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老年化

  筆者現在屬於無業遊民,三不五時會收到父母的命令出外採買。昔日待在辦公室看見外頭風光明媚,都會想說怎麼這麼好的日子,我卻在辦公室裡打報告,豈不可惜?現在有機會能在早上時到外面閒晃,也是不錯的機會。我發現外頭兒除了看起來正在工作的人以外,大部分都是老人。仔細想想,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小朋友與少年少女們都在學校;大部分的青壯年人士都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當然有些非朝九晚五的工作者,但我想絕大多數仍屬於白日上工的。凡人皆會生老病死,或許你身體保持得不錯,不太會生病,但終究不能逃脫老化的命運,我對老年化產生了好奇。
   現在通用對老年人的定義,是指65歲以上的人口(一說60以上)。台灣於2011年時老年人口已達到總人口的10%,預估2033年將達20%,換句話說,你在路上遇到每十個人當中幾乎就會有兩個是老人。老年化是人類社會進程的必然結果,因為醫療的進步使死亡率下降加上貧富差距拉大讓出生率變低,幾乎全世界都是如此。為何台灣的老年化速度如此快速?這可以追溯到1945年到1964年後的戰後嬰兒潮,過了60年後,正好是2005年到2024年,進入所謂的大退休潮,從近年的國營事業頻頻大量招考的新聞中可窺見端倪。
  由於人老了,無法進行工作,且身體較年輕人容易出毛病。老年化將使國家的年金制度及安養照護受到嚴峻的考驗。近幾年,台灣政府進行大量的年金與健保改革正是受此影響,而這些財源部分來自稅收,部分來自保費,不管是哪個管道,都是來自正在工作的青壯年。現在的青壯年正夾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經濟窘況之中,加上少子化,這問題會愈加嚴重,關於少子化,改日筆者再撰文分享。這只是隨品小文,我們可以來些極端的想法,試想政府的安養政策失敗,甚至退休基金破產失去永續性。依照生物本性,會追求未來,此時,大家會將資源投入下一代,老人就讓他自生自滅,古代的「棄老」風俗就會再次上演。
  這樣聽起來老年化似乎帶來都是痛苦,越晚出生的人越慘,不然就會背負上不孝的罪名。其實不用如此悲觀,以筆者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分享。我以為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尊嚴,台灣嬰兒潮世代正逢台灣經濟瘋狂起飛的世代,建設國家的同時,也聚積了一筆財富-他們並不缺錢。政府將退休年限延後,本意是防止退休金永續性受到威脅。筆者曾經任職銀行,一日碰見某位退休數年的行員來銀行借貸,正巧遇見本行經理,他們二人一見如故,原來兩位曾經在總行外匯部門共事過。他們聊到退休的同事,不退休還好,一退休就不知所措,最後鬱鬱寡歡而死,當然過上舒適愜意的退休生活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這個例子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很多人之所以還不退休,並不是因為那優渥的薪水,而是退休之後不知道要做什麼,人生度頓時失去成就感,子女又正在為事業奮鬥,若是沒有工作以外的興趣或是幾位知心好友能不時出來聊聊,他們感受不到尊嚴,這種空虛感是難以言喻的。
  筆者在高中時是搭公車上課,每日搭車大多時候都只能乖乖站著,即時筆者自發車站搭車也是如此。你總是要乖乖讓座給早起的老人,他們要去哪兒呢?美其名是去醫院拿藥,但事實上是去社交。對,你沒聽錯,對這些人來說醫院是社交的地方。根據研究藥費一年平均花費健保1,600億元,但每年卻丟掉約193公噸的藥物,等於超過5億顆藥進了垃圾桶。他們去找醫護人員聊天,去病友們聊天,對了,渴了還有免費的飲水機,熱了還有冷氣吹。我並不是敵視這些老人,更覺得他們很可憐。因為他們只是在尋求認同感,也就是尊嚴。
  筆者很是贊同台北市政府的老人福利政策,各位可至Youtube點閱「臺北市老人福利政策宣導影片-3分鐘」。提供完善照護服務當然很棒,但是那只是身體上的健康,容易掌握,重點是關懷,這樣才要尊嚴。沒有尊嚴地活著,跟死了無異。
  之前筆者的同事與我分享他的夢想,他說他老家有一塊地,正好他女朋友又是醫護人員出身,想說如果銀行幹不下去的話,就去開個養老院。沒錯,現在銀髮商機湧現,長期照護服務議題吵得沸沸揚揚。雖然市面上還未出現合理的長照險(對市井小民而言)以及對照服員的歧視,但不諱言老年化,既是危機,但也是個商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