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評的自主與不滿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自主與不滿──藝評的唯心意識與唯物處境
羔羊揭開第七個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無聲,約半小時。──聖經〈啟示錄〉8:1
用揭開封印的羔羊角色,看待揭開視覺藝術世界之後與文字生產之前的狀態,是一種屬於個人經驗的感知。當微微觸碰到藝術的奧妙,窺探到不能看到或不能說出的祕密時,四下真的會寂靜無聲。而後的幾刻鐘,在冥思、驚喜、惶恐種種思緒澎湃中,有時,也有著暴風雨來臨前的焦慮與寧靜。彼時,文字陳述,又有何意義,又有何必要?
我們一直面對藝評是否是一種唯心的工作?畢竟,凡跟觀察與意見有關的反應,都是意識上的測量工作,而藝評工作者面對意識上的測量,顯然比其他人應有更強烈的反應。在能言與不能言之間,面對創造者與其造物,藝評人像是充滿質疑的浪漫尋道者,其面對與要進入的世界,絕不會是單純的「真、善、美」之旅。對涉入藝術之旅的尋道者而言,其行動猶如「第七封印」的寓意,是個人藝術生命的開封與冒險。也因為如此,對藝術的觀照、詮釋、判斷,不能忽略此閱讀角色的自主性、自律性,與其精神面向的種種狀態。
針對「第七封印」的詮釋,1957 年的存在主義電影《第七封印》,由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 1918-2007)執導,場景設定在黑死病爆發時的瑞典。故事描寫一位參加十字軍東征歸來的中世紀騎士,在虛妄的信仰之征後,發現現實也可能是上帝遺忘的廢墟。在巨浪滔天的海邊,騎士與死神下棋,並在生命的走馬燈流轉中,試圖將「與靈有關」的生命旅程,賦予重新尋道的意義。於回顧的行程中,過去在如真如幻下,隨記憶召喚出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包括自然、歡樂、揶揄、神祕、邪惡、虔誠、頹廢、墮落、殘忍、憂鬱、 禁慾、狂野、猥褻等人間百相。這些景觀不斷挑釁著他對上帝是否仍舊存在的信仰。於是,他要求上帝給他「知識」,不是「信仰」,也要求上帝把雙手伸向他,顯示真容,跟他說話。然而「信仰」無法知識化,只能去「相信」。看到騎士站在信仰與知識的十字路口,上帝只能沉默。

 

在知識與信仰之間,導演伯格曼透過電影處理「上帝是否存在」時,最終顯露他己身的生命體驗。他賦予這一趟黑暗行旅新的意義──上帝存不存在或許難覓無解,但為了尋找,卻予人產生走下去的正面力量,也因此而存在了。 同屬精神領域, 這樣的「上帝觀」或是「藝術觀」, 彷彿是一種綏靖式的解決方法,最終以「相互認同存在與感激」來化解宗教或信仰結構崩解之後,所有的人都仍然可以走下去的理由。這種情境不僅只是「互惠」或「互利」的共存,更包括一種自主性的關係參照。
在知識上, 藝術批評涉及文學、美學、歷史、藝術理論、文化思想,乃至成為藝術社會學的一環,其疆域已非簡單的藝術賞析工作,而是一種不甘沉默的音訊或話語。是故,藝評的自主性,不可能只是個人主觀的放縱,或是絕對的信仰堅持。自主性(Autonomy,或稱自律性/自治性),在哲學上是一種自治的概念。在道德哲學,自治是一種讓自己努力客觀的道德律及實踐能力。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認為一個人能以道義責任作為行動證明時,乃是自治行為的實踐。如果真的把藝評書寫視為一件嚴肅的工作,書寫者必然會面對藝術社會種種不關藝術的人情義理倫常,以至於修辭或策略的政治性被迫出現,也可能在與對象保持距離下,出現過度自由的誤讀。尼采曾在論自主性中,述及自治行為即是一種道德鬥爭,藝評的自主性不免也有此色彩。而藝評的自主性若無法圓滿,必有諸多不滿產生,引發等待挹注與更替的行動。
任何事務最活躍的年代,往往也是腐敗的開始。進入21 世紀,藝評自主性的覺醒,使藝評身分有了提昇與墮落、前進與保守之分。2000 年代,是藝評人崛興的年代,也是藝評人介入策展,以文化批評的角色打前鋒,在藝術市場、藝術趨勢、美學顛覆上發揮「學術」或「品味」的影響性。直到2010 年代,具批評觀點或改變慣例的展覽研究,更是成為批判性「理論」的「實踐」方案。藝術批評不再只是後設性的作品闡釋者,其反守為攻的自主性愈來愈強。藝評從唯心論進入唯物論,已然暴露出藝評的政治性與複雜性。介於唯心意識與唯物處境之間,當代藝評怎麼了?遂成為當代藝術論壇的重要議題。
昇起與墮落──藝評的詮釋功能與角色問題
藝評所屬社會的意義是什麼?「修辭策略」之外,藝評究竟有沒有「方法論」,或需要什麼養成、步驟、戒律的條件?
藝評有別於藝術史研究的地方,是它與當下社會文化保持更密切的關係;而藝評有別於美學研究的地方,是它不斷在找尋不同模式的美學詮釋,甚至不斷想挑釁既有的美學品味。但在傳統藝壇,人們還是認為藝評是為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服務。不可否認,藝評的社會功能,正是從詮釋與傳播出發,而其修辭語言的使用,也的確具有幽微的指示力量。
詮釋學(Hermeneutics)一詞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天使赫米士(Hermes)。 他是天神宙斯的使者,負責傳遞宙斯的訊息,並能「主動地詮釋」宙斯的意思。然而,藝術的詮釋對象已不再是至高的宙斯旨意。藝評的自主性,使藝評從傳訊者、詮釋者,進入另一個層次。在詮釋角色上,德爾菲神廟(Delphic Oracle)的祭司類型,一直為藝壇所想像。德爾菲神廟是預示未來與指示迷津的語言轉譯場所。當阿波羅神廟女祭司皮媞亞(Pythia)提出預示時,代替她翻譯神諭的男祭司為彼菲特(Prophets)。這個名詞後來成為英文裡預言家、發言人,或是提倡者的指稱。
換言之,神諭的陰性神祕語言非凡夫俗子能解,第二道轉譯工作則需要託付給非關感知,而是熟悉語言的代譯士。因此,皮媞亞從事的是「成為一種媒介」的角色,此角色的功能不在於傳播,而是顯現。彼菲特從事的則是「成為一種溝通」的角色,其角色的功能不在於神通,而是轉述。從性質上看,皮媞亞反而比較像今日的藝術家,以某種曖昧模式搭建出人間事件,以及與觀者的可能關係;彼菲特更接近闡釋者,試圖為這可能的關係建立行為上的意義。
如果有關藝術理論的命名與釋疑等文字,具有與權威對話的意念,那麼,藝評在主客觀的語文使用上,便有歐拉可(Oracles)式的「曉諭」功能。歐拉可是能夠未卜先知的祭壇聖地,在這個屬於太陽神阿波羅統管的神殿,祭司們用四種不同的通靈方法提出預示。一是口語的歐拉可,二是手勢的歐拉可,三是解夢的歐拉可,四是跨陰陽界的歐拉可。這個比擬是建立在神話語言的結構上,以轉譯行為說明藝評語言的不同使用情境。
用神諭溝通作為引子,主要在於點出藝評角色的方位與功用,以及其話語本身的神聖性與世俗性。隨著「藝術」社會性的發展,藝評愈加世俗化。藝術進入市場,藝評成為一種投資報表;藝術成為當代文化圖象,藝評便是一種文化現場的筆錄;藝術出現區域色彩,藝評便成為區域色彩學的分類黃頁;藝術成為生活的品味,藝評便是生活美學的保證書;藝術成為精神宣洩的管道,藝評便是一大疊憂鬱文件;藝術成為創作競爭力的比對,藝評便是想像力的考古文獻。藝術成為社會行為,藝評便是文化行動的聲言。不管是宏觀或微觀,藝評生態與書寫風潮,足以反映藝術文化現象。
藝評從神諭化到世俗化,明顯的轉渡現象,便是出現放諸四海皆準的曖昧語言與「修辭策略」之出現。當我們沒有辦法證實與品味、知識有關的藝術判斷,可以成為一種認知標準,也沒有辦法提出誰的品味、知識可以領導出藝術世界的價值觀,那麼,藝評這項無法物質化的知識生產工作,其所屬社會的意義,便值得深思。我們面對,「修辭策略」之外,藝評究竟有沒有「方法論」,有什麼步驟可依循,或者有那些養成書籍、戒律的提供可輔助?從這些問題出發,「藝評研究」是件龐雜又具挑戰的人文領域。
如果我們將文藝界之書信、藝評、回憶錄,作為美術史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以便探討年代美學,或因此介入文化研究,將會發現所有的知識來源不僅龐大,同時也涉及「感性」或「理性」的閱讀能力之分野。另外,知識譜系的建立,一直都是一種「塑造行為」。面對藝術與美感、生活、社會的種種關係,評述者的詮釋角度,往往是其思想反映的一種意識觀照。從多次的觀照經驗中,藝評者也在找尋其思想的類型。因此,在藝評自主性或自律性的覺醒下,很難以一種特定方法或制約程序,來設計藝評養成過程。而事實上,多數藝術史上具有影響力的藝評人,都是以一種啟蒙經驗的態度,面對對象也面對自己。

高千惠

藝術領域教學者、藝術文化評論者、客座策展人。曾任教於美國紐澤西蒙克爾州立大學、台灣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高雄國立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
著有《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日常的誘惑》、《非藝評的書寫》、《叛逆的捉影》、《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等書。
研究領域為: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思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想法本身即構成藝術,在這前衛的概念出現之後,藝術自古以來的美學、技藝和行銷標準便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這場對傳統藝術定義和價值認知的革命,源自於藝術家對藝術學院和市場權威的質疑。觀念藝術家以不容易買賣的作品來批判藝術商品化的現象,同樣的,作品的製作過程中藝術家不必親自在場,這樣的做法也顛覆了傳統觀念。
當走近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的巨大畫框時,觀眾可能期許著與這充滿明亮展櫃的著名經典作品進行對話。然而,當觀眾驚歎於陰影畫作的巧妙展示,發現形似鳥巢的外觀僅僅是無聲地模仿著與之對話的經典畫作的回憶和幻象。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精心佈局的自然之物構造出的令人驚歎的輪廓,水墨畫的筆觸成為其神秘的偽裝。
阮慶岳: 今天主要講的是我將展覽帶進城市裡,將都市視為策展場域的經驗。我的策展是從2002 年在臺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策劃的兩個展覽「長安西路神話/街道是植物,藝術是動物」(以下簡稱「長安西路神話」),以及「黏菌城市:臺灣現代建築的本體性」(以下簡稱「黏菌城市」)開始的。
重建王宅的計畫並非單純地回到1953 年完工的初始狀態,不僅是理性客觀地考證歷史資料,以精確重建這個已經消逝多年的房子,我們需要思考未來,這是一種邁入未來的行動計劃。
人果可定奪他自身的方式就是文明,或創造文明之方式。但文明本身是一種靜態,甚至是一種「死」的東西,它本身並不會動。相反地,假如我們會認為文明是活的、動態的,甚至是一種果可控制一切或「人」之物,那並不是文明本身之特色,反之,而是由於人參與其中而加以操作之結果。
任何一個想靠藝術吃飯的人,都知道危險的陷阱在哪裡。金錢煩惱、時間問題、家庭責任的壓力。另一伴無法理解我們的創作需求,氣惱它占用了時間,讓我們無法照應彼此關係或家庭生活。朋友視我們為失心瘋,才會把那麼多時間與氣力投注在一場難以確保「成功」的冒險之上。
想法本身即構成藝術,在這前衛的概念出現之後,藝術自古以來的美學、技藝和行銷標準便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這場對傳統藝術定義和價值認知的革命,源自於藝術家對藝術學院和市場權威的質疑。觀念藝術家以不容易買賣的作品來批判藝術商品化的現象,同樣的,作品的製作過程中藝術家不必親自在場,這樣的做法也顛覆了傳統觀念。
當走近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的巨大畫框時,觀眾可能期許著與這充滿明亮展櫃的著名經典作品進行對話。然而,當觀眾驚歎於陰影畫作的巧妙展示,發現形似鳥巢的外觀僅僅是無聲地模仿著與之對話的經典畫作的回憶和幻象。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精心佈局的自然之物構造出的令人驚歎的輪廓,水墨畫的筆觸成為其神秘的偽裝。
阮慶岳: 今天主要講的是我將展覽帶進城市裡,將都市視為策展場域的經驗。我的策展是從2002 年在臺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策劃的兩個展覽「長安西路神話/街道是植物,藝術是動物」(以下簡稱「長安西路神話」),以及「黏菌城市:臺灣現代建築的本體性」(以下簡稱「黏菌城市」)開始的。
重建王宅的計畫並非單純地回到1953 年完工的初始狀態,不僅是理性客觀地考證歷史資料,以精確重建這個已經消逝多年的房子,我們需要思考未來,這是一種邁入未來的行動計劃。
人果可定奪他自身的方式就是文明,或創造文明之方式。但文明本身是一種靜態,甚至是一種「死」的東西,它本身並不會動。相反地,假如我們會認為文明是活的、動態的,甚至是一種果可控制一切或「人」之物,那並不是文明本身之特色,反之,而是由於人參與其中而加以操作之結果。
任何一個想靠藝術吃飯的人,都知道危險的陷阱在哪裡。金錢煩惱、時間問題、家庭責任的壓力。另一伴無法理解我們的創作需求,氣惱它占用了時間,讓我們無法照應彼此關係或家庭生活。朋友視我們為失心瘋,才會把那麼多時間與氣力投注在一場難以確保「成功」的冒險之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生存在於一個宣稱民主終結,由民粹主導輿論戰火,中國崛起,歐盟體系日漸崩解的紛雜時代,我們的世界被形述地動蕩不安,更別提讓人類無所遁逃的疫情虎視眈眈著。然而,正因位處於紛亂,我們不應被恐懼主導,保持思考,認識世界局勢是我們可以做的。
Thumbnail
科索沃Kosovo作為巴爾幹半島最後一個新生國家(2008年正式獨立),當代藝術在前南斯拉夫地區與科索沃的發展值得台灣借鑒(如何在藝術方面尋找與界定台灣性),本文透過梳理巴爾幹半島歷史背景、科索沃藝術發展與國家文化策略的強勢部署來討論關於藝術、國族、文化建構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通勤快讀」是我創建的新標籤——通勤路上的快讀短篇。】 從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開始,米蘭•昆德拉這位流亡作家就成了一代人自由與「性啟蒙」的文學大師。二八年華的少男少女們也有些不去讀都市言情的,卻在昆德拉的文字與政治裡尋得了些許的自由和放縱。有條件買中文紙質書籍的時候,一個勁兒地買米蘭•昆德拉
Thumbnail
欲論當代新儒家,不得不提《民主評論》。而要了解《民主評論》,又不可不提《自由中國》。 李淑珍<自由主義、新儒家與一九五○年代台灣自由民主運動:從徐復觀的視角出發>提到: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自由民主運動由外省知識份子主導,外拒大陸共產極權統治,內抗島內國民黨威權體制。這場運動固然以《自由中國》為核心,
Thumbnail
科索沃Kosovo作為巴爾幹半島最後一個新生國家(2008年正式獨立),當代藝術在前南斯拉夫地區與科索沃的發展值得台灣借鑒(如何在藝術方面尋找與界定台灣性),本文透過梳理巴爾幹半島歷史背景、科索沃藝術發展與國家文化策略的強勢部署來討論關於藝術、國族、文化建構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Thumbnail
<p>作家Arnon Grunberg:「在景觀的社會中,誰不是工廠的工人?我警覺到許多聲稱批判這個系統的藝術,卻是以批判性來行銷自己,實際上只是一根支持著這個系統的柱子罷了。</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生存在於一個宣稱民主終結,由民粹主導輿論戰火,中國崛起,歐盟體系日漸崩解的紛雜時代,我們的世界被形述地動蕩不安,更別提讓人類無所遁逃的疫情虎視眈眈著。然而,正因位處於紛亂,我們不應被恐懼主導,保持思考,認識世界局勢是我們可以做的。
Thumbnail
科索沃Kosovo作為巴爾幹半島最後一個新生國家(2008年正式獨立),當代藝術在前南斯拉夫地區與科索沃的發展值得台灣借鑒(如何在藝術方面尋找與界定台灣性),本文透過梳理巴爾幹半島歷史背景、科索沃藝術發展與國家文化策略的強勢部署來討論關於藝術、國族、文化建構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通勤快讀」是我創建的新標籤——通勤路上的快讀短篇。】 從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開始,米蘭•昆德拉這位流亡作家就成了一代人自由與「性啟蒙」的文學大師。二八年華的少男少女們也有些不去讀都市言情的,卻在昆德拉的文字與政治裡尋得了些許的自由和放縱。有條件買中文紙質書籍的時候,一個勁兒地買米蘭•昆德拉
Thumbnail
欲論當代新儒家,不得不提《民主評論》。而要了解《民主評論》,又不可不提《自由中國》。 李淑珍<自由主義、新儒家與一九五○年代台灣自由民主運動:從徐復觀的視角出發>提到: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自由民主運動由外省知識份子主導,外拒大陸共產極權統治,內抗島內國民黨威權體制。這場運動固然以《自由中國》為核心,
Thumbnail
科索沃Kosovo作為巴爾幹半島最後一個新生國家(2008年正式獨立),當代藝術在前南斯拉夫地區與科索沃的發展值得台灣借鑒(如何在藝術方面尋找與界定台灣性),本文透過梳理巴爾幹半島歷史背景、科索沃藝術發展與國家文化策略的強勢部署來討論關於藝術、國族、文化建構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Thumbnail
<p>作家Arnon Grunberg:「在景觀的社會中,誰不是工廠的工人?我警覺到許多聲稱批判這個系統的藝術,卻是以批判性來行銷自己,實際上只是一根支持著這個系統的柱子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