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專有名詞與定義的必要性(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現今許多學生無法理解定義和專有名詞存在的必要性,也有許多人在閱讀不同領域的相關知識時,選擇忽略或跳過許多名詞的定義,直接憑自己的經驗感覺作閱讀。實際上,各個領域的專有名詞和定義,尤其是理科中的名詞絕非多餘,同一個生活的詞,在不同理科中也會有不同的定義,無法用自己的經驗自然理解,而是需要經過仔細查詢和理解。本篇文章分為上下篇,上篇先以電影橋段開頭,說明專有名詞的產生原因,與下篇則聚焦於生物和數學中專有名詞的功用,並說明如何教育專有名詞和嚴格的定義,以及錯誤教育方式可能導致的不良結果。
  在這篇文章中,將聚焦於數學和生物的專有名詞與定義的功用。最後小結將探討我對於專有名詞、定義、科學素養的教育看法。

三、數學家提出「定義」的意義

  數學就如一門語言,伽利略有句名言說:「「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伽利略將數學視為宇宙共通的語言。從每日使用的溝通語言來看,任何語言最重要的就是基本詞彙和定義,先有詞彙才能構成完整的文章和句子,日後文章將在深入探討數學和語文間的關係,本篇文章則專注於數學中的定義和名詞。
  數學家常將各種現實的「自然現象」或是任何「觀念」用數學表達。數學家會先提出定義,在這些定義上在進一步推廣出各式各樣的「定理」。數學家替一個觀念、性質下明確的「定義」和「名詞」,也許會遭到許多人的不諒解,許多人認為歷經到每一個現象之後,對每個個例作個案分析就好,又或者認為不必透過抽象的代號來做表達觀念;也有人認為有些真理明顯是靠直覺就能理解的。
  但是,人腦的直覺是有極限的,每個人對於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會因個人情感左右,我們使用的一般語言也會隨著地域而有所不同,因此使用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容易產生誤會。數學中的抽象定義看似多餘,但是確保每一個數學家得出的結論,不是靠著個人有限的經驗所做得推理,而是建立在正確的邏輯上,而抽象化的定義也能讓數學家稍後看見更多定理與性質,些定理和性質雖便得到應用,但卻提供各式研究人員可靠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因為數學中的定義是固定且通用的,並不會人類語言產生誤會,所以我們可將數學視為一門將誤會降為0的語言。

四、生物學中專有名詞和定義的意義

  生物中給定名詞和定義,同樣是為了消除誤會,例如規範每種生物的統一名稱,確保不同實驗論文中所提到的生物是同一種,且能精確指出是何種動物,以及該動物在生物學上透過基因相似度,所作的正確分類。否則光是同一種動植物,在不同語言中就有不同的稱呼,也不夠精確,例如鯨魚和衣魚都不是中文中泛稱的「魚」,而光是一種稱呼,如:「貓」、「狗」等,實際上還能再細分成許多不同種。而香菇有時被當成蔬菜,但香菇卻是「真菌」,而不是「植物」。
  與數學有所不同,數學家可能單純對於一個抽象的概念著迷,即使目前在現實生活中還找不到許多實際的運用;但生物學大部分專有名詞的定義來自於生物學家的實驗與觀察,所以名詞的定義在生物鐘也反映了生物學家的各種研究成果。
  生物中的定義也會隨著實驗設備進步、理論修正等各種因素,而不斷修正。例如生物學當中,頭先對於基因的理解十分模糊,只約略知道有一種遺傳因子,會從上一代遺傳到下一代,因而造成下一的生物,能繼承到上一代的某些性狀,孟德爾透過碗豆實驗提出基因獨立分配律和分離律,來歸納碗豆各種顏色、皺摺或平滑等等明顯特徵如何遺傳;但當時生物學家仍不清楚生物透過何種物質,將自己的性狀特徵遺傳到下一代。要等到近代一步步發現染色體、DNA、RNA化學物質後之後,才確立DNA是遺傳物質,而基因的定義也才逐漸明確,發現DNA上的一組含氮鹼基排列,若可以經轉譯後產出多肽鏈(polypeptide),就把該段序列為基因;並得出了生物學的遺傳中心法則。

五、小結:專有名詞和定義的教育方法

  經過本文的論述,讀者可知專有名詞和定義的重要性,這些定義不應忽視省略。回到文章開頭所舉的三個傻瓜電影例子,我認為教育這些定義平衡的做法是,老師可以在教導定義時,適度使用活潑的舉例和比喻,也可引入這些學科發明定義的歷史時代背景,但是學生仍要想辦法從實例中理解並學習這些定義,了解每個學科的專有名詞和定義,也能得知某個理論和學問是在哪些定義的限制下發展出來的。
  最後,台灣現今教育十分注重學科素養,要學生將任何學科的定義、理論應用回生活中。若單從科學素養方面來看,要將課堂書中的科學理論應用回生活當中,並不代表不需學習或教導定義、理論,相反地,學生應該要更清楚背後的原理和限制,了解各個定義的意義與來源,而不是一味的學習解題技巧,學習如何用實驗或邏輯證明自己的假設,才是徹底提升自身科學素養的解決之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9會員
31內容數
由於學校上課時間有限,老師礙於進度壓力,時常無法慢慢一步步地帶領學生思考和理解數學中的觀念,而是倉促講解完概念後,開始進入計算解題。然而數學不單是計算而已,數學真正的精髓卻是在於背後觀念中,邏輯的推演與歸納。也因此期盼透過本專題的數學科普文,能幫助讀者看見數學的美,並提升讀者的思考、推理邏輯能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aspa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中將延續上文脈絡,先回顧某一定值的導數和可微分的定義,讓讀者發現x=n時的導數與某個給定的定值n已經形成函數關係;接著透過同一個人的不同裝扮與不同稱呼,來說明數學變換符號的意義。第三段將導數的符號作變換,表示導函數的概念與定義,最後總結導函數即是微分,以及重新回顧微分的意義。
  上篇文章介紹物理學家如何定義瞬時速度,本篇文章將延續上回文章脈絡,帶領讀者從回顧瞬時速度的由來,一般化瞬時速度的定義,最後引入導數和可微分的的定義,說明導數、瞬間變化率、可微分,牽涉到同一極限的觀念,讓讀者由現實世界逐步走入抽象世界。
本篇文章延續先前主軸,且分上、下兩篇。上篇將主旨聚焦於單一例子:「瞬時速度」,透過討論貓咪奔跑之實例,複習並計算平均速度之定義,在說明瞬時速度的觀念,最後進一步鋪成下篇的抽象微分概念。
在前幾篇文章中,透過許多生活例子,如:經過幾分後,計算火鍋湯溫度對時間的平均變化率;又或者計算植物的平均生長速度,讓讀者了解,斜率是由兩個變量相除計算而來,對於「斜率」有深刻了解。此篇文章則將帶領讀者,由生活中的時間間隔,進一步思考「瞬時」與「平均」變化率之間的差異。
你曾有燒開水或煮火鍋的經驗嗎?如果將開水或湯的溫度,過一段時間後,測量兩次後畫在紙上,就可以計算兩點間的斜率,本文將從燒開水的生活經驗切入,探討上篇中沒有探討的遞增型斜率,並總結正、負斜率的幾何意義,
在上文透過探討生活中變化率,延伸到數學中兩點斜率公式。本文將以另一個角度切入,分上、下兩篇詮釋數學斜率的幾何意義,上篇將從日常生活中的斜坡與剖面圖,引入直線、斜率,直角座標平面,從圖形解釋兩點斜率的基本幾何意義。
這篇文章中將延續上文脈絡,先回顧某一定值的導數和可微分的定義,讓讀者發現x=n時的導數與某個給定的定值n已經形成函數關係;接著透過同一個人的不同裝扮與不同稱呼,來說明數學變換符號的意義。第三段將導數的符號作變換,表示導函數的概念與定義,最後總結導函數即是微分,以及重新回顧微分的意義。
  上篇文章介紹物理學家如何定義瞬時速度,本篇文章將延續上回文章脈絡,帶領讀者從回顧瞬時速度的由來,一般化瞬時速度的定義,最後引入導數和可微分的的定義,說明導數、瞬間變化率、可微分,牽涉到同一極限的觀念,讓讀者由現實世界逐步走入抽象世界。
本篇文章延續先前主軸,且分上、下兩篇。上篇將主旨聚焦於單一例子:「瞬時速度」,透過討論貓咪奔跑之實例,複習並計算平均速度之定義,在說明瞬時速度的觀念,最後進一步鋪成下篇的抽象微分概念。
在前幾篇文章中,透過許多生活例子,如:經過幾分後,計算火鍋湯溫度對時間的平均變化率;又或者計算植物的平均生長速度,讓讀者了解,斜率是由兩個變量相除計算而來,對於「斜率」有深刻了解。此篇文章則將帶領讀者,由生活中的時間間隔,進一步思考「瞬時」與「平均」變化率之間的差異。
你曾有燒開水或煮火鍋的經驗嗎?如果將開水或湯的溫度,過一段時間後,測量兩次後畫在紙上,就可以計算兩點間的斜率,本文將從燒開水的生活經驗切入,探討上篇中沒有探討的遞增型斜率,並總結正、負斜率的幾何意義,
在上文透過探討生活中變化率,延伸到數學中兩點斜率公式。本文將以另一個角度切入,分上、下兩篇詮釋數學斜率的幾何意義,上篇將從日常生活中的斜坡與剖面圖,引入直線、斜率,直角座標平面,從圖形解釋兩點斜率的基本幾何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高濃縮知識的力量: -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這句話道出了數學的本質。數學就像藥一樣,將人類文明的精華濃縮在公式與定理中,讓人一旦接受,就能得到深刻的啟發與思考刺激。 2) 過度沉迷於數學的影響: - 年輕時熱愛數學的我,因為數學的確定性和精準性,逐漸過度依賴,數學成了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感謝子不語的發問 問題:請問生物課本裡面的基因,跟DNA似乎不是一對一對應?所以是多少DNA可以表現一個基因?基因是怎麼定義的?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Thumbnail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最近正好看到一些關於學名更動的事件,所以就想到我們好像還沒談過關於學名使用的一些情況,所以這次就來稍微說明一下吧,說不定以後會提到。(也有可能不會) 首先是基本觀念(忘記之前入門文章有沒有講過,這邊再提一次)學名只能是拉丁文,沒有所謂的中文學名,所有中文名稱都是俗名,另外自屬以下階級的學名書寫上要
Thumbnail
金寶英在這八篇小說中都一再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角,她提到:「這就是我們親眼所見的世界。我們只了解自己觀察到的世界,每個人就只活過自己的人生。然而人們上了年紀以後,都會像見過整個世界一樣誇誇其談。」永遠以挑戰你認知,卻也讓生命故事有所連結的哲學,這正是我喜愛科幻小說的本質。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高濃縮知識的力量: -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這句話道出了數學的本質。數學就像藥一樣,將人類文明的精華濃縮在公式與定理中,讓人一旦接受,就能得到深刻的啟發與思考刺激。 2) 過度沉迷於數學的影響: - 年輕時熱愛數學的我,因為數學的確定性和精準性,逐漸過度依賴,數學成了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感謝子不語的發問 問題:請問生物課本裡面的基因,跟DNA似乎不是一對一對應?所以是多少DNA可以表現一個基因?基因是怎麼定義的?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Thumbnail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最近正好看到一些關於學名更動的事件,所以就想到我們好像還沒談過關於學名使用的一些情況,所以這次就來稍微說明一下吧,說不定以後會提到。(也有可能不會) 首先是基本觀念(忘記之前入門文章有沒有講過,這邊再提一次)學名只能是拉丁文,沒有所謂的中文學名,所有中文名稱都是俗名,另外自屬以下階級的學名書寫上要
Thumbnail
金寶英在這八篇小說中都一再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角,她提到:「這就是我們親眼所見的世界。我們只了解自己觀察到的世界,每個人就只活過自己的人生。然而人們上了年紀以後,都會像見過整個世界一樣誇誇其談。」永遠以挑戰你認知,卻也讓生命故事有所連結的哲學,這正是我喜愛科幻小說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