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1/0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 宇宙萬物的無中生有──《無神世界的人生意義》大要 2019A2

科學對宇宙萬物的起源,不但已經有辦法研究,而且有持之有據、言之成理的解釋了。而從科學的發現可見,宇宙沒有內在的目的、沒有內在的意義。生物才有目的,高等的生物才有有意識的目的。大腦是複雜適應系統,意識是湧現現象。
宇宙萬物沒有內在的目的、沒有內在的意義,人生不見得因而虛無、荒謬。
宇宙形成後才有生物,有生物才有目的;先有簡單的生物,然後才有雜複的生物;簡單生物有目的而沒有意識,複雜的生物才有目的、有意識;然後才有生命間的關懷,才有多姿多采的意義。
現代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從前一些無從着手,甚至不屬科學的大問題,現在都能研究。一、萬物的由來,包括物質怎樣從無到有、生命的起源、意識的形成。二、人生的目的、意義、道德。
盧亦思花了不少篇幅來介紹許多現代科學理論,例如:大爆炸(The Big Bang)、多重宇宙論(mutiverse)、 平宇宙(flat universe)、暗能量(dark energy)、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RNA世界學說(RNA world hypothesis)等等。例如:根據現代科學,宇宙萬物可以自然地無中生有,根本不必有設計者、創造者。霍金(Stephen Hawking)等指出,宇宙的能量總和是零,跟宇宙萬物是無中生有的說法是吻合的。盧亦思強調,這些不見得是最後定論,也許從他下筆到書出版,理論已經翻新了。科學家既沒有聲稱能解答一切問題,也不需要。這不是遁詞。解不完的疑問,反而是鞕策科學進步的動力。然而,重點在於:科學對宇宙萬物的起源,不但已經有辦法研究,而且有持之有據、言之成理的解釋了。
按:現代的科普著作不但又多又好,不少是頂尖科學家寫的,而且常常談到人生意義,這是科學發展的另類指標,也毋寧是順理成章的事。像Pinker(1997)有獨立一章談人生的意義,Carroll(2016)的書,副題就是「生命、意義、宇宙的起源」。
從最簡單的生命到繁富的物種,到人類的出現,演化論已經解釋得相當詳細清楚。但是最簡單的生命怎麼來的呢?物質怎樣變成生命呢?科學家有不同說法,目前還沒有定論。另一個更棘手的難題是人類的意識。如果不贊成二元論(dualism),物質怎麼會有意識呢?

2.1 複雜理論和湧現

盧亦思於是介紹了兩個近幾十年發展出來的新興學說:複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和湧現(emergence)。這兩個相關的理論不但可以解釋宇宙怎樣自然地發展出繁富的生命,更可以解釋從大腦到意識、心智的問題。
傳統上,科學的方法偏向化約論(reductionism,又譯「還原論」),即假設複雜的整體只是部分的總和,由上而下地拆分,研究,即可了解整體。這套方法簡約有效,卻有局限;尤其用在涉及人、主觀感受的問題(如精神病學)時,明顯不足。相反,複雜理論由下而上來理解整體。根據複雜理論,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s)的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所謂湧現,就是複雜系統產生出新的特性,既不是組成成分所固有,也不能從成分固有特性推斷出來的。水的特性不同氫,也不同氧,也無法從氫、氧的特性推斷出來。
(氫、氧、水)
(氫、氧、水)
兩套方法互補,各有用處。粗略的說,複雜理論好比研究蛋糕在質、量上所產生的新的特性,而化約論就好比從麵粉、雞蛋、奶油、糖、水等成分來理解蛋糕。不過,蛋糕要有廚師,複雜系統卻是自然產生,沒有領袖,也沒有設計者。湧現不是「魔法」,而是由下而上的自然過程,用不着外力。
(一大群蜜蜂在一起,好像合成一個新生命。)
一個複雜系統可以是另一個複雜系統的部分。而有些複雜系統發展出適應環境的方法,稱為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不管是有生命的系統、無生命的系統,都在某個意義上有自己的「生命」。例如:一隻鳥、飛行的鳥群、一個人、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大腦、生態系統、金融市場、網路等等。系統整體的新特性固然影響部分,也同時產生回饋迴路。系統內、系統間的動態互動,往往無法預測;所以宇宙的發展不是命定的(deterministic)。
生物與非生物的界線並不清晰,例如:生物所受的化學原理的支配,跟非生物一樣;生物沒有什麼獨特的「生命力」(élan vital)。大體上,生物與非生物的主要差別在於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的複雜性(complexity)、生化系統自我複製的特性、把能量轉化、應用的能力等。
(被鷹(?)追趕的椋鳥群。By Mostafameraji - File:دسته پرندگان بر فراز شهر قم. سارها 02.jpg,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6649793)
複雜系統可以極為精巧、「聰明」,像是「智慧的設計」,其實是自然的自組織現象。複雜系統的關鍵特點就在組織。好比游動的魚群,沒有哪條魚是領袖,指揮魚群。魚群是自組織,由互動產生。蟻群也是自組織,蟻后沒有發號施令,種種結果由互動產生。沒有一隻螞蟻有蟻穴的藍圖,一大群螞蟻互動卻建造出蟻穴。細胞、器官跟生物個體的功能、神經元跟大腦,都是類似的情形。換言之,意識也是湧現現象,是物質自組織產生的新特性。大腦沒有一個可以分離的所謂「心智」(mind)、「靈魂」(soul),好比水沒有可以分離出來的濕性(wetness)。

2.2 心物一元

這就是所謂心物關係。儘管心智的研究還有許多難題,現代的大腦科學已經叫傳統的心物二元論站不住腳。從前我們以為的心理上意志不堅定、人格不健全、個性偏差等等,都有大腦生理上的病因。
Antoinette個性內向,家族有兩極症(bipolar disorder)的病史。因為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影響學業、生活,甚至為了避免與人相處而不吃飯。服用抗憂鬱劑後一反常態,第一個星期就跟四個男人上床。改服鋰(lithium),時好時壞。增加鋰的劑量,病況穩定下來,但是服用抗憂鬱劑時的自信卻消失了。最後微調鋰的劑量,終於把個性調到恰好。事後,Antoinette 很感慨:
大腦裡的化學物質不平衡,竟然叫你變了一個人,而且變了你自己都不知道,真是太奇怪,太叫人不安了。……我想大部人都體會不到,我們以為的所謂心智、個性、意志、道德價值,全都取決於大腦的化學。我早知道就好了。太驚人,太有趣了。
現代大腦科學的觀點是心物一元論。心由物生,心智是大腦的湧現產物,心智就是大腦的功能,而不是一個抽象卻獨立可分離的東西。因為受制於生理上的神經系統,所以意識、自覺在不同動物間有差異(從最簡單生物的刺激回應迴路到人類的心智),也會隨着一個人的發育成長而變化。
按:Russell(1925)也提過,(如果有靈魂的話),誰認真想想受精、懷孕、童年等過程,都不相信靈魂是一開始就是完好的,靈魂顯然「像身體那樣長大」。
人的大腦裡沒有一個獨立的代表意志、自我的指揮中心,自我是合成的錯覺。無數複雜、動態連結的大腦網絡的總和,構成了每個獨一無二的自我。萬一大腦出了狀況,自我就會混亂、分裂。例如:有些思覺失調的患者會聽到「別人」跟他說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其實都出自他的腦袋。

引用文獻

Carroll, Sean. 2016. The Big Picture: On the Origins of Life, Meaning, and the Universe Itself. Dutton.
Pinker, Steven. 1997. How the Mind Works. Penguin.
Russell, Bertrand. 1925. What I Believe. IN Russell(2009).
──. 2009. The Basic Writings of Bertrand Russell. Routledg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