站上舞台:行為藝術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安景輝、潔西卡.瑟拉思《誰怕當代藝術!》

raw-image

行為藝術的力量來自於它的即時性。就如紐約行為藝術雙年展(Performa)創辦人羅斯李.哥德堡(RoseLee Goldberg)所言:「還有什麼比『我就站在你面前,快來看我』更吸引人注意?」身體做為媒介站上舞台,行為藝術已被視為探索自身與他人關係、性別和種族議題的有用途徑。

在一九六八年和一九七一年之間,瓊. 喬納思(Joan Jonas)在行為作品系列中用到鏡子,藉此檢視女體被物化的問題和女性對自我完美形象的執念。在一次演出中,她全身赤裸在觀眾面前用一面小圓鏡檢查自己的身體,看起來好像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身體一樣。這件動人的作品顯示出觀者目光銳利如刀刃的力量:觀者站在有利的位置,可以持續且目不轉睛的看到藝術家整個身體,不像藝術家自己一次只能看到一個局部。無論是我們對藝術家的身體,甚至是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往往正是這樣的身體性和高漲的意識,成為行為藝術強勁力道之所在。

台裔藝術家謝德慶最出名的就是他那五件《一年行為表演》(One Year Performance)作品。在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六之間,他耗費一年的時間把自己囚禁在籠子裡,一年每小時打一次卡,一年完全待在戶外,一年和另一人綁在一起,最後則是一年不得從事任何藝術活動,包括創作、觀賞、談論、閱讀藝術。每件作品必須花上三百六十五天執行,漫長的時間簡直不可思議,他將行為藝術變成生活,又讓生活經驗變成藝術,使得作品滲透出巨大的力量。謝德慶以堅忍不拔的毅力,促使我們反思生命與存在的狀態,換句話說,活著的意義為何?

 

行為藝術以其臨場性和直觀性反映出我們的個人經驗,這樣的特質促使藝術家以此形式進入不同族群的生活。在《愚公移山》(When Faith Moes Mountains, 2002)中,藝術家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在祕魯利馬(Lima)郊外將五百名自願者排成一列,請他們花一天的時間用鏟子把一座沙丘移動約十公分。這項耗時耗力的徒勞之舉,意在質疑祕魯從獨裁主義轉渡到民主主義的過程。其他作品則與觀眾有更直接的交流。在羅曼.歐達科(Roman Ondak)的《交換》(Swap, 2011)一作中,表演者坐在展廳的一張桌子前,桌上擺著一個物品,參觀者可以拿任何一件個人物品與表演者交換。

這個以物易物的行為促發了一連串反應,刺探人們與所有物的關係,同時讓我們思考物品的價值和交換的意義。

誠如以上幾個範例所展現的,行為藝術是豐富多元的領域,每件新作都有潛力開發出不同的意義和層次。行為藝術不拘泥於某一個形式或方法,畢竟行為藝術的創作方式不只一種,這也是何以行為藝術能夠締造出一些極有挑戰性和影響力的作品。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擁有「行為藝術之后」的封號,可謂當之無愧。她的行為作品深刻強烈、挖掘痛苦並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將自己逼向瀕臨身體和精神崩潰的邊緣,因而在行為藝術的領域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節奏0》(Rhythm 0, 1974)是阿布拉莫維奇早期也是最知名的作品。她在作品中宣告:「我是物品」,她放棄對身體的一切自主權,任憑美術館參觀民眾處置。她在桌上放了七十二件物品,邀請民眾選一個物品任意用在她身上,這些物品從玫瑰、羽毛、筆、蜂蜜到鋸子、剪刀、鞭子甚至上膛的槍都有。民眾從被動的觀者變成行為表演的合作夥伴,有些人割傷她,施以攻擊,把她衣服脫掉,甚至將上膛的槍指著她的頭;也有些人試圖保護她,拭去她的眼淚。在這過程中阿布拉莫維奇始終不動如山。六小時過去,這場行為演出才宣告結束,還是因為有觀眾擔心阿布拉莫維奇的人身安全而堅持終止表演。透過這件作品,阿布拉莫維奇讓我們看到社會表面下暗藏的可怕侵略心態,但也展現出意志力戰勝暴力的一面。

raw-image

正是阿布拉莫維奇所有作品所蘊涵的非凡抱負,作品得以從重複性的行為轉化成信任、毅力和昇華的課題。在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八年之間,她與伴侶兼合作夥伴烏雷(Ulay)創作了一系列極端互動行為的作品:他們對彼此嘶吼,用超過一小時的時間嘴對嘴吸氣和吐氣;烏雷拉弓將箭對準阿布拉莫維奇的心臟等等。即使最終分道揚鑣,兩人也以極為感人的方式結束合作和伴侶關係。他們從中國長城的兩端穿山越嶺走向彼此,等到再見面的一刻,也是道再見的一刻。

近年來阿布拉莫維奇開始扮演行為藝術家和表演者的精神導師一角她發展「阿布拉莫維奇法」(Abramović Method)做潔淨身心靈的訓練,並即將在紐約哈德森(Hudson)成立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學院(Marina Abramović Institute)。即使從事行為藝術至今已經四十年,她仍絲毫不打算慢下腳步。

安景輝(Kyung An)

具倫敦大學科陶德藝術學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藝術史博士學位,現為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副策展人。

潔西卡・瑟拉思(Jessica Cerasi)

曾任二〇一六年第二十屆雪梨雙年展副策展人,亦曾任倫敦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策展助理與倫敦卡羅爾/弗萊徹藝廊(Carroll/Fletcher)展覽經理。現為獨立藝術工作者。

更多內容請見《誰怕當代藝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典藏藝術家庭的沙龍
34會員
43內容數
2019/07/25
劇情扭曲或病態的恐怖電影是否會扭曲人性,是長久以來不斷困擾電影產業與管理電影產業那些人的問題。一部片禁不禁、剪不剪、上映不上映,常常伴隨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也一樣。
Thumbnail
2019/07/25
劇情扭曲或病態的恐怖電影是否會扭曲人性,是長久以來不斷困擾電影產業與管理電影產業那些人的問題。一部片禁不禁、剪不剪、上映不上映,常常伴隨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也一樣。
Thumbnail
2019/07/12
如果我們要選出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擁有圍牆的建築,會有兩個:學校與監獄。這兩個地方的人一旦越牆而出,就會導致事態嚴重。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某間學校為了防止學生越牆離校,甚至在圍牆上加裝了電線。學校與監獄一樣,都擁有一個操場和一棟四、五層樓高的建築。如果不看窗戶的大小,就難以找出兩者在空間佈局上的差異了。
Thumbnail
2019/07/12
如果我們要選出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擁有圍牆的建築,會有兩個:學校與監獄。這兩個地方的人一旦越牆而出,就會導致事態嚴重。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某間學校為了防止學生越牆離校,甚至在圍牆上加裝了電線。學校與監獄一樣,都擁有一個操場和一棟四、五層樓高的建築。如果不看窗戶的大小,就難以找出兩者在空間佈局上的差異了。
Thumbnail
2019/07/12
如今,許多跨國企業已掌握了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在現在這個時代,除了國家軍事力量以外,就屬全球性的跨國企業最有影響力了。跨國企業會為自己打造總部辦公大樓,就像過去身為最高權位者的帝王或教皇會為自己打造皇宮或教堂一樣。
Thumbnail
2019/07/12
如今,許多跨國企業已掌握了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在現在這個時代,除了國家軍事力量以外,就屬全球性的跨國企業最有影響力了。跨國企業會為自己打造總部辦公大樓,就像過去身為最高權位者的帝王或教皇會為自己打造皇宮或教堂一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想像一下,你的身體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是在這塊璞玉上刻畫的痕跡。打破身體的慣性與界限,就像是解開了束縛這塊璞玉的繩索,讓它自由地展現其最美的姿態
Thumbnail
想像一下,你的身體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是在這塊璞玉上刻畫的痕跡。打破身體的慣性與界限,就像是解開了束縛這塊璞玉的繩索,讓它自由地展現其最美的姿態
Thumbnail
  以前很常聽學姊談行為藝術,像是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節奏零》(把自己變成物品,任由參與者使用現場工具與之互動,包含一杯水、一件外套、一隻鞋、一朵玫瑰,也有刀子、刀片、鐵鎚,一把槍並附上一顆子彈)或是謝德慶《打卡》(一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維持一年)。
Thumbnail
  以前很常聽學姊談行為藝術,像是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節奏零》(把自己變成物品,任由參與者使用現場工具與之互動,包含一杯水、一件外套、一隻鞋、一朵玫瑰,也有刀子、刀片、鐵鎚,一把槍並附上一顆子彈)或是謝德慶《打卡》(一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維持一年)。
Thumbnail
節目:2022秋天藝術節:李貞葳✕法庫亞.佐坦《崩-無盡之下》 #目擊者計畫 #兩廳院看戲大隊
Thumbnail
節目:2022秋天藝術節:李貞葳✕法庫亞.佐坦《崩-無盡之下》 #目擊者計畫 #兩廳院看戲大隊
Thumbnail
【Second Body 數位體驗-實驗版】 一場結合舞蹈、投影與光影,虛實交錯的精采演出! 日前欣賞「Second Body 數位體驗-實驗版・謝杰樺x安娜琪舞蹈劇團」的表演,一片漆黑中、裸著上身的女舞者,隨著光線微亮慢慢活動身體關節,若非親眼所見,可能會以為眼前是機器人在活動身體關節。後續當影像
Thumbnail
【Second Body 數位體驗-實驗版】 一場結合舞蹈、投影與光影,虛實交錯的精采演出! 日前欣賞「Second Body 數位體驗-實驗版・謝杰樺x安娜琪舞蹈劇團」的表演,一片漆黑中、裸著上身的女舞者,隨著光線微亮慢慢活動身體關節,若非親眼所見,可能會以為眼前是機器人在活動身體關節。後續當影像
Thumbnail
在群體之中,個人是怎樣的存在? 當「我」跟從了眾人,我,還是我嗎? (擷取自TIFA 節目介紹) 表演現場 一言以蔽之,這是從小到大我們經歷的所有人際關係。 即使已經握有導聆人提供的謎底,觀看的過程不失解謎感,現代舞對我,仍然像夢境一般。光影轉換迅速夢的氣氛,不知道段落從那裡開始,又為何到了這裡。
Thumbnail
在群體之中,個人是怎樣的存在? 當「我」跟從了眾人,我,還是我嗎? (擷取自TIFA 節目介紹) 表演現場 一言以蔽之,這是從小到大我們經歷的所有人際關係。 即使已經握有導聆人提供的謎底,觀看的過程不失解謎感,現代舞對我,仍然像夢境一般。光影轉換迅速夢的氣氛,不知道段落從那裡開始,又為何到了這裡。
Thumbnail
這兩年因為疫情,國內外都有些舞作、舞台劇在網上公開播映,我看得十分盡興。有些作品,如雲門鄭宗龍《十三聲》在池上的戶外演出,舞作本身熱熱鬧鬧的裝神弄鬼、宗廟儀式,來到這片清靜的廣袤天地之間彷彿產生出了不一樣的質地,庶民和民間傳統的活力、與某種敬天畏人的崇高精神在此交融,讓我非常希望自己身在現場。
Thumbnail
這兩年因為疫情,國內外都有些舞作、舞台劇在網上公開播映,我看得十分盡興。有些作品,如雲門鄭宗龍《十三聲》在池上的戶外演出,舞作本身熱熱鬧鬧的裝神弄鬼、宗廟儀式,來到這片清靜的廣袤天地之間彷彿產生出了不一樣的質地,庶民和民間傳統的活力、與某種敬天畏人的崇高精神在此交融,讓我非常希望自己身在現場。
Thumbnail
在自己真正感知「身體」之前,對於舞蹈的理解,僅只達展示,並不能體會觸發心神的共鳴。所以過去看戲劇比看舞蹈節目來得多。直到在舞團工作,和舞者們變成朋友,我近身觀看他們的身體,以及他們和身體的關係——那真是一種互相奉養,也是一種帶著神性的借貸關係。
Thumbnail
在自己真正感知「身體」之前,對於舞蹈的理解,僅只達展示,並不能體會觸發心神的共鳴。所以過去看戲劇比看舞蹈節目來得多。直到在舞團工作,和舞者們變成朋友,我近身觀看他們的身體,以及他們和身體的關係——那真是一種互相奉養,也是一種帶著神性的借貸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