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曾想過嗎?誰來打包你的人生?

Jan Tinneberg on Unsplash
Jan Tinneberg on Unsplash
幾年前,我們幾個玩音樂的朋友共同認識的一個樂器商業務私訊跟我們說:
「請問是否能在他姪子的告別式上演奏幾首曲子?」
原先我是婉拒的,但聽那業務細細道來,到最後我覺得這個忙非幫不可。
在某一個尋常時刻,他那正值大學青春年華的姪子,在某個路段騎著機車被違規的汽車撞上,最後傷重送醫不治。還有著大好時光的青年,對於身邊的親友還來不及說上什麼,夢想也還來不及完成,就已經撒手人寰,徒留親友忍痛為他處理後事。他的父母深知事已至此無法挽回,選擇與肇事者和解,開始整理孩子的遺物。
他的父母說,平常不太清楚孩子喜歡什麼,但是在整理手機和隨身聽時,發現裡面有好多陳奕迅、Beyond的歌曲,於是他們猜想這些應該是孩子喜歡聽的歌,便和那樂器商業務討論,希望可以找到樂手在告別式上為孩子演奏大約三首他最喜歡的歌曲。聽那業務說完緣由,我心想:
這是我目前聽過最理想、最溫暖的告別式了!哪有不幫忙的道理?

當有人為你的人生打包,你最希望他好好收藏什麼?
日前我看到台灣壹週刊對大提琴家張正傑一段名為「再見不是結束」的訪談。張正傑為國內知名大提琴教授與演奏家,他最有名的學生當屬前中央銀行總裁許遠東先生。然而多年前的一場大園空難,讓許遠東先生也成了來不及告別的人。
張正傑在影片中提到:許遠東先生非常愛好古典樂,但是在靈堂卻只是不斷地播放「南無阿彌陀佛」。現場沒有人反應,也沒有人敢說,最後許遠東先生高齡九十多歲的老母終於出來說了:
「我的兒子喜歡的是古典音樂,你們怎麼放這個呢?」
人身處於世,無論其功過,到了要離開人世時,無不希望對自己的人生好好地做個總結。然而不是每個人都來得及完成這件事,往往看到的都是身旁的人代替著自己,粗暴地、草率地、武斷地將你的人生打包。
我們常開玩笑說:婚禮是辦給父母看的,喪禮是辦給親友看的。人生最悲切莫過於此,你無法選擇怎麼說再見,連事關重大的生命儀式,也毫無置喙餘地。
從許遠東先生的例子來看,當然「佛經」與「古典音樂」只是兩種不同類型的音樂,我認為所有音樂都是平等的,並無優劣之分。但最大的問題在於:你是否武斷地認為這個場合、為了這個人好(例如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為了某些功能的取向,或是只想輕率而息事寧人地選擇了某些音樂,卻忽略了這個人在世時有他熱愛的事物、想完成的夢想?
往往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我們才能看見周遭的人對你是否真正地溫柔。

奇怪耶!一直為了退休而規劃理財,

卻不敢直視那人生最終一刻?
許多人將焦點放在幾歲退休、多少錢才能退休、退休後能活多久,但少見有人討論退休後要做什麼、如何培養退休後的喜好與興趣、甚至是怎麼交代好遺囑後事,仍然有許多人感覺觸霉頭而不敢正視。
保險業務員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
「明天與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
姑且不論人會因為什麼原因而辭世,但它無可預測卻是事實。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不論你正處於生涯的哪個階段,請你都要好好地思考:
哪些事情是我喜歡的卻一直沒有去做?
我有沒有藉由我的興趣來認識同好?
有沒有能夠理解我、支持我的人?
完成了哪件事,我的人生不會再感到後悔?
如果許遠東先生如此事業、地位已有了相當成就,卻遲遲未能投入興趣,而身旁也沒有人了解他對古典音樂的熱情,恐怕連他的母親到最後一刻也不知道怎麼好好地跟兒子告別,更遑論數年後國際知名弦樂四重奏樂團 Alban Berg Quartett (註)選擇以許遠東先生的追思音樂會來作為其樂團解散的告別演奏。
因此,當你還有運用生命的餘裕,慢慢地發現、培養自己的喜好,與身邊的人們建立起良善的關係,珍惜那些看似理所當然,實際上得來不易的幸福。
興趣就像一朵雲,
當你在路途上走累了,
偶而抬頭仰望,
他始終陪伴著你。
註:Alban Berg Quartett(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為世界知名的室內樂團,成立於1970年的維也納。來台演出時,許遠東先生總是熱情招待,並且全程陪同,雙方建立起緊密的友情。
原先打算2008年七月在巴西最後一場演奏結束後解散,但他們延後至許遠東夫婦追思音樂會結束後才解散。
*本文同時刊載於Cheers快樂工作人網站、台灣大哥大myBook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很讚,歡迎您成為「讚賞公民」,並按下下面的「Like」5下,來支持我繼續寫作喔!謝謝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