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樓宜辦公:何謂理想的企業建築?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俞炫準  譯者:邱麟翔
辦公大樓就是「企業的家」,所以,辦公大樓是「企業」被發明以後才開始出現在人類歷史上的一種建築形式。企業的歷史是從早期的家庭手工業而開始的,當時,走路是主要的交通方式,那是一個有女商販會挨家挨戶上門兜售生活用品的時代,難以聚集眾多消費者,因此市場規模並不大。大部分小規模家庭手工業的辦公地點是與住宅結合在一起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京都的建築結構:商店座落在街道上,商店後方是家庭工廠,商店的二樓則是店主的家。因為短短的一條街道上有許多商店要開設,所以每個店家的店面寬度狹窄,取而代之的是向後發展成狹長狀,並與隔壁的建築物緊貼,構成該城市的特殊結構。同一個時期裡,有許多公司善用帆船賺得了大把鈔票,他們利用海洋之便,進行大規模貿易往來,並擴大企業規模。佛羅倫斯的梅迪奇家族企業正是以此方式累積了大量財富,中國皇室也是藉這個方式,獨佔所有陶瓷出口的生意,增加了許多收入。不過,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企業在全球屬於極少數。
後來,蒸氣火車的發明帶來了巨大改變。蒸氣火車允許人類以更快的速度進行遠距移動,對商人來說,則是能夠將自家商品銷至更遠的地方。於是,許多企業快速地壯大了規模。十九世紀後半葉,電梯的發明使都市高密度化,從此之後,就算不使用馬車或火車,商人的周圍也多了許多願意購買自家商品的客戶。對企業家來說,這代表空間結構變得更有利了。也是從這時候起,你我都聽過大名的企業家開始一一出現:洛克斐勒、卡內基、福特等,這些傳奇企業家,都是崛起於這個時期。如今,許多跨國企業已掌握了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在現在這個時代,除了國家軍事力量以外,就屬全球性的跨國企業最有影響力了。跨國企業會為自己打造總部辦公大樓,就像過去身為最高權位者的帝王或教皇會為自己打造皇宮或教堂一樣。目前,韓國有兩間大型企業擁有超過100層樓的總部大樓,一個已經完工,一個正在籌備當中。仔細研究的話,我們會發現世界各地的辦公大樓具有非常多種形式,有些企業喜歡低矮而寬廣的建築,有些企業則偏好摩天大樓。
高樓式辦公建築
克萊斯勒大廈。
辦公大樓最常見的形式就是高樓式建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於紐約、曾經是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部的「克萊斯勒大廈」,它完工於1930 年,雖然11 個月後就將世界第一高樓的美名讓給了「帝國大廈」,但克萊斯勒大廈的頂端是建造當時所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註1),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全紐約最美麗的大樓頂端樣式。要是沒有鋼鐵與電梯,這種高層建築設計便無法成真。每當我們看著高聳入雲的辦公大樓,心底總會升起一股敬畏之情,因為每棟高樓都是由人們將笨重的建築材料運到上面並建造而成的,那是很辛苦的工作。所以,高樓能夠使人感受到企業的力量。不過,高樓式辦公建築被分為許多層,有礙內部溝通,會是一大缺點。不過,企業建造自己的辦公大樓仍是有優點的,其中之一就是使員工們聚在一起、交流想法,並產生協同效應。基於這個理由,臉書與蘋果等頂尖IT 企業仍是以辦公室作為上班地點,而非允許在家上班。但是,在高樓式辦公建築裡,員工只能透過電梯在樓與樓之間移動。搭乘電梯是一種非連續性的空間體驗,我們總要在電梯到達以前先等待一陣子,接著步入那個狹小的空間、把自己關在裡面,等到電梯門再次被開啟之後,再走出去,並不是一種非常令人愉快的經驗。所以,不同樓層員工之間的交流只會減少,企業團隊精神也難以被凝聚。有研究指出,相較於住在高樓裡的人,住在一、兩層樓的獨棟住宅裡的人所擁有的朋友多了三倍,也擁有較強烈的社區意識。一般來說,如果企業總部是在高樓式辦公建築裡,其團隊精神會比較難以被培養出來,但倫敦的「勞埃德大廈」與香港的「匯豐總行大廈」卻解決了這種高樓的缺點。
挑空式辦公建築
上述兩棟金融企業總部大樓與一般高樓有所不同。一般高樓的中間位置設有電梯「服務核」(core)(註2),建築的四周則有窗戶可供眺望。但是,這兩棟建築的空間規劃卻完全相反,雖是高樓,其電梯服務核卻分布在外牆上,建築中央則有一個挑空的「虛空間」(void)(註3),使每一層樓的平面圖都呈現中央挖空的「口」字形。如此一來,不同樓層之間的人就能夠看見彼此。例如,在十樓辦公的員工能夠在自己的位置上,隔著室內的中庭(atrium)(註4)看見對面八∼十二樓的員工。位於建築中央的垂直空間能夠將所有樓層都串連在一起,有助於凝聚企業團隊精神。這種讓員工能夠看見彼此的大型辦公空間會為組織文化帶來影響,彷彿所有人都圍坐在餐桌旁、是面對面用餐的家人一樣,往往能夠創造出更深厚的感情。
羅馬帝國的競技場也利用了這項原理。羅馬帝國每征服一個地區,就會在當地建造競技場這種圓形的建築,競技場的圓形構造使內部觀眾能夠看見彼此,其目的是要讓所有觀眾在觀看角鬥士競技的同時,也凝聚為一個共同體。美國延續了這項建築形式,每個城市都設有籃球、棒球、美式足球、曲棍球比賽場館,每個季節舉辦大大小小的比賽,使人們聚集在場內,於觀看比賽的同時也能看見其他觀眾,促使國民團結起來。勞埃德大廈與匯豐總行大廈這兩棟企業大樓的建築形式十分良好,其外觀能夠強調企業的存在,內部則能夠增進團結。如果說這種「挑空式辦公建築」彷彿是所有人圍坐在餐桌四周、一同用餐的話,其他較常見、在建築中央設有電梯服務核的辦公大樓則像是所有人都背對背吃飯一樣。不過,挑空式辦公建築並非對所有人都是好的,下班時,任何人都可能被其他員工看到,會是一項缺點。如果主管的座位處於較高樓層,則下屬的許多行為時常會被監視,因此職等較低的員工可能比較不喜歡。所以,上下位階分明的公司可能不適合這種建築形式,但任何想打造出創意環境的公司,都值得考慮這種類型的辦公建築。
「勞埃德大廈」內部,代表性的挑空式辦公建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1910 ∼ 1930年代源自於西歐、以法國為中心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裝飾風格。與新藝術(Art Nouveau)不同,喜歡反覆運用基本形狀、zigzag 等幾何圖案。
註2:服務核(core):貫穿每一層樓、能夠集中周圍動線的建築設施,一般是指電梯、樓梯、玄關等垂直空間。
註3:虛空間(void):大型廳堂或餐廳等內部結構挑空的虛的空間。
註4:中庭(atrium):以前用來指古羅馬住宅裡的大廳(hall)式內院,現代則用來指旅館、企業大樓或其他大型建築裡以玻璃作為天花板的一個室內空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該住在哪裡?建築師找尋宜居地的標準》

  • 上市日期:2019/07/05
  • 作者:俞炫準
  • 譯者:邱麟翔
  • 出版:典藏藝術家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印象派主義畫家誕生於十九世紀晚期,不同於早先的現實主義畫家,印象派畫家對於攝影、對於畫面的感受,成功提出了思考更為周密的回應。這一代的畫家在作品中所展現的不只是顏色,還有一種相機無法呈現的感性質地。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
至少直到十八世紀西方的理論中,繪畫有一個共同、最低限的定義:繪畫是不同表面上的標記,為了再現可見的事物。在此重述這個被廣為接納的概念:繪畫為我們呈現出事物的景象,然而這種景象或許和我們所看見的不一樣。尤其是繪畫以二維平面形式呈現物品的樣貌,但我們眼見的卻是三維的物品。
圖像化年代的藝術材料不再限於歷史圖像的變造,更多是來自大量當代傳播資訊的衍生。因而,傳播資訊的製造者、繁衍者與接收者亦具有等級之別。其次,在資訊公共化和圖像消費化的今日,圖像化世界的確為大眾化的意識形態,提供了最有效的傳播途徑。面對大眾傳媒和現代科技新途徑,圖像化已然是人類形象思維的一種升等概念。
1952年,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 1906-1978)在紐約《藝術新聞》發表了有關美國行動藝術家一文,「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因而成為詮釋這些藝術家創作精神的重要名詞。畫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表現之地」,而是一樁「事件發生的場域」。
「後–工廠化」的藝術生產和藝術生產空間,影響了藝術品的生產模式,也使藝術家在個人手藝和工廠生產的發生過程中,藝術家身分發生異化。當藝術家的觀念,需要透過藝術工匠(Artisan)的手藝來呈現,以後藏家收藏的作品價值,是因為藝術家觀念生產下的「簽名式」,還是藝術工匠所製出的「物質實體」?
印象派主義畫家誕生於十九世紀晚期,不同於早先的現實主義畫家,印象派畫家對於攝影、對於畫面的感受,成功提出了思考更為周密的回應。這一代的畫家在作品中所展現的不只是顏色,還有一種相機無法呈現的感性質地。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
至少直到十八世紀西方的理論中,繪畫有一個共同、最低限的定義:繪畫是不同表面上的標記,為了再現可見的事物。在此重述這個被廣為接納的概念:繪畫為我們呈現出事物的景象,然而這種景象或許和我們所看見的不一樣。尤其是繪畫以二維平面形式呈現物品的樣貌,但我們眼見的卻是三維的物品。
圖像化年代的藝術材料不再限於歷史圖像的變造,更多是來自大量當代傳播資訊的衍生。因而,傳播資訊的製造者、繁衍者與接收者亦具有等級之別。其次,在資訊公共化和圖像消費化的今日,圖像化世界的確為大眾化的意識形態,提供了最有效的傳播途徑。面對大眾傳媒和現代科技新途徑,圖像化已然是人類形象思維的一種升等概念。
1952年,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 1906-1978)在紐約《藝術新聞》發表了有關美國行動藝術家一文,「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因而成為詮釋這些藝術家創作精神的重要名詞。畫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表現之地」,而是一樁「事件發生的場域」。
「後–工廠化」的藝術生產和藝術生產空間,影響了藝術品的生產模式,也使藝術家在個人手藝和工廠生產的發生過程中,藝術家身分發生異化。當藝術家的觀念,需要透過藝術工匠(Artisan)的手藝來呈現,以後藏家收藏的作品價值,是因為藝術家觀念生產下的「簽名式」,還是藝術工匠所製出的「物質實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紐約的摩天大樓非常多,所以能拍整個曼哈頓夜景的觀景台也不少。像是老牌的帝國大廈以及新蓋好的世貿中心一號大樓、哈德遜河旁的Edge與擁有水晶玻璃電梯的Summit One Vanderbilt。 雖然洛克斐勒中心觀景台是紐約五大觀景台中高度最低的,但要欣賞電影般經典又璀璨耀眼的曼哈頓夜景,非來這不可了
Thumbnail
第一種,也是除了在商辦以外也容易遇到的 就是門一打開就想要衝進去的 所以除了電梯門以外 通勤車輛的車門也很容易遇到 當大家都以為先出後入是常識的時候 總會有反智的少數會不顧一切 彷彿以為先衝進電梯就可以比較早上樓一樣...
Thumbnail
台北,在許多外國人的想像中應是先進、發達,充滿未來感的景象,但對於我們這些在地人而言,老房、危樓遍地,大多數都是沒有電梯的公寓,爺爺最自豪的就是自己住的社區裡有電梯,要知道當時電梯這種稀罕物只有高級飯店才擁有的!當然,以管理費而言,在當時也是相當貴的程度,至少比起一般社區的管理費多了六成有餘。 ​
Thumbnail
進入大公司的宏圖之夢 大公司,如同廣袤的天空,無邊無際,容得下無數雄鷹展翅飛翔。走進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立刻感受到那種濃厚的專業氛圍。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規模與秩序的氣息,那是大公司獨有的魅力。高聳入雲的辦公大樓裡,每一層都有自己的故事,從行銷部的精打細算,到研發部的潛心鑽研,一切都井井有條。
Thumbnail
我們口口聲聲說資本主義好,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在資本主義之下,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是誰?或者是說,任人要如何做才能占資本主義的便宜?這一點應該不會在學校教育的課程規劃內。
Thumbnail
離開職場已有兩年多時間。信義計劃區還是我很常出沒的地方。坐公車在同樣的地方下車,前往的不是101大樓上班,而是去健身房。眾所周知,這一帶是金融業的集中地,每每在路上看到打扮光鮮亮麗、穿著合身剪裁套裝、腳踏高跟鞋、手提名牌包的,好生羨慕。誰不希望成天穿著好看的衣服、坐辦公室吹冷氣?不久之前我也是⋯⋯
Thumbnail
到了國外,連鎖咖啡廳有個好處,全球標準統一,吃的喝的跟本地感受的落差不大,有時融入了在地特色,由知名建築師操刀設計,就能引發不少話題。建築師巧手設計後,連鎖咖啡門市有時甚至能融入當地景色,成功改變城市的天際線。
藏身於臺中市區七期商辦大樓內,因交通便利,大樓採磁扣進出管制,一層一戶或一層二戶,出入隱密單純;如豪宅辦公室「聯聚中雍大廈」,配有董事長專用電梯、專屬停車樓層;大廳挑高12米、辦公單位挑高4.5米、配置大金變頻空調主機,租金每坪約在1,800至2,000元間,且上班時間人員眾多等因素,近年至少已成為
Thumbnail
即便是相似的東西,卻因年代不同,因物價膨脹、或因買家購買能力強而產生較高的價格,而科技力生產的東西與時俱進,當然其股價能成交更高的價格。
Thumbnail
我一邊回想阿姆斯特丹,一邊想像東京或柏林高架行駛的電車,城市裡車窗與建築窗戶平行,似乎不曾帶給我驚異的效果。想來是因為高度。荷蘭的火車跑在路面上,在仰望的期待中愈來愈靠近,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大樓是平日藏在高牆後的密室,突然間磚塊以符碼之姿嘩嘩掉落......
Thumbnail
紐約的摩天大樓非常多,所以能拍整個曼哈頓夜景的觀景台也不少。像是老牌的帝國大廈以及新蓋好的世貿中心一號大樓、哈德遜河旁的Edge與擁有水晶玻璃電梯的Summit One Vanderbilt。 雖然洛克斐勒中心觀景台是紐約五大觀景台中高度最低的,但要欣賞電影般經典又璀璨耀眼的曼哈頓夜景,非來這不可了
Thumbnail
第一種,也是除了在商辦以外也容易遇到的 就是門一打開就想要衝進去的 所以除了電梯門以外 通勤車輛的車門也很容易遇到 當大家都以為先出後入是常識的時候 總會有反智的少數會不顧一切 彷彿以為先衝進電梯就可以比較早上樓一樣...
Thumbnail
台北,在許多外國人的想像中應是先進、發達,充滿未來感的景象,但對於我們這些在地人而言,老房、危樓遍地,大多數都是沒有電梯的公寓,爺爺最自豪的就是自己住的社區裡有電梯,要知道當時電梯這種稀罕物只有高級飯店才擁有的!當然,以管理費而言,在當時也是相當貴的程度,至少比起一般社區的管理費多了六成有餘。 ​
Thumbnail
進入大公司的宏圖之夢 大公司,如同廣袤的天空,無邊無際,容得下無數雄鷹展翅飛翔。走進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立刻感受到那種濃厚的專業氛圍。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規模與秩序的氣息,那是大公司獨有的魅力。高聳入雲的辦公大樓裡,每一層都有自己的故事,從行銷部的精打細算,到研發部的潛心鑽研,一切都井井有條。
Thumbnail
我們口口聲聲說資本主義好,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在資本主義之下,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是誰?或者是說,任人要如何做才能占資本主義的便宜?這一點應該不會在學校教育的課程規劃內。
Thumbnail
離開職場已有兩年多時間。信義計劃區還是我很常出沒的地方。坐公車在同樣的地方下車,前往的不是101大樓上班,而是去健身房。眾所周知,這一帶是金融業的集中地,每每在路上看到打扮光鮮亮麗、穿著合身剪裁套裝、腳踏高跟鞋、手提名牌包的,好生羨慕。誰不希望成天穿著好看的衣服、坐辦公室吹冷氣?不久之前我也是⋯⋯
Thumbnail
到了國外,連鎖咖啡廳有個好處,全球標準統一,吃的喝的跟本地感受的落差不大,有時融入了在地特色,由知名建築師操刀設計,就能引發不少話題。建築師巧手設計後,連鎖咖啡門市有時甚至能融入當地景色,成功改變城市的天際線。
藏身於臺中市區七期商辦大樓內,因交通便利,大樓採磁扣進出管制,一層一戶或一層二戶,出入隱密單純;如豪宅辦公室「聯聚中雍大廈」,配有董事長專用電梯、專屬停車樓層;大廳挑高12米、辦公單位挑高4.5米、配置大金變頻空調主機,租金每坪約在1,800至2,000元間,且上班時間人員眾多等因素,近年至少已成為
Thumbnail
即便是相似的東西,卻因年代不同,因物價膨脹、或因買家購買能力強而產生較高的價格,而科技力生產的東西與時俱進,當然其股價能成交更高的價格。
Thumbnail
我一邊回想阿姆斯特丹,一邊想像東京或柏林高架行駛的電車,城市裡車窗與建築窗戶平行,似乎不曾帶給我驚異的效果。想來是因為高度。荷蘭的火車跑在路面上,在仰望的期待中愈來愈靠近,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大樓是平日藏在高牆後的密室,突然間磚塊以符碼之姿嘩嘩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