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南方澳以後,我經常在內埤沙灘閒逛,偶然間留意到,南安國中附近有間門口擺著「自家麵包」木棧板招牌的住家,屋內散發溫黃的燈光,總吸引我好奇的時而遠觀,時而在擺放香草植物的窗口東張西望,運氣不佳總是沒有遇見主人。
某次帶著外地來的朋友又路過「自家麵包」,我們一夥人在門外探頭探腦(如今回想起來真是沒禮貌),這次運氣好終於遇到做麵包的年輕男主人邱奕璋,當天沒有販售麵包,我們卻受到他的熱情招呼:「你們要不要進來坐?不介意的話,我烤一些留著自己吃的法國麵包。」
走進屋內,隨即看見大型烤箱、發酵箱、壁爐、咖啡機、麵包展示櫃等物品一字排開,還有一張容納10人有餘的自製長木桌,周邊散放著居家生活物品。
我們都很喜歡屋內散發的溫暖氛圍,忍不住七嘴八舌的東一句問題、西一句讚嘆;奕璋一邊備麵包一邊從容的回答我們的疑惑,女主人戴佩青也下樓加入談天的行列。
被酵母菌催化的生活
2015年7月,現年37歲的奕璋和廚師太太佩青、兒子小寶舉家從台北遷至南方澳,理由很簡單:「我很喜歡海,常來內埤沙灘,後來想過鄉下的生活,就搬來南方澳了。」
奕璋有工業設計的學習背景,曾在設計圈待了4年,後來發覺不適合受雇於公司辭去工作,因為喜歡吃麵包前往穀研所(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學做麵包的基礎知識和方法,那年他28歲;輾轉在歐式和台式麵包店當學徒,最密集的魔鬼訓練,曾是跟一位日籍麵包師傅學習工夫半年,每天從早上6點工作到凌晨2點,只睡4小時!
「我起步的比別人晚,當時資歷很淺,非常需要靠學徒實作累積經驗,所以可以接受那樣的訓練。」他也是在那時結識佩青。
2010年,他與佩青在鶯歌經營餐廳「穎村食光」,餐點以推出倆人手藝的義式料理和窯烤披薩、麵包為主,儘管店面隱身在巷弄內,因為食物美味,老磚瓦房的空間營造出自在有溫度的氛圍,仍有不少人預約前往,生意穩健的邁入第5年。
有天奕璋長期患有慢性病的父親突然腦中風,後遺症導致言行舉止變得像個孩子,需要有人貼身照顧和安哄;當時小寶約2歲,也正值需要陪伴的時期。
奕璋將餐廳轉交給學弟經營,返家專心照顧爸爸;佩青原本即將返回餐廳,也因此繼續將重心放在家庭裡。
奕璋笑說:「沒工作快要一年,有天我跟老婆說,我們快沒錢了耶!該賺錢了。」於是佩青返回職場,他則是繼續以家庭為重。
奕璋回憶,從小到大因為家庭從不需讓他憂慮經濟,父母甚至還有餘裕可以支持他,「爸爸中風前的密集門診,我都沒有辦法陪著,其實有些自責;專心照顧他的這段時間,我發現自己似乎過度付出了,反而剝奪了家人照顧爸爸的機會……」
父親突然倒下的無常,或許就像製作麵包不可或缺的酵母菌,某種程度催化了奕璋去思索,生活如何朝更臻美好的模樣發展?他決定搬家,實現自己「住鄉下」的心願。
像法國麵包一樣簡單
我笑著告訴他「住鄉下」的說法,很像「天龍國」的思維,彷彿繁華的台北以外都是鳥不生蛋的地方!
他不置可否,說起自己過往生活過的地區:從小住在台北市的精華地區民生社區,生活機能佳,環境鬧中取靜;婚後住在新北市三峽區便利、熱鬧的大學城;餐廳經營在乍看偏遠的鶯歌區,實則位在相對郊區還要方便的位置。
觀察這從都市不斷向外遷徙的軌跡,不難理解他下一站選擇南方澳,「雖然更嚮往花東,但是希望隨時可以回台北看爸爸,所以就不考慮。」
他說從前學工業設計,設計經常在探究人、事、物的『本質』,「因此我經常在思索什麼是生活的本質?」
搬到南方澳後,他只想把生活過得更簡單,一步步減去多餘的、不需要的。
「現在我做麵包也捨棄花俏的品項,愈做愈簡單,我最愛法國麵包,他的成分只有麵粉、鹽、水、酵母;而且他是可以等待的麵糰。」有次去找他學習做麵包,我們做了三、四種品項的麵糰,每個麵糰從發酵到進烤箱,都需要抓準節奏、留意時間,獨獨法國麵包可以悠閒的墊後。
像法國麵包一樣從容、簡單、緩慢、善等待,似乎也是奕璋現在的生活寫照,住進南方澳一年多,他不急著運用做麵包的手藝推銷自家麵包,重心還是在好好生活:「陪小寶、陪老婆約會電影、做家事、吃飯、散步、跑南方澳一圈、睡覺……」
近幾個月他才開始比較常做麵包,購買對象常是冬山的友善生活小鋪、蘇澳的教職員工、假日內埤沙灘的散客;有接單做麵包的時候,他習慣早起開始作業,有時凌晨兩點、四點或六點,視情況而定。
有次我們約好週日在他家學做麵包,那天有別於南方澳平日的陰雨綿綿,天空中揮灑著伴隨晨曦而來的金、黃、橘、粉交織層疊的色彩,我在變幻萬千的晨光中徒步走過第一、第二漁港,抵達內埤沙灘時光芒萬丈的太陽映著波光粼粼的海水冉冉升起,那畫面美的令人感動。
搬到海邊生活,是奕璋和佩青共同追求的,而為了維持經濟收入和生活品質,夫妻倆這兩年來協調出:佩青繼續投入餐飲業,每天通勤往返台北和南方澳上班;奕璋在南方澳探索做麵包和陪小寶、做家事等在家工作的節奏。
與住在都市相比,他們現在與人和社群互動的機會增加了:他們偶爾到附近朋友家搭夥共食,偶爾鄰居將小孩托付他們照顧,偶爾朋友幫忙送麵包,偶爾將麵包半買半相送的分享出去……大家幫來幫去、人際網絡因此更緊密。
佩青說,也有朋友曾經讓孩子來放暑假,整整兩個月孩子們每天自己規劃要去海邊或去其他有趣的地方玩,「小寶就每天跟著玩,我小時候就是在有比較多自然環境的地方長大的,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玩啊,我覺得小孩子可以在自然裡生活很幸福。」
若說更臻美好的生活樣貌,是一連串好好活著的片刻累積而成。那麼小寶大哭大笑無憂無慮奔跑玩耍的時候,奕璋深夜做麵包的時候,佩青下班開車返家對抗瞌睡的時候,全家與朋友共煮共食的時候,忙裡偷閒沉澱思緒的時候,看著日出升起的時候,在海邊散步的時候……都是他們一家人記錄自己邁向更美好生活的重要過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