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2日,俄羅斯世界盃結束後的一個禮拜,29歲的德國足球員梅蘇特.厄齊爾(Mesut Ozil)發出一篇聲明表示將卸下國家隊隊員的身分,正式宣布退出國家隊,聲明中的字句透露出了無盡失望甚至憤怒,但不到一個月前的厄齊爾還身披德國隊的球衣在綠茵場上為德國奮力奔跑得分,是什麼導致了這位曾被視為球隊「族群融合」典範的球員離開了他原本引以為豪的德國隊?
世界盃前:合照門風波
厄齊爾的祖先自土耳其移民至德國,但厄齊爾並不想放棄其中一方的身分,他認為自己是德國人同時也是土耳其人,他將足球場上的成功歸功於自己擁有的兩個國籍,在 一次採訪中他說道:「我的技術和球感來自於我的土耳其血統,場上的紀律及態度則源自於德國血統。」
一切事件的起源,還須回朔到世界杯前的一張合照。2018年5月13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倫敦邀請了數名在英國超級聯賽效力的土裔球員參加一場慈善茶會,其中就包含了厄齊爾以及另一名曼徹斯特城市的球員京多安,而京多安同時也具有德國及土耳其雙國籍,茶會結束後厄齊爾及京多安分別都與埃爾多安進行了合照並贈予親筆簽名的球衣,京多安並在球衣上附文:「誠心地向我尊敬的總統致意。」隨後照片在社群軟體上引發一連串爭議,德國民眾質疑兩人對於德國的忠誠度,不少人要求「滾回土耳其去。」
由於時間接近土耳其的總統大選,更有人猜想這是一項政治操作,世界盃來臨在及,此事無疑對兩名球員及其餘隊員造成不少壓力,德國足球協會主席也在社群軟體上譴責兩名球員的行為,認為其損害了德國足協為族群融合所付出的努力。但這只是後續事件的導火線,此時的厄齊爾仍專注於一個月後的世界盃,並照常訓練與出席友誼賽。
世界盃:意外淘汰
2014年的7月14日德國打敗勁敵阿根廷成為世界冠軍,而四年後的德國身為衛冕冠軍更是外界認為的冠軍有利候選人,德國國內也對自家球隊充滿信心,人人手握啤酒在電視機前為德國隊吶喊,卻不料在小組賽的第一場比賽不僅未取得開門紅,還以一分之差輸給了墨西哥,在面臨淘汰的壓力下,下一場對上瑞典的比賽也僅以一分驚險取勝。此時的德國隊只要贏得下下一場比賽的對手--韓國,便能取得淘汰賽的門票,韓國作為非典型奪冠的隊伍,被外界認為是德國能簡單對付的對手,但德國最後卻以0:2敗給了韓國隊,確定無緣淘汰賽,比預期早許多打包回家,曾經令人聞風喪膽的德國坦克在俄羅斯就此翻車,對於德國而言,場上的戰爭或許結束了,但場下的才剛剛開始,回國後的厄齊爾將面臨德國國內一連串的「審判」。
世界盃後:批評與切割
作為前鋒的厄齊爾在本次世界盃並無進球,對於前鋒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能在世界盃取得進球是項極大的榮耀,但倘若毫無進球也是家常便飯,這卻成了德國足協以及世界盃前對於厄齊爾早已不滿許久的民眾藉機指責的開火點。首先是德國足協主席格林德爾與德國前國腳馬特烏斯都對厄齊爾展開了嚴厲的批評,接著是合作的廠商賓士緊急下架有關厄齊爾的相關廣告,連不到一周前還一同在場上奮戰的隊友們也表示足球場外的事件帶來了不少的壓力,在與瑞典對戰的比賽後厄齊爾甚至遭到德國球迷對於其土裔身分的辱罵。一系列的批評乃至於人身攻擊,讓原本以為能回德國療傷的厄齊爾遭受相當大的打擊,對德國的熱愛、驕傲以及忠誠扭曲成了悲憤與失望,在眾人的指責下,厄齊爾最終決定退出國家隊,並相繼發表了四篇聲明,以下簡述:
●聲明一
在第一篇聲明中厄齊爾表示對於合照全然不後悔,此次的合照無關政治,會合照是由於埃爾多安年輕時也是位足球員,每次見面時所談論的話題也都是圍繞著足球,會選擇與其會面是對於土耳其身分的尊重。
就像我有兩顆心一樣:
一顆是德國人的心,另一顆是土耳其的。
●聲明二
在此篇聲明中,厄齊爾質疑媒體以及名將馬特烏斯的雙重標準,認為其不該將世界盃所有的錯誤與責任推卸至他一人身上,並批評媒體將失利的原因歸咎於他土耳其的身分,同時,也對急於做出切割的賓士與母校表達不滿。
●聲明三
在這次的聲明中厄齊爾將炮火對準了此前曾大力批評過他的德國足協主席格林特爾,描述了前幾次與格林特爾見面的場景,以及格林特爾在其中所表達出的不尊重,厄其爾認為自己在德國納稅,也曾與德國一同拿下2014年的世界盃冠軍,但德國人卻仍舊將他視為「土耳其人」。最後提出質疑,表示德國內有許多非德裔的球員,但他們卻未遭受過相同待遇,在德國厄齊爾被稱為「德化土耳其人」,此詞條本身就含有濃厚的差別待遇意味,最後厄齊爾甚至質疑大家的不滿是因為其土耳其的身分抑或是因為他是一名穆斯林?
只有贏球的時候,我才是德國人;
輸球的時候,我就是不知道哪裡來的移民。
●聲明四
最後一篇聲明,厄齊爾宣布正式退隊的決定。曾經為國所感到的驕傲以自豪現已蕩然無存,最後重申,種族歧視永遠不該被姑息。
種族融合問題
但厄齊爾並非唯一一位因土裔身分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德國國民,上個世紀的50-70年代,德國向南斯拉夫及其附近的國家招收勞動力,其中又以來自土耳其的勞工佔最多數,隨後又頒布了«招聘勞工協議»,這群人被稱之為「客工」。德國原先的打算是:時間一久這群想家的客工會自動返國。但隨著時間遷移,這群客工非但沒有離開,反而在德國定居了下來,他們的後代也都居住在德國並擁有德國的身分。儘管後來德國又為此訂定了«促進回國法»,但卻於事無補,大多數的客工選擇留下,而這也為日後德國的種族融合問題埋下了許多不安定的種子。
促使德國種族融合問題加快浮出水面的是近年來的歐洲難民潮,德國秉持著人道主義的觀念以及缺乏勞動力的需求,對難民們敞開大門,但後續因難民而產生的衝突與相關事件頻傳不仍,導致德國國內仇外情緒逐漸高漲,許多極右政黨也相應而起,多名德國境內的「非德」臉孔遭受攻擊,一系列的衝突與國內要求遣返難民的聲音高漲,讓總理梅克爾不得不對難民政策做出調整。
不少人將德國災難般的種族融合問題歸結於德國國內對伊斯蘭教以及穆斯林的排斥,這讓許多嘗試融入德國的非德裔國民感到沮喪,甚至喪失歸屬感。而非德裔的教育與生活水平也普遍在德裔國民的平均之下,種種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種族間的融合失敗。但就目前而言,德國並未對此做出因應的政策,日後,種族融合問題勢必將成為德國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否則將會有更多的「厄齊爾」出現在德國社會中。
我的看法
在全球化以及交通革新的影響下,人類遷徙成為常態,每個國家境內都會有不同的種族問題需要解決,尤其以德國-一個對種族化提及其敏感的國家-更是不可避免的。但長期以來累積的問題以及仇外情緒並非單一個政策所能解決的,與其從德裔國民下手,不如先為非德裔國民建立歸屬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德國人」。當然,對於德裔的國民也要制定出相對的政策,至於由哪個面向出發,相信也會是日後德國政府需要盡快做出的決定。
參考資料:
- 不再歧視(上):德國客工文化,與一場失敗的融入政策
- 追捕所有「看起來不像德國人的人」,德國東部極右翼示威爆衝突、近20人受傷
- 德國的雙重標準:不滿歧視,厄齊爾宣布「退出德國隊」(聲明全文)
責任編輯:陳姵穎 核稿編輯:陳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