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平常

    讀的理論不少,甚至有的還會互相排斥,但還是想在緩慢過程把視野和格局拉大些,等到哪天想拉出效率時,思考才不會魯莽到失去理智。
    回頭檢視缺失,翻開過往對照,其實也明白這世界上有很多的生活方式,畢竟環境不同、背景文化不同,相對應的行動方式也不同,這是道理。
    開始看待自己做過的事情、聽過的事情,看過的人,沒有冒犯意思的跟我說臺灣就對方的過往來看有點落後些,指的是都市更新的速度,是位在上海生活的人說的,反而讓我想見識上海的樣貌,因為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對話了。
    後來衍生些生活習慣性的問題,順便幫自己重新打個底,知名的社交平台大多都是打商業廣告使用的,就做了實驗不去使用的減少觸碰率會發生什麼事,結果沒事,後來在做了不同的挑戰實驗,大概摸到現階段的極限,暫時這樣就行了,擔心矯枉過正。
    身上的慣性很多都來自生活,讀太多理論就要靠刪除,甚至變通的方式去衍生出量身定做的方法,去配合時代、配合現實、先求同,後求異,才能站在雙面的角度來好好深思一番。
    在不太會去認可對方的社會,很難從中得到喜悅,不過腦袋還是可以拐個彎,整理過往的書籍,扛了一大袋捐到附近的圖書館,有些紙料不好、見光泛黃了,有些沒有太過於的瑕疵可以閱讀,最後全權給櫃檯去篩選適合的擺在架上,不好的我想也功成身退了,但滿足了心意,很多年來在那裡借了不少書,才能從大量閱讀找到自己的適合閱讀去拉出品質。
    最後在建立每天必做的事情,進入到刻意練習,慢慢聚焦的去鏟出一條路,未來也好散步,不管好壞如何,就平常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