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0/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AI發展滿天飛 到底在說啥

「今天Dcard和PTT的熱門你看了嗎」「目的地好遠喔,我們叫個Uber過去吧」,不知不覺中我們的生活已經充斥了各種新的科技服務,而這情況對於我們這個蛻變的時代來說並不奇怪,在台灣這座科技島上的我們永遠都不會缺乏對新科技的憧憬,從分數節節攀升的電機電子資訊各大院校,到工程師的薪資、工作內容,還有接踵而出的各種新創科技公司,台灣的日常總是被各種新型科技資訊環繞,而我們也樂在享受科技發展之中。
滿滿科技產品已成我們的日常
滿滿科技產品已成我們的日常
但百花齊放的科技發展也不知不覺帶來了更多的深奧名詞,特別是人工智能被許多人認為是最難以了解的項目,不但發展快速又千變萬化,近幾年更是每個展業都與AI結合,發展出各種高上大的項目,似乎每個展業只要與AI有了掛勾都能前景一片看好,究竟這個如同哆啦A夢萬能法寶是什麼呢?今天也是我們該好好了解的時候了。
首先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亦稱智械、機器智慧,指由人製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 ‧‧‧,等等這種無聊的名詞定義我就留給維基百科幫我說明吧。下面就由在下我這個商學院出身現任人工智慧工程師,用最直白的方式來說明我眼中的AI吧。
其實AI是個用壞的詞,時到至今已經很難有個標準來形容說明AI產業是在做些什麼,從新穎的人臉偵測辨識、智能管家、自動駕駛、行動支付等產品到傳統商品推薦系統、個人化服務,這些產業或多或少都有公司自稱AI來行銷自身的產品,但相信我,這些產品多數並不能達到「機械公敵」的程度。
每個產品都被說成AI,但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那為什麼他們會稱自己的產品為「AI」呢?難不成是這些公司想讓產品「裝聰明」來詐欺消費者嗎?
不,也並不能說他們是蓄意詐欺,而是他們說的「AI」並不是大多人口中的「AI」。如同剛剛說的,AI是一個被用壞的詞,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在各個領域有不同的解釋,「機械公敵」中的「AI」是擁有自我廣泛學習的能力,如同人類一般能多才多藝學習,而業務口中的「AI」則是說有一定程度能替人類決策的產品,像是現在智能手機相機中都有一鍵修圖、一鍵美白,這些工具能讓我們不用再想哪個角落要亮還是要暗一點,我想我們都可以理解這其中根本性的差異。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談起「AI」不如反口問問,你說的是哪種「AI」呢?

被AI入侵的日常生活
我想很多人最有印象的AI事件應該是2016年「AlphaGo」下圍棋贏了世界圍棋冠軍了,此次事件讓大眾發覺AI發展潛力驚人,時至今日「AI」技術仍然不斷突破,日常應用範圍也逐年擴大,而2019的今天又有哪些「AI」產品項目加入我們的生活呢?為了我們能概括性地了解「AI」產品呢,我先將目前常見類型大致分成三種類別。
  • 「推估預測型」的AI產品
推估預測型的AI產品是透過過往的歷史資料來模擬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例如:股票預測、人流預估、車流預測,這類的產品成效會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應用場景是否具有週期特性,突變案例越少越能有利於發展出高成效,例如每日車流,而相對來說股票的預測效果很難有所突破,因為在商業與社會中有太多特殊、個別案例,但這真的不是技術與產品的錯,畢竟誰能預期到明天會不會重演911恐攻悲劇,或是其他天災人禍進而影響經濟呢?
想讓AI在股市中如魚得水還有一段難以克服的距離
  • 「任務分類型」的AI產品
任務分類型是目前最泛用AI架構,這類AI工具是透過內容特徵點來進行分類,例如:服飾分類、文章內容分類、客群分類,市面上都有許多成效極佳產品,由於任務標地清晰、可應用場景廣泛也增加了該種AI在市場出現的次數,此類AI成敗取決於準備的歷史範例的數量與象徵性足不足夠,分類是否清晰不模糊。
AI分類搭配設計好的任務流程,是目前最能落地的AI方案
  • 「仿製生成型」的AI產品
「仿製生成型」的AI產品是透過「縮簡、推估、模仿」概念來生成內容,例如:廣告文宣產生、文章摘要產生、照片人物去除、線條草稿自動上色、聊天機器人,此類AI產品相對來說是比較新穎的項目,相對來說商品化的可行性沒有其他類型成熟,但此類發展成果十分重要,能迅速產生大量文字與圖像的基礎內容,當技術成熟對商業效益來說將是巨大的,因此各家研究熱度也是蒸蒸日上。
也許你現在看的文章並不是人類寫的

大膽的加入AI的世界
AI近些日子真的如同當紅的明星藝人,每天總是會有幾篇報導針對AI,有時主題是介紹技術發展、新穎產品服務,也有些報導對於AI的發展抱持恐慌害怕的態度,也印證出我們總是有些地方會擔心害怕,AI的強大力量讓我們開始擔心是否會給社會衝擊,像是基礎人員的工作流失,或是如同「機械公敵」電影中迎來技術反撲,但這場AI革命將是無法阻止與倒退的,AI將會帶來第四次的工業革命,以數據化、雲端化、智能化掀起革命巨浪,此次革名相較過往工業革命的影響範圍將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論是從中牟利亦或是評估發展風險,都別忘了我們需要回歸AI的中心 - 程式設計,個人也因此希望能作為實際工作者的角色來跟大眾說明,希望能降低多數人的恐慌與提供更多可參考的資訊,未來我會針對「程式與資訊技術科普」、「程式教育」、「軟體工程師工作內容」等方向進行撰文,也希望若大家有想要暸解的內容能留言給我,提供給我一些新的靈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