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孝的開心農場!群鳥的諾亞方舟!諸羅樹蛙的一線希望!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去年(2018)我離開了職場,正式投入旅遊部落客一職。旅行世界的同時,也展開記錄家鄉的計畫。因為我知道,再不寫的話,很多故事就會隨著時間被遺忘。溪口是嘉義縣面積最小的鄉鎮,卻有多位隱藏版的厲害人物,帶我去看「開心農場」的賴榮孝老師就是其中一位。
賴榮孝老師退休後歸田,於家鄉推動無毒耕作。
2016年從學校教職工作退休並卸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一職,賴榮孝的退休生活不是到處遊山玩水,長期關注生態保育和永續環境議題的他選擇回到故鄉種田,當一位快樂的農夫,致力打造無毒農耕環境,讓「阿孝的田」成為群鳥願意飛來棲息的諾亞方舟。
賴老師細心照顧田地。
對從小在農田長大的賴榮孝而言,當農夫不是一件難事。但無毒耕作模式卻和兒時所學習到的傳統耕法大不同。一旦不噴灑農藥,害蟲就會生長,必須花更多心力去照顧田地。『我正在做理想的實踐。創造與野生動植物和平共存的無毒、無肥料的農耕方式。』賴榮孝堅定地說。
無毒耕作?從田埂就可辨別!
一來到阿孝的田,老師立馬出隨堂考!要我判斷哪一邊是他的田地。大家發現了嗎?從田埂我們就可以辨別的出來,一般農夫眼裡是容不下田間雜草的,因不利於行走,所以會噴除草劑抑制。另一種做法是鋪上抑草蓆,但更多人選擇直接做水泥田埂一勞永逸。而阿孝的田埂則種滿過江藤,除了剪去高度過高的野草,其餘通通保留。賴榮孝堅持呈現田埂的多樣性,認為最完美的田埂植栽,理應交由老天爺去決定。
兩邊差很大!
阿孝的田因賴榮孝擇善固執,種植出米粒飽滿整齊、直鏈性澱粉含量低的台梗16號。藉由口耳相傳、網路下單方式將完全無農藥的安心米送至消費者手中。目前正值2018年第二批稻米訂購期,預計在春節期間出貨。銷售金額的30%將作為溪口毽子隊紀錄片的拍攝籌備金。溪口毽子隊?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有機會再和各位分享!
諸羅樹蛙為台灣特有種。
而賴榮孝除了忙於管理阿孝的田,還與雙胞胎哥哥賴榮正執行諸羅樹蛙保育計畫。諸羅樹蛙是台灣特有種,分布在嘉義、雲林、台南等地。以最早發現牠們的嘉義舊地名「諸羅」命名之。而溪口疊溪村周邊的大林、民雄一帶是全世界諸羅樹蛙最多的地方。
賴榮孝與雙胞胎哥哥賴榮正合影。
早在賴榮孝歸田之前,哥哥賴榮正就已著手進行諸羅樹蛙棲地保護計畫,與在地農民合作,成立「諸羅紀農場」,今年(2019)將邁入第6年。農場同樣採無毒、無化肥方式耕種,樣貌跟我們一般所認知的很不一樣。不說的話,真的會以為這裡只是一片雜草叢生、無人管理的農地。
雜草叢生的果園。
諸羅樹蛙特別喜歡棲息在烏殼綠竹林和麻竹林間。但種植竹筍需要5至6年就重新翻耕,通常農夫會請怪手來整地,再一把燒掉老化腐壞的竹子。但這個做法勢必威脅到諸羅樹蛙,於是他們與農民溝通,改以手作方式分年翻耕,盡力給予諸羅樹蛙更友善的棲息環境。不過,病蟲害問題始終無法解決,老師們仍在努力想辦法。
病床害問題仍待解決。
5年前,賴榮孝曾借嚴長壽先生的一句話以示兄弟倆守護諸羅樹蛙棲息地的決心,「台灣不缺批評,缺的是捲袖做事的人。」而現在的諸羅紀農場成了台灣推廣生態保育教育的典範,吸引不少單位預約前來體驗農事、還有人組了夏季賞蛙團進行夜間觀察,成為另類的戶外教學場所。
歸田後的人生有什麼不同呢?
離開家鄉四十載,年過半百才回來投入農耕生活,賴榮孝表示身體狀況明顯有差異,並幽默地說,『認真做,不會胖。所以妳看農夫幾乎都是瘦子。』被問到是否鼓勵青年返鄉創業,甚至從事務農,賴榮孝不加思索地回答,『當然鼓勵!』認為鄉村缺人力,機會是有的。只不過年輕人要會吃苦,物質慾望不能高。強調在鄉下追求到的是享受生活的機會,不是賺大錢的機會。
這條路雖然辛苦,還是要走下去!
後來我們也聊了關於生活的意義與生命價值的話題,「即使被當笑話看,也要堅持做對的事。」以當天聽到的這句話做本文結尾,也是我在兩位賴老師身上學到的寶貴一課。
粉絲團:阿孝的田
訂購阿孝的米:https://goo.gl/uQVvMv
賴老師平時忙於農務,欲參觀諸羅紀農場者,一定要提前預約喔!
電話:0922-823-699(賴榮孝)
Hi!我是KK,一個愛旅行的女生,現職旅遊自媒體人,人生目標是到世界各地旅居,趁雙腳還能走的時候,把世界看一看。2019年9月我到波羅的海三國獨旅48天。【波羅的海三國流浪記】記錄我在旅行期間遇見的人事物、在地觀察和個人心境上的轉變。喜歡聽故事的朋友,請持續關注《KK旅世界K's journe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前往甲仙滴水崁,必經的是一條又長又彎曲的山路,綿延起伏的山巒與田地有如收納四季的藏寶盒。當我們抵達目的地,眼前所見是屹立了一甲子的閩南式建築,和煦的陽光穿過家中的芒果樹灑落,寬廣的前院用紗網曬滿了一顆顆翠綠飽滿的青梅,剛採的成堆的筍子、種在
Thumbnail
甲鳥園前身是傳統鴨寮,在2018年轉型為稻鴨共生的生態園區,園區內分成四個區城,分別是「YY的家」、「景觀區」、「稻鴨區」、「體驗區」。其中「YY的家」是鴨舍,也是讓參觀者和鴨鴨互動的地方,可以摸摸可愛的黃色小鴨,也可以餵鴨子。地址:宜蘭縣礁溪鄉吳沙村開蘭路209號
升國一的那個暑假,阿財就被父母從三重帶回雲林的鄉下老家,幾個還在老家的好朋友,一聽到阿財回來的消息,就馬上騎著腳踏車跑來找他玩,而青梅竹馬,長他兩歲的的小瑜姐也在其中。 幾人先去阿財爺爺的田地烤蕃薯,趁著空檔幾人是開心的聊著,兒時和阿財最要好的阿良感慨地說道,現在都沒什麼牛糞,讓他的水鴛鴦
Thumbnail
農村社區、休閒農場、休閒農業區傻傻分不清楚? ▍農村社區:農村社區通常指的是一個小型的農村聚落,是農民和農村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休閒農場:休閒農場是一個提供給遊客休閒娛樂和農業體驗的場所。 ▍休閒農業區:休閒農業區是一個結合了農業、休閒和觀光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場所。
去年到任的胡銘浚校長對環境教育很熱情,積極營造校園的生態環境,也呼應在地的神農廟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最近也還舉辦了興穀神農百草文化季。 校園正中間有一個帶狀的向陽水生生態池,種植挺水、沈水、浮葉及漂浮型的各類水生植物及濕生的植物,前些天他買了蓋斑鬥魚,池中不請自來的蛙類也生了許多蝌蚪,學生們
Thumbnail
逍遙園位在高雄市新興區大港埔,過去是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22代門主大谷光瑞所建的熱帶農莊、別墅,這是他個人在亞洲地區11座別邸中,在台灣的唯一一座。 大谷為何選擇此地建置消遙園
Thumbnail
會知道嘉義牛斗山,源自於賴麗君、彭家如執導的《老鷹之手》紀錄片 ,述說著蓮藕農的日常。農民早年以手掘出蓮藕來養家糊口,長年勞動而使手彎曲變形,成為形似鷹爪的老鷹之手 。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前往甲仙滴水崁,必經的是一條又長又彎曲的山路,綿延起伏的山巒與田地有如收納四季的藏寶盒。當我們抵達目的地,眼前所見是屹立了一甲子的閩南式建築,和煦的陽光穿過家中的芒果樹灑落,寬廣的前院用紗網曬滿了一顆顆翠綠飽滿的青梅,剛採的成堆的筍子、種在
Thumbnail
甲鳥園前身是傳統鴨寮,在2018年轉型為稻鴨共生的生態園區,園區內分成四個區城,分別是「YY的家」、「景觀區」、「稻鴨區」、「體驗區」。其中「YY的家」是鴨舍,也是讓參觀者和鴨鴨互動的地方,可以摸摸可愛的黃色小鴨,也可以餵鴨子。地址:宜蘭縣礁溪鄉吳沙村開蘭路209號
升國一的那個暑假,阿財就被父母從三重帶回雲林的鄉下老家,幾個還在老家的好朋友,一聽到阿財回來的消息,就馬上騎著腳踏車跑來找他玩,而青梅竹馬,長他兩歲的的小瑜姐也在其中。 幾人先去阿財爺爺的田地烤蕃薯,趁著空檔幾人是開心的聊著,兒時和阿財最要好的阿良感慨地說道,現在都沒什麼牛糞,讓他的水鴛鴦
Thumbnail
農村社區、休閒農場、休閒農業區傻傻分不清楚? ▍農村社區:農村社區通常指的是一個小型的農村聚落,是農民和農村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休閒農場:休閒農場是一個提供給遊客休閒娛樂和農業體驗的場所。 ▍休閒農業區:休閒農業區是一個結合了農業、休閒和觀光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場所。
去年到任的胡銘浚校長對環境教育很熱情,積極營造校園的生態環境,也呼應在地的神農廟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最近也還舉辦了興穀神農百草文化季。 校園正中間有一個帶狀的向陽水生生態池,種植挺水、沈水、浮葉及漂浮型的各類水生植物及濕生的植物,前些天他買了蓋斑鬥魚,池中不請自來的蛙類也生了許多蝌蚪,學生們
Thumbnail
逍遙園位在高雄市新興區大港埔,過去是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22代門主大谷光瑞所建的熱帶農莊、別墅,這是他個人在亞洲地區11座別邸中,在台灣的唯一一座。 大谷為何選擇此地建置消遙園
Thumbnail
會知道嘉義牛斗山,源自於賴麗君、彭家如執導的《老鷹之手》紀錄片 ,述說著蓮藕農的日常。農民早年以手掘出蓮藕來養家糊口,長年勞動而使手彎曲變形,成為形似鷹爪的老鷹之手 。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