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哲筆記(8)_探索期間的開放性思考策略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旦某一科學理論成為研究典範之後,除非另有一個理論能取代它的地位,科學家絕不會放棄這個理論。」(頁102)
這一章節,作者想與讀者討論科學家如何面對危機。
就作者對科學演進的理解,他開宗明義表示絕大多數科學家遇到異常現象時,並不會隨意認定它是典範的反例(證明典範為錯的案例),反之,他們會將它視為常態科學工作中必須要處理的「謎」。也就是說,科學家仍會在「相信典範為真」的狀況下,將這些異常現象作為能精煉典範的事件之一。
因為對科學家來說,奠定他持續進行常態科學工作的核心就是相信典範。若科學家因為異常現象的出現就輕易放棄了典範,他幾乎就是放棄了科學研究。
但是歷史上許多科學革命,的確是因為異常現象被視為典範的反例後引發危機,進而產生。也就是說一個異常現象,到底是「謎」還是「反例」,其實沒有明確的界線之分。我自己的理解就是:「這一切取決於自己的信念」。
作者將科學家面對異常現象的反應(面對危機的過程),分出三種結局:
  1. 原來的典範依舊能夠解決異常現象,危機解除。
  2. 現有的技術仍不能解決問題,危機被擱置。
  3. 危機促發新的候選典範產生,甚至取代了舊典範。
有趣的是,作者發現創立新典範的人「幾乎毫無例外地不是很年輕,就是才進入該學科不久…正因為他們在本行的常態研究傳統中陷溺不深,易於避開當局者迷的陷阱…」
我想針對「相信典範的理由與深度」來做兩個討論。

習得典範的過程:你嘗試挑戰?還是全然接受?

首先是「相信典範的理由」。資深科學家的常態研究工作都是奠基在典範之上,所以如果他隨意放棄典範,等於說明了他這一生的信念與作為就付諸流水,這對科學家來說是很大的打擊。
如果在當時的環境下,該典範是唯一最佳解,科學家勢必得接受,以致於當發現該典範最終仍得被取代時,也是萬不得已得接受的「悲劇」。然而,如果在一開始對於典範是盲目的接受的話,他最後所遭遇的下場似乎就沒那麼值得同情了。
會這樣說是因為作者在文中提出一件有趣的現象:我們現在所學到的典範多來自教科書,教科書中針對每個典範都會提出相對應的範例,但我們也因此容易以為這些範例就是支持理論的證據。事實上,範例是幫助我們學習典範用的,而非用來證明典範為真。而我們之所以能接受教科書上說的理論,是教師與教科書的權威導致的。那麼,學的人有別的選擇嗎?能有足夠的學養來判斷是非嗎?
在教學現場,若對該學科知識理解不深的老師比較容易發生以下狀況:老師跟學生解釋太陽系以太陽這個恆星為中心,地球等行星繞著太陽旋轉…有學生反問老師為什麼太陽系的行星都繞著太陽公轉?老師可能回答「因為事實就是如此」。
現在所謂的「日心說」主流中,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系統是我們理解日心說理念的「範例」,但這並非證實「日心說為真」的證據。要證明日心說為真,或許可以思考「假如日心說不是真的呢?」…在此我先不深入探索證明的歷程,因為我對於這些驗證歷程的幾種派別與方法仍不夠熟悉。
當然,有鑒於驗證的歷程有一定的難度,有時考量學童的認知發展,不一定有能力做這件事,老師們可能也傾向「先要學生接受,以後再做辯證」。不幸的是,多數狀況下這個辯證在未來的學習中都不會發生,甚至到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所有人學習典範時都是全然地相信,那麼異常現象永遠都不會是典範的反例,科學革命應該就不可能會發生。
但我們的確就生命經驗能體驗到「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若老師們也同意這件事,那無論是哪個學習階段,老師們或許都該想想看「如何幫助學生思考」,而不是只讓學生「先接受」。

面對異常現象的態度:我該依據什麼決定是否繼續相信典範?

作者提及創建新典範的人,幾乎都是年輕的或是涉及領域不深的人,這可能會讓人誤以為「門外漢」或是「非主流」的人才有可能推展科學發展,但我認為不是如此。能開創新典範的人不只是擁有上述兩種特徵,要能開創新典範,仍是建基在他們運用科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那些未依照科學常規進行研究的人,仍只能算是偽科學,很可能造成社會的混亂。
我自己的觀點,「要能創造以前,要先學會模仿」,也就是說要能創建新典範之前,一定要對原有典範有所認識,而這個認識必須要像前面所談,不是全然相信,而是需要進行一番討論辯證。
一個對典範理解不深的人,他所關注的問題因為不夠聚焦而有可能觸及到典範無法解釋的問題,這能夠刺激原有的典範進行擴張、甚至發生質變。但一個對典範理解不深的人遇到新的問題時,他必須要先理解原有的典範因為哪些因素無法解決,才有機會創建有說服力的新理論。
所以如果要回答「什麼關鍵點我們有足夠理由創建新典範以衝擊舊典範?」我認為還是得按照作者所提的面對危機的三種過程:先嘗試用就有典範解決、核對現有技術是否是解決問題的障礙、最後決定是否舊理論真的不夠完善。

具有「先見之明」下的科學操作該如何進行?

如果典範的擴張或轉移如作者所說都具有類似的SOP,那麼,為了幫助科學的發展,我們是否有可能在科學的教學中扮演「催化劑」的角色呢?
例如我們在教書本裡的知識時,同時帶著學生進行討論真偽,甚至讓他們嘗試反駁書本裡的內容,是否能讓學生更能理解、或更加不接受書本裡的知識?
呈上,假如課本上的知識真的有疑問,而且因為教學過程讓更多學生接受這件事,有沒有可能讓典範精煉或轉變的機率增加、或速度加快?
假設大家認同這件事值得去嘗試,那下一個問題就會是:最一開始帶著學生討論所需要課前準備與討論技巧有哪些?老師是否擁有夠開放的心態去回應超出典範範例的問題?
這些我自己覺得很值得去深入討論,大家認為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30內容數
這裡會放上與科學教育、科學哲學相關的探索(inquiry)文章。「硬殼」就是要你探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蓋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這兩件事來談「危機」,似乎就算有人有「先見之明」仍然不夠,必須要等到「死到臨頭」的狀況,才有可能將某些觀念翻轉。而在轉變成功以前,觀點紛紛擾擾的狀況肯定會是常態,直到有個新現象成為轉變的關鍵,促使大規模的思維轉變。
科學家從觀察到異常現象到改變典範,其實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轉變的期間,會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異常現象,並且加以研究,直到發現原來的典範已經不可能對異常現象做解釋時,才會真正產生變革。
這一章節,作者想要解析規則、典範與常態科學之間的關係。從科學史的脈絡檢視每段時期的重要事件,作者發現要找到科學社群的典範,甚至是共有的典範,其實非常容易,但是擁有共享的典範不代表就擁有共同遵守的規則。
科學家不會再亂槍打鳥的隨意研究各種問題,而能更聚焦在某些問題上;接著因為典範本來就用以描述某一群的現象,它用以解釋、甚至能夠預測,我們可以就理論去推估某某現象可能會如何運作。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會是去確認這套假設是否正確了…
一般人或許多認為學者就是「博學多聞」的人,然而事實上學者僅是在某一知識點上鑽研較深的人;甚至或許很多讀到碩士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典範成立以後,科學社群基本上都會遵照典範去做後續的研究,除非因為某些緣故,典範的基礎被動搖,而被另一個典範取代,那麼整個社群所信守的規則將會有非常的的轉變,這過程稱為「革命」。
從這兩件事來談「危機」,似乎就算有人有「先見之明」仍然不夠,必須要等到「死到臨頭」的狀況,才有可能將某些觀念翻轉。而在轉變成功以前,觀點紛紛擾擾的狀況肯定會是常態,直到有個新現象成為轉變的關鍵,促使大規模的思維轉變。
科學家從觀察到異常現象到改變典範,其實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轉變的期間,會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異常現象,並且加以研究,直到發現原來的典範已經不可能對異常現象做解釋時,才會真正產生變革。
這一章節,作者想要解析規則、典範與常態科學之間的關係。從科學史的脈絡檢視每段時期的重要事件,作者發現要找到科學社群的典範,甚至是共有的典範,其實非常容易,但是擁有共享的典範不代表就擁有共同遵守的規則。
科學家不會再亂槍打鳥的隨意研究各種問題,而能更聚焦在某些問題上;接著因為典範本來就用以描述某一群的現象,它用以解釋、甚至能夠預測,我們可以就理論去推估某某現象可能會如何運作。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會是去確認這套假設是否正確了…
一般人或許多認為學者就是「博學多聞」的人,然而事實上學者僅是在某一知識點上鑽研較深的人;甚至或許很多讀到碩士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典範成立以後,科學社群基本上都會遵照典範去做後續的研究,除非因為某些緣故,典範的基礎被動搖,而被另一個典範取代,那麼整個社群所信守的規則將會有非常的的轉變,這過程稱為「革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Thumbnail
  孔恩認為,各個時代的科學中都有像這樣的一些佔據核心地位的「武斷元素」。譬如我們都知道,地星說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被推翻,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宗教信仰、以及對古希臘流傳的某些自然哲學之篤信都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並非科學一定會發展成那樣,就像我們知道的,後來日星說取代了當時的地星說典範。
Thumbnail
綜觀歷史,在每個時代,都有當代認為理所當然,世人也深信不疑的科學理論。 我們現在看起來可笑的地心說,或是物體燃燒的燃素說。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愛因斯坦,也無法解釋很多現象。 所以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當代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然後會被未來推翻的東西。 就像非洲的巫術,中國的中醫。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1. 追求成為厲害的科學家,而忽略持續研究的動力: - 許多學生的目標是成為厲害的科學家,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能長期堅持的科學家。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因此應該關注自己能否持續堅持下去。僅僅追求名望和成就,往往會讓你在遇到困難時失去動力和方向。 2. 缺乏長期的目標和動力來源: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Thumbnail
  孔恩認為,各個時代的科學中都有像這樣的一些佔據核心地位的「武斷元素」。譬如我們都知道,地星說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被推翻,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宗教信仰、以及對古希臘流傳的某些自然哲學之篤信都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並非科學一定會發展成那樣,就像我們知道的,後來日星說取代了當時的地星說典範。
Thumbnail
綜觀歷史,在每個時代,都有當代認為理所當然,世人也深信不疑的科學理論。 我們現在看起來可笑的地心說,或是物體燃燒的燃素說。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愛因斯坦,也無法解釋很多現象。 所以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當代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然後會被未來推翻的東西。 就像非洲的巫術,中國的中醫。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1. 追求成為厲害的科學家,而忽略持續研究的動力: - 許多學生的目標是成為厲害的科學家,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能長期堅持的科學家。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因此應該關注自己能否持續堅持下去。僅僅追求名望和成就,往往會讓你在遇到困難時失去動力和方向。 2. 缺乏長期的目標和動力來源: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