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智利的情詩《Il Postino 郵差》(1994)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電影《Il Postino 郵差》改編自Antonio Skarmeta(台譯:安東尼奧‧斯卡爾梅達)所著小說《Burning Patience》。電影廣受歡迎,斯卡爾梅達卻似乎鮮少被提起,但他在拉丁美洲與歐洲文壇等地都倍受尊崇。
他雖然並未直接投身於政治,但透過文學表達他對國家的熱愛與對政治的不滿。斯卡爾梅達書籍改編成電影的其他作品,比較容易找來看還有墨西哥男星蓋爾·賈西亞演出的《NO.向政府說不》(2013),以1988年智利公投事件為主題。
同為智利文學家,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是開啟斯卡爾梅達走向文學之路、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斯卡爾梅達於歐洲流亡期間所著小說《Burning Patience》即為半虛構聶魯達與郵差之間的真摯故事。斯卡爾梅達自己更於1983年執導演筒,將這個故事拍成電影《Ardiente paciencia》。
1994年Michael Radford與Massimo Troisi執導的版本,演出詩人聶魯達的是《新天堂樂園》飾演放映師的法籍演員Philippe Noiret。郵差角色Mario則由義大利演員Massimo Troisi飾。當時Massimo 因心臟病身體衰弱之故,一天只能拍一兩個鏡頭,遺憾的是他在電影殺青後不久因心肌梗塞離世,讓這部片有另一分感傷。
《Il Postino 郵差》是一章由詩人、詩歌、信件、郵差,以文字與聲音共譜關於男女情愛、友情、對土地與國家自由熱愛的動人詩篇。
Photo From IMDb
無法言傳的心神領會
Mario試圖引用聶魯達詩中的句子與詩人對話時,聶魯達告訴他什麼是明喻與暗喻;「暗喻就是你想說這件事而用另一件事來類比。」當Mario再問詩句當中「理髮店的氣味讓他想嚎啕大哭」為何?詩人說:「我不能用別的文字來告訴你,解釋詩歌就變得無味了,解釋永遠也比不上…詩人揭露的親身體驗的那種感性經驗。
鏡頭一轉,我們看到Mario對著窗外的大海,腸思枯竭想寫些什麼時,我們看到一個藍領階級的勞動者對於美的啟蒙,看到了一種對於詩與美的熱烈渴求。
Photo From IMDb
Mario與聶魯達逐漸發展為亦師亦友的情感,Mario更進一步問如何成為一名詩人?詩人說「到淺海邊去散步,留心周圍的一切。」Mario:「然後暗喻就會出現嗎?」詩人回答:不是詩人才能有所表達,只要心裡有所想傾訴的即可。我們看到Mario逐漸在美的浸淫之下,對於想要找尋表達詩意的渴求越來越強烈。
Photo From IMDb
暗喻(Metaphors)之美
 
第三次出現在海邊時,Mario與詩人為著討論飲用水的問題時,詩人即興作詩,讓Mario回應他:「我不知道,文字忽前忽後的動,像海浪一樣,我真的有點暈,像船在文字上盪漾。」詩人笑著對他說:你知道你剛做了什麼?你想出了一個暗喻
Mario感受美、以語言文字開始描繪他所感受的,他已開始作詩。
Photo From IMDb
錄下聲音,以聲音作為意識的載體
劇情來到中段,Mario在詩人住處初次見到可收錄聲音的收音機,對Mario而言,聲音從文字抽象的詩,轉為具體發聲的聲音載體,他也獻出他的首次錄音,他講出島上最美麗的風景、也包括他心中朝思暮想的美景─Beatrice Russo(Maria Grazia Cucinotta飾)。
 
除了錄音機,還有電影院裡播新聞、政黨廣告,以及宣傳政黨的廣告車等,聲音在本片除了浪漫情懷之外,也做為傳達社會意識的載體之一。
當聶魯達離開小島之時,Mario來到詩人住家,一邊播放詩人的黑膠唱片時,音樂流洩讓他彷彿再次看見聶魯達賢伉儷跳舞的情景。看到收音機時,他回放了當初他與詩人的初次錄音。他看著機器,似乎有什麼在他心中震動了。
Mario與友人推著嬰兒車改造的戶外移動錄音機器來到海邊,他開始錄音,以紀錄聲音的方式寫下聲音詩;不僅是對於家鄉小島的愛,更也是對於詩人思念友情的情懷。這是Mario紀念聶魯達的方式。
 
回首經年,杳杳音塵都絕
呼應Mario以聲音遙想聶魯達,時隔多年詩人歸國來到當初為Mario證婚的旅店,邊看著她們的結婚照想著那些美好,畫外音傳來一個球滾落的聲音引起他的注意,他撿起一顆當年可視為Mario與妻子定情之物的小球,一名小男孩映入詩人眼簾,這時他才明瞭遲來的探訪已無緣再見老友一面。
 
Mario妻子播放當年Mario與友人錄給詩人的聲音詩;關於Mario與義大利以及小島的奇景,裏頭深深蘊含友情與熱愛土地之情。搭配聲音回放、彩色與黑白畫面交替,聲音做為回憶時空場景的媒介與詩人所在當下時空並行,當初這對忘年之交一同散步的海灘,如今只剩詩人孤單在海邊遙望。
(本文同步刊登於【電影聲音隨筆Sounding A-Z】網站)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會員
2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鐘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舞蹈、建築裡討論人與空間如何對話,有趣的是Tati身為默劇演員所帶有的身體經驗,以長鏡頭的寬廣視角搭配細碎聲音,激活我們的聽覺神經並邀請我們去尋找聲音從何處而來。例如《Mon oncle我的舅舅》中,男孩們躲在街上對路人吹口哨惡作劇,讓路人無從判別聲音從何處而來、四處張望忘我之下撞上路燈。
火車上的兩位陌生人、一場交換謀殺計劃(The "criss-cross" murder deal),在尖叫聲與笑聲的巧妙轉化、主題旋律〈The Band Played On〉的重複加速,游走在喜劇與驚悚邊緣、玩弄看與聽之間的曖昧,正是希區考克最擅長之處。
  《Accidental Trio今天不回家》一曲串起三個故事,除了同名《今天不回家》一曲的運用之外,白景瑞導演也使用JOAN BAEZ〈Donna Donna〉、〈Unchained Melody〉等西方歌曲,烘托本片表面東方但有著西方輕喜劇的內裡。
《電車狂》改編自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小墟》,是黑澤明的第一部彩色電影。在貧民窟生活的每個人物,都有著某種程度放不下的「貪嗔癡」,以及與之對應的聲音做為「狂」的具體對照。小六對於火車的狂愛,驅使他不斷喊出「Dodeskaden」模仿火車行進聲。小六母親則著魔似的唸佛號,以音聲求佛尋求解脫。
《藍天使》被認為是德國第一部長篇有聲片,也是世界電影有聲片的先驅之一。《藍天使》故事非常簡單:一個衣冠楚楚的學校教為追求歡場女子Lola而淪落跳樑小丑的灑狗血劇情。 劇中飽受精神凌虐的教授發出的雞啼聲,頗有David Lynch風格般,詭異讓人頭皮發麻。
兩對眼神偶然交會的男子與女子,未竟之語無意撞進靈魂深處,成為彼此魂牽夢縈的那個人。 男子透過深夜裡透過話筒播放音樂、饋贈一條綁帶與印有聲波譜的捲紙,一捲城市聲景錄音,以聲音召喚、魅惑靈魂。陣陣漣漪般地擾動心弦呢語,騷動心裡最柔軟的那塊。
舞蹈、建築裡討論人與空間如何對話,有趣的是Tati身為默劇演員所帶有的身體經驗,以長鏡頭的寬廣視角搭配細碎聲音,激活我們的聽覺神經並邀請我們去尋找聲音從何處而來。例如《Mon oncle我的舅舅》中,男孩們躲在街上對路人吹口哨惡作劇,讓路人無從判別聲音從何處而來、四處張望忘我之下撞上路燈。
火車上的兩位陌生人、一場交換謀殺計劃(The "criss-cross" murder deal),在尖叫聲與笑聲的巧妙轉化、主題旋律〈The Band Played On〉的重複加速,游走在喜劇與驚悚邊緣、玩弄看與聽之間的曖昧,正是希區考克最擅長之處。
  《Accidental Trio今天不回家》一曲串起三個故事,除了同名《今天不回家》一曲的運用之外,白景瑞導演也使用JOAN BAEZ〈Donna Donna〉、〈Unchained Melody〉等西方歌曲,烘托本片表面東方但有著西方輕喜劇的內裡。
《電車狂》改編自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小墟》,是黑澤明的第一部彩色電影。在貧民窟生活的每個人物,都有著某種程度放不下的「貪嗔癡」,以及與之對應的聲音做為「狂」的具體對照。小六對於火車的狂愛,驅使他不斷喊出「Dodeskaden」模仿火車行進聲。小六母親則著魔似的唸佛號,以音聲求佛尋求解脫。
《藍天使》被認為是德國第一部長篇有聲片,也是世界電影有聲片的先驅之一。《藍天使》故事非常簡單:一個衣冠楚楚的學校教為追求歡場女子Lola而淪落跳樑小丑的灑狗血劇情。 劇中飽受精神凌虐的教授發出的雞啼聲,頗有David Lynch風格般,詭異讓人頭皮發麻。
兩對眼神偶然交會的男子與女子,未竟之語無意撞進靈魂深處,成為彼此魂牽夢縈的那個人。 男子透過深夜裡透過話筒播放音樂、饋贈一條綁帶與印有聲波譜的捲紙,一捲城市聲景錄音,以聲音召喚、魅惑靈魂。陣陣漣漪般地擾動心弦呢語,騷動心裡最柔軟的那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常有人提及愛情和麵包的抉擇問題,智利詩人聶魯達卻在詩中形容愛人是麵包做的,他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詞中提及「最好的詩人就是每天為我們提供麵包的人,離我們最近的麵包師,不認為自己是上帝。他要完成高尚而平凡的工作,和麵、裝爐、烘烤、送貨。如果詩人也有這種樸實的意識,他同樣會使自己變成一種美好的工藝。 」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2016年9月, 於馬其頓共和國首都 史高比耶 某棟旅舍內 .. 一個日本詩人, 一個環遊世界的追夢者, 以及一個追求優格起源真相的四毛 開啟了一段  一期一會的對話... 『你覺得,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 追夢者問詩人。 「愛,跟愛沒有關係的事,遲早會隨著時間淡掉的。」 詩人想都不想
Thumbnail
「在白晝,連聲音都響亮。」 從《里斯本的故事》說起 文溫德斯1994年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講述一位電影錄音師風塵僕僕去葡萄牙里斯本拜訪職業為電影導演的老朋友,過程中錄製了許多聲音,沒想到老友離家出走,不知所蹤,原來老友對電影的意義開始產生懷疑,就像在電影聲音來到之前,導演已經先行對從事
Thumbnail
萬無有靈,世間有愛,《寂靜的緯線》短短數行,便將天人合一拉升至另一個維度的層次,可惜現代人不再寫情書,否則首章節對普拉薩德這般痴男的描寫,堪稱是隱晦示愛的模範楷模。儘管史瓦盧普認為自己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我讀到的遠遠不止於此,於她筆下所鋪排開來的,其實是一個浩瀚的宇宙。
Thumbnail
馬力歐或許可以過著這樣平凡的生活至死,「可惜」他遇上了一位給予他新世界的老師,幸運的是他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故鄉,不幸的是他一生被困於這座島上,這似乎是許多人的人生寫照: 當我獲得改變目光的機會時,也使得我的人生染上了悲傷與遺憾。
Thumbnail
  「令人厭倦的沙漠裡有一片恐怖的綠洲。」─波特萊爾   本書是智利小說家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ño, 1953-2003)的最後一部小說(2004),由五個部分所組成,原先預計以一年一部的時間依序出版,為的是讓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有更好的收入,後來為了尊重《2666》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老人面對人生抉擇和時間流逝的感受。雖然文中有很多意象和修辭手法,但主旨是通過描述老人的思維和情感來呈現對生命的感慨。敘述了老人在徘徊、掙扎、決定和前行的過程。
Thumbnail
 『我之前寫詩,現在寫詩,之後也會寫詩』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詩人辛波絲卡 _ 林蔚昀說,這是一本內行外行都可以看的很開心的一本書。 我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讀的很開心,因爲一向跟詩很有距離的我,不是拒讀而是看不懂,拜這本輕巧的圖文書之賜,終於開啟我的讀詩初體驗。
Thumbnail
常有人提及愛情和麵包的抉擇問題,智利詩人聶魯達卻在詩中形容愛人是麵包做的,他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詞中提及「最好的詩人就是每天為我們提供麵包的人,離我們最近的麵包師,不認為自己是上帝。他要完成高尚而平凡的工作,和麵、裝爐、烘烤、送貨。如果詩人也有這種樸實的意識,他同樣會使自己變成一種美好的工藝。 」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2016年9月, 於馬其頓共和國首都 史高比耶 某棟旅舍內 .. 一個日本詩人, 一個環遊世界的追夢者, 以及一個追求優格起源真相的四毛 開啟了一段  一期一會的對話... 『你覺得,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 追夢者問詩人。 「愛,跟愛沒有關係的事,遲早會隨著時間淡掉的。」 詩人想都不想
Thumbnail
「在白晝,連聲音都響亮。」 從《里斯本的故事》說起 文溫德斯1994年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講述一位電影錄音師風塵僕僕去葡萄牙里斯本拜訪職業為電影導演的老朋友,過程中錄製了許多聲音,沒想到老友離家出走,不知所蹤,原來老友對電影的意義開始產生懷疑,就像在電影聲音來到之前,導演已經先行對從事
Thumbnail
萬無有靈,世間有愛,《寂靜的緯線》短短數行,便將天人合一拉升至另一個維度的層次,可惜現代人不再寫情書,否則首章節對普拉薩德這般痴男的描寫,堪稱是隱晦示愛的模範楷模。儘管史瓦盧普認為自己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我讀到的遠遠不止於此,於她筆下所鋪排開來的,其實是一個浩瀚的宇宙。
Thumbnail
馬力歐或許可以過著這樣平凡的生活至死,「可惜」他遇上了一位給予他新世界的老師,幸運的是他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故鄉,不幸的是他一生被困於這座島上,這似乎是許多人的人生寫照: 當我獲得改變目光的機會時,也使得我的人生染上了悲傷與遺憾。
Thumbnail
  「令人厭倦的沙漠裡有一片恐怖的綠洲。」─波特萊爾   本書是智利小說家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ño, 1953-2003)的最後一部小說(2004),由五個部分所組成,原先預計以一年一部的時間依序出版,為的是讓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有更好的收入,後來為了尊重《2666》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老人面對人生抉擇和時間流逝的感受。雖然文中有很多意象和修辭手法,但主旨是通過描述老人的思維和情感來呈現對生命的感慨。敘述了老人在徘徊、掙扎、決定和前行的過程。
Thumbnail
 『我之前寫詩,現在寫詩,之後也會寫詩』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詩人辛波絲卡 _ 林蔚昀說,這是一本內行外行都可以看的很開心的一本書。 我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讀的很開心,因爲一向跟詩很有距離的我,不是拒讀而是看不懂,拜這本輕巧的圖文書之賜,終於開啟我的讀詩初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