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出生長大,在安全與富足的環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未來可能成為名醫、成功的生意人或是從事任何可能功成名就的事業,楊艾玲(Eileen Carls)在17歲以前就是這樣想的。青少年歲月的苦悶,以及父母離異帶給她的影響,讓她從蘇黎世的一流高中畢業後,放棄了安穩的瑞士前程,決定到母親的故鄉「台灣」看一看,學習中文。
半年學習中文,中間去澳洲看一個朋友,之後再回到瑞士。在台灣時她學了衝浪,熱帶的環境以及異國生活的挑戰,忽然讓她對生命再度有了澎湃的活力。艾玲說:「在澳洲訪友時,我其實已訂好了從蘇黎世去台灣的機票,回瑞士只是要告訴我的家人,我要再去台灣的決定。」
如今26歲的她幾經挑戰,也曾嘗過創業失敗的滋味。在台灣完成大學學業後,她整頓好身心重新開始,如今
二度創業成功,母親的故鄉也成了她的心之所在。對她來說,瑞士與台灣兩地差異的調適與轉換是一個心念上的改變,沒有好壞之別。艾玲以她海外瑞士人與混血第二代的角度,與讀者分享她從瑞士到台灣所經歷的跨文化故事。
以行動與成果證明自己的決心
到國外生活,意味著必須放下瑞士的一切,這對她與家人來說一大決定。她的母親一方面覺得女兒回去了解自己的故鄉是一件美事,另一方面又極為想念女兒,這令她在兩難之間掙扎許久。最後她做了在台灣上大學的決定,這就代表了必須長期留在台灣,她的家人接受了,但不表示完全順利。
她說:「起初我爸爸看我在FB上貼的衝浪和朋友的照片,也誤以為我在台灣的生活只有玩樂,他沒看見我對課業和事業很用心。其實我是想獨立解決自己的問題,我不太把自己的困難告訴別人。」
其他亞洲國家也有衝浪的條件,而人生不只有享樂,她認為:「台灣有中文環境,也讓我對台灣的家人還有媽媽有更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更加明白了在瑞士生活的媽媽,她心中的價值和所遭遇的文化差異。留在台灣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認識我的文化、我的媽媽和舅舅們的機會。而我也非常喜歡這裡的天氣、海洋、人們和美食。我媽媽快退休了,她現在也比較有時間來看我。」當初令人擔憂的決定,她以自己的成長證明了。
瑞士思考融入海外創業
艾玲在高雄的中山大學讀了一個企管的學位,當時「創業管理課」的一個功課就是要發想一個創業的商品,學習做老闆。當時在台灣,她找不到適合的衝浪比基尼,由於這個產品需要特殊設計,不然因水的力道太大就會曝光。而台灣泳衣的設計帶著花邊和小裙子,設計和瑞士的款式很不同。於是她從自己的需求作為開始,把衝浪比基尼的想法放上網路募資平台去預售,沒想到竟然拿到150個訂單,募資成功。
在設計產品時,艾玲將瑞士對環境保護的信念加入產品元素,並致力創造一個氣氛和樂的工作團隊,她說:「我們用回收尼龍或寶特瓶的聚酯纖維來製作比基尼,不僅愛美也要愛環境;我們也發起淨灘,回饋這個世界。同時講究在地生產,我可以在自己的工廠裡監督品管,追求產品的品質保證,也支付給員工合理的薪水,創造一個對女性友善的工作環境。瑞士和台灣的人文傳統不同,我想結合瑞士的講究整潔、效率、責任心,以及台灣傳統的熱情、忠誠、榮譽心及自發性。」在生活與工作中,她看見兩地文化的優點,企圖融合東西之長。
不是所有歐洲的商品都可能在海外熱賣,艾玲認為與其強調產品本身,更要強調品牌所傳達的生活方式與價值,「健康、運動與自然的連結」就是她所追求的核心精神。她提到:「我有一個當地的合夥人,她有織品專業背景,在資金、生產和設計上補強,我則主要負責行銷。」顧客回流度高,口耳相傳間有了穩定的市場支持度,成功不是靠廣告創造知名度。這一點與瑞士社會品質至上的要求相符,艾玲的行銷方式帶著瑞士色彩。
東西文化差異大調整
有三種文化背景的艾玲,從小就在瑞德台三者文化間穿梭擺盪,她說明:「德國人很直接,是一種當下的直接,發現問題後立刻提出,就是要快速解決問題,若是不知情的人一定會覺得自己被攻擊。而瑞士人一開始會保持距離,觀察再觀察,時間會拉很長。看問題的嚴重性,瑞士人的觀察甚至可能長達一兩個月,再當面把問題講開。跟台灣人在一起,一定要客客氣氣的,但是不一定會把問題講開。而台灣的老闆很權威,也會對員工說不客氣的話。可是我作老闆並不覺得對員工嚴厲就能解決問題。」
她同時也表示,在台灣已經習慣手機不離身,常常拿出來拍照,在瑞士的時候她時常被朋友糾正,不要再把手機拿出來了。而在台灣工作很多事,都是用手機寫訊息來解決;在瑞士大家簡短用手機約個時間,事情見了面再談,同時也不期待能立刻收到別人的簡訊回覆。轉換空間,文化習慣都要對應著改變,很多事不能以好壞來判定,就是存在本質的不同。
艾玲不諱言,在創業的初期她也遇過從未想過的文化差異的問題,而遇到了就知道了,說到:「最初我遍尋不到願意穿比基尼拍照的台灣模特兒,這和台灣的民風有關。許多女孩覺得我的產品暴露太多身體,太性感,所以不敢嘗試。我只好自己學習當模特兒,看專業的圖片和影片學擺姿勢、展現產品等等技巧。努力嘗試和突破自己,我在創業初期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時間中磨練是創業必要的條件,尤其面對文化民情相互的碰撞,調整無可避免。
人生的開展與取捨
畢業後創業成功,艾玲仍心心念念瑞士的家人朋友,也曾經想過回瑞士發展,於是她把衝浪比基尼帶回瑞士,尋找新的事業出發點。她說:「我去了法國試過,但是歐洲的氣候不同,能穿比基尼的季節較短,發展不起來。」同時,她更發現離開了瑞士後,和家人朋友已經沒有共同的生活,不能創造共同的生活經驗和回憶,彼此的感覺就不同了。即使現今的通訊技術發達,人們可以無時差、無國界地傳遞訊息,但那仍舊是與一同生活是兩碼子事。
艾玲說:「我既然決定離開,就要放下這些情感上的損失。我爸爸也來看過我,他發現我在台灣展開了一個適合自己的路,在事業上學習也成長,活出了自在快樂的模樣。我的家人和朋友其實也有了自己的生活,而我必須為自己而活,不能為別人。真正懂你的人會接受你的決定,我離開瑞士八年了,跟父母的關係都很好,如今我媽媽也以我為榮。」
時空轉換,成長就在其中
艾玲小時候也曾隨家人去過台灣,當時她就覺得氣候很濕熱,很多不適應。回想童年她有很多菜不敢吃,只吃白飯配醬油,因為不知道那些菜裡到底是什麼煮在一起。但成年後沒有父母的陪伴,她反而在距離中解開了長年心裡的疑問,也釋放了經歷父母離婚所帶來的壓力和苦惱,豁然開朗了。「打開心胸,順其自然」,這是她現在的座右銘,更能接受外面世界所給一切,勇敢嘗試新的事物。
艾玲說:「我很感謝我在瑞士出生長大,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奠基在瑞士的生活與教育,我的人生因此有了很多選擇權,尤其我這個世代的人,有很多旅遊的機會。而台灣提供了我一個創造的環境,在這裡可以嘗試不同的可能,透過現在的工作也可以展現自我。我每次回到瑞士,總會感受到那一部份台灣的我,我也試著將台灣的文化帶給我的瑞士朋友,特別是那份人情味和自在。」
孩子個性的開展,在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後,有了空間和時間慢慢沉澱反省,是人生再一次的成長。兩個故鄉並非兩股相互拉扯的力量,理解與接受帶來的勇氣更是高飛的動力,飛得越遠,心反而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