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他人的痛苦-1:一個正在倒下的人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重新讀起蘇珊.桑塔格的《旁觀他人之痛苦》。
《旁觀他人之痛苦》指出了紀實攝影這個媒介,事實上是提供了無數讓人去旁觀他人痛苦的機會,例如從攝影發明後不久的美國內戰開始,經過二次的世界大戰、越戰、伊拉克戰爭等等,揭露戰況大場面和受害者的照片總會吸引人們的目光,而且還是挑攝影師拍得比較好、感覺起來比較「好看」的那幾幅照片來看。
攝影本身的特殊性就在於它能創造某種專屬於觀看用的「現實」。
我們這個已經長久習慣觀看戰爭、謀殺、災禍、特殊疾病等等與不幸相關的文字、影像的現代文明,如今似乎變本加厲了,人們現在嗜癮的是──如果我的描述不會太過脫離事實的話──喜歡看著自己、也歡迎讓旁人看著自己,對他人施加痛苦,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社群網路上以言語和情緒所施加的欺凌。
這種暴力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觀看的成分,它為整個社會提供的是一個超大型的實時實境秀,承諾觀眾所看到的所有情感和反應都是真實的第一手呈現,牽涉的範圍又幾乎沒有邊界;像是關於網路集體公審這個問題,我認為如果抽除掉其中的「看」和「被看」的關係,也就是除去其中娛樂性的觀看情境,所謂的集體、人群根本就不會出現,人們已經失去圍攏聚集在一起要熱熱鬧鬧一番的理由。
這些現象讓人很容易就獲得「因為人性就是如此」這一種過於簡單的結論、答案,過於簡單並不表示它因此是不正確,但是就是太過於簡單,太過簡單地就停止了繼續認識、繼續反思、挖掘旁觀者的多樣面貌和處境。
這旁觀他人的痛苦究竟是一種什麽樣的事情、行為?

一個正在倒下的人

必須仍得先從關於戰爭的影像說起。
戰爭不是只充滿死屍和恐怖感而已,戰爭也充滿了想像。
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有一張幾乎眾人皆知的照片:〈倒下的士兵〉。這張照片廣泛流傳開來的契機是在1937年7月──西班牙內戰期間──被刊登在美國大受歡迎的雜誌《生活》上。編輯們的挑選眼光很準確,以將近右頁整版的篇幅來強調這張照片的無與倫比。
圖片來源:WWW.BRONXDOC.ORG
相機捕捉到士兵中彈的瞬間,這是一個戲劇性高潮的頂點,在中彈和倒地不起之間的時間差可能不會超過一秒鐘。看到這張照片,我們不禁會問出諸如此類的問題:「這個瞬間的他,死了嗎?」「此刻他有什麽感覺?這個大腦在死前的最後畫面是什麽?」「這個士兵在參戰之前,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擁有怎樣的生活?他曾經對他的妻子、情人、母親說過什麽話?有沒有什麽『故事』?」
如果看到初次看到這張照片的人是這個士兵的親友,比方說是妻子,她的腦海裡會出現我們這些想像嗎?肯定不是。她在當下反應很可能就只是:「天啊,他死了。」
我們和這個失去丈夫的女人還有一個差別,我們這些讀者──特別是男性讀者──還可能會花比較多的時間,看一看出現在這篇雜誌報導左邊的全版商業廣告,販賣的是一款男性專用的潤髮霜,品牌名稱就叫「Vitalis」(拉丁文,意味「生命和活力」)。
廣告畫面是一個男人穿著白色晚禮服的大幅肖像,他的頭髮分線整齊、俐落,他很可能是正要前往或是已經加入了某個體面的社交場合,如電影《阿飛正傳》最後於片尾出現,那個攬鏡梳頭準備出門的梁朝偉。
示意圖,非當期雜誌。Vitalis Hair Tonic 08/09/1937。圖片來源:Pinterest
為了加強塑造廣告主角的形象,令讀者更能夠產生具體投射想像的連結,畫面的側邊還有另一張他正在打網球的照片,暗示滿滿的活力以及多采多姿且有條不紊的生活風格,正是男人魅力的來源,而這種魅力反過來也是原因,也是廣告承諾給消費者的東西,它將改變你的生活,促使你的生活裡所期待的事情發生。或許,一位瀟灑迷人、有說不完的刺激冒險故事的戰地攝影師的髮型也該是如此。
當這則精心設計的廣告正在發揮它的漣漪作用的同時,那個我假設出來的不幸的女人只是重複想著,他死了…他死了…。對她而言,卡帕拍攝的〈倒下的士兵〉很單調,毫無想像、毫無故事。
羅蘭‧巴特回憶起有一次下課後,某個人上前用輕蔑的口吻抱怨他的課程把死亡講得很「單調乏味」,但事實上,單調乏味才正是巴特認為死亡的真正核心恐怖之處,「對於我最愛的人之死,沒有什麽可說的,關於她的相片,沒什麽可談的,我只能注視著相片而無法深入或轉化它。」
沉浸在全是滿溢著傷痛中的人不可能客觀地去想或去大談死亡,因為那無非是一種反諷,大談著沒什麽好談的東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1會員
52內容數
我認為建立在書寫和閱讀的生活實踐,其實很接近無政府主義式的自由,是在文學中尋找批判和希望的火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伊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的生命確實伴隨著限制,但是只要有人不停止去尋找它的意義,探求以某種形式突破這種限制的可能性,研究它,進而延遲它保持在一種尚是模糊的狀態下,盡力以各種方式(如文學、哲學、宗教、神話)把它放進那一個屬於應然的世界裡,所謂的希望就會是存在的。
我們開始放下自恃年輕時的驕傲自尊,開始關心這個身體、愛護它、測量它,花錢買各式它可能需要的補給營養品,不時猜測它生理上的陰晴圓缺現象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在年齡相近的親友聚會席間,談論分享自己的照護心得和就醫情報……
一切事物都朝著未來狂奔而去,不再回頭,帶著自己的全部,用盡、燃燒與曝獻自身之一切;面向另一頭的人則看見:「未來,一直來一直來」……,未來它暴烈地向我們撲來,一切存在沒有緩轉躲避的餘地,必也要用盡自身的全部接受它、擁抱它。
不論科技與政治如何地加速變動,各種危機爆發、充斥於世界,時代的趨勢也顯示越來越少人願意認真而耐心地閱讀,在1985年完成這些手稿時的卡爾維諾仍衷心相信,「有些東西是唯獨文學才能提供給我們的」,文學是人類極其珍貴且獨一無二的財富,它仍舊值得繼續陪伴人類一起進入下一個一千年後的未來。
冷氣機的使用最神奇之處莫過於──如果效率良好的話──在按下遙控器按鈕的那一瞬間過後無須多久,某種變化於是開始發生,這是從上而下降臨的恩謝,生命確實地感受著從苦難和折磨中獲得釋放,回歸安詳與平衡的自我狀態。
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之間確實是從認知的基礎上開始,就以立場相反的前提來理解這個世界,從哲學、政治到一般人在面臨愛情、婚姻、工作等諸多人生抉擇時,都可以看到這兩種價值觀在一個人的腦海裡上演著衝突的戲碼。
人的生命確實伴隨著限制,但是只要有人不停止去尋找它的意義,探求以某種形式突破這種限制的可能性,研究它,進而延遲它保持在一種尚是模糊的狀態下,盡力以各種方式(如文學、哲學、宗教、神話)把它放進那一個屬於應然的世界裡,所謂的希望就會是存在的。
我們開始放下自恃年輕時的驕傲自尊,開始關心這個身體、愛護它、測量它,花錢買各式它可能需要的補給營養品,不時猜測它生理上的陰晴圓缺現象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在年齡相近的親友聚會席間,談論分享自己的照護心得和就醫情報……
一切事物都朝著未來狂奔而去,不再回頭,帶著自己的全部,用盡、燃燒與曝獻自身之一切;面向另一頭的人則看見:「未來,一直來一直來」……,未來它暴烈地向我們撲來,一切存在沒有緩轉躲避的餘地,必也要用盡自身的全部接受它、擁抱它。
不論科技與政治如何地加速變動,各種危機爆發、充斥於世界,時代的趨勢也顯示越來越少人願意認真而耐心地閱讀,在1985年完成這些手稿時的卡爾維諾仍衷心相信,「有些東西是唯獨文學才能提供給我們的」,文學是人類極其珍貴且獨一無二的財富,它仍舊值得繼續陪伴人類一起進入下一個一千年後的未來。
冷氣機的使用最神奇之處莫過於──如果效率良好的話──在按下遙控器按鈕的那一瞬間過後無須多久,某種變化於是開始發生,這是從上而下降臨的恩謝,生命確實地感受著從苦難和折磨中獲得釋放,回歸安詳與平衡的自我狀態。
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之間確實是從認知的基礎上開始,就以立場相反的前提來理解這個世界,從哲學、政治到一般人在面臨愛情、婚姻、工作等諸多人生抉擇時,都可以看到這兩種價值觀在一個人的腦海裡上演著衝突的戲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前言 成長期間火葬觀念剛開始萌芽,有人著文批評,認為屍體遭火燒是多麼痛楚、多麼難受,那是痛不欲生的酷刑,怎會有人如此忍心對待親人?他們把屍體當做還存活著的身體,把生者遭火吻時的痛楚轉駕到屍體身上,說什麼"痛不欲生”,已經死了的人還怎麼”欲生”?很明顯的,他們沒把屍體當屍體,認為屍體還保有在世時的感
Thumbnail
對戰爭衝突的反思和抗拒——詩中「選擇你的戰鬥」地描述戰爭的假裝輕鬆,質疑戰爭的必然性和正當性。 身體創傷帶來的描述 - 詩中「死亡、聾啞、健忘的騎兵戰爭」,以及「衰弱的聲音和懷疑」,表達戰爭所造成的精神創傷。 戰士的困頓無助 - 詩中戰士正在為馬鞍備鞍,盔甲已被火砲所壓彎,眉間佈滿憂慮...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我們都一樣——在某一刻看不見了。我們的眼睛變成了裝飾品,變成了冰冷的機器。他有他的生存方式,我也有我的。
Thumbnail
「你只不過是許許多多人裡面的一個而已。」她坐起來,赤裸又沉重,是我熟悉的樣子,她的樣子令我厭惡到了極點也害怕到了極點,我大吼:「休想,我不是。」接著我開始啜泣,因為我知道這一天會來臨,我發現這世上令我最害怕的就是作為馬格利特畫中的那個男人,在鏡子裡他一次又一次的,看到的只有自己的後腦袋。
Thumbnail
《戰廢品》,敘述主角在朝鮮戰爭中的艱難經歷與對戰爭的感慨,充滿人性與政治的複雜交織。書中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戰俘在戰俘營中的遭遇。同時展現在國共內戰後選擇的困難抉擇,無論選擇何方,都伴隨著犧牲和後悔。文章表達了對戰爭的憎惡,對信仰的質疑以及對人生的絕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失去親人時所承受的痛苦和自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疏離。文章聚焦於失去與痛苦的主題,表達出每個人都可能因失去而受傷,與他人共度困難是一種力量。
Thumbnail
於是乎醫者可以做的,我覺得就是辨別眼前人是A、B還是C,是A就陪同理解自身受傷狀況,使其有清楚認知;是B就持續給予資源,拓展他的認知,使其心志越來越強大,做出對現況更好的選擇;是C就相對單純了,想盡辦法減少他負重前行的阻礙,互相學習,也一起見證生命經驗帶來的智慧與榮耀。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前言 成長期間火葬觀念剛開始萌芽,有人著文批評,認為屍體遭火燒是多麼痛楚、多麼難受,那是痛不欲生的酷刑,怎會有人如此忍心對待親人?他們把屍體當做還存活著的身體,把生者遭火吻時的痛楚轉駕到屍體身上,說什麼"痛不欲生”,已經死了的人還怎麼”欲生”?很明顯的,他們沒把屍體當屍體,認為屍體還保有在世時的感
Thumbnail
對戰爭衝突的反思和抗拒——詩中「選擇你的戰鬥」地描述戰爭的假裝輕鬆,質疑戰爭的必然性和正當性。 身體創傷帶來的描述 - 詩中「死亡、聾啞、健忘的騎兵戰爭」,以及「衰弱的聲音和懷疑」,表達戰爭所造成的精神創傷。 戰士的困頓無助 - 詩中戰士正在為馬鞍備鞍,盔甲已被火砲所壓彎,眉間佈滿憂慮...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我們都一樣——在某一刻看不見了。我們的眼睛變成了裝飾品,變成了冰冷的機器。他有他的生存方式,我也有我的。
Thumbnail
「你只不過是許許多多人裡面的一個而已。」她坐起來,赤裸又沉重,是我熟悉的樣子,她的樣子令我厭惡到了極點也害怕到了極點,我大吼:「休想,我不是。」接著我開始啜泣,因為我知道這一天會來臨,我發現這世上令我最害怕的就是作為馬格利特畫中的那個男人,在鏡子裡他一次又一次的,看到的只有自己的後腦袋。
Thumbnail
《戰廢品》,敘述主角在朝鮮戰爭中的艱難經歷與對戰爭的感慨,充滿人性與政治的複雜交織。書中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戰俘在戰俘營中的遭遇。同時展現在國共內戰後選擇的困難抉擇,無論選擇何方,都伴隨著犧牲和後悔。文章表達了對戰爭的憎惡,對信仰的質疑以及對人生的絕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失去親人時所承受的痛苦和自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疏離。文章聚焦於失去與痛苦的主題,表達出每個人都可能因失去而受傷,與他人共度困難是一種力量。
Thumbnail
於是乎醫者可以做的,我覺得就是辨別眼前人是A、B還是C,是A就陪同理解自身受傷狀況,使其有清楚認知;是B就持續給予資源,拓展他的認知,使其心志越來越強大,做出對現況更好的選擇;是C就相對單純了,想盡辦法減少他負重前行的阻礙,互相學習,也一起見證生命經驗帶來的智慧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