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哲筆記(3)_科學的本質

更新於 2024/11/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典範是一可被重複套用的範例,而此一範例在原則上能用同一類型中的任何個例充任…典範的成功…起初只不過是它在一些特選的事例中,所呈現出的成功的保證而已。常態科學之工作即在於使保證不致成為空文。」(頁36)
大部分的科學家在整個研究生涯中,就是在為典範做「善後工作」,這些工作大致包含:
  1. 擴展對某些事實的知識,因為這些事實已由典範指出是十分重要的。
  2. 增進事實與典範預測兩者間之吻合程度。
  3. 精煉典範。
(頁36)
書中還提到,在典範成功之前與之後,科學家的行為、以及研究的問題也會改變。就我自己對這段的理解,在典範之前百家爭鳴的狀態,對於核心問題還沒界定,所以任何的「why」都能提出;而在典範出現之後,因為問題已被定義,科學家為了精煉典範從事的科學研究應該會轉為提出「what if…」。從提問的形式應能明顯區辨一門學問是否到了成熟階段。
因科學家基本上不會去做不在典範範圍內的研究,研究的方向基本上也被限縮了。作者確實也提到了這件事,他表明常態科學的研究範圍是極小的,所以眼界也受限制。典範迫使科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小範圍內的專門問題。
這情形似乎與我們一般所認知的學者形象不太相符。一般人或許多認為學者就是「博學多聞」的人,然而事實上學者僅是在某一知識點上鑽研較深的人;甚至或許很多讀到碩士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感受到自己無知的這種體悟若以上述科學本質的觀點來看,似乎就容易解釋。因為我們的視野的確被迫縮限在專一的問題之上,我們縱使為了研究讀了大量文獻,這些文獻內容也都是圍繞在相似的問題範疇中,以幫助我們認識該問題的立體形象。
這也是我自己當初做研究時覺得不自在的地方——我感覺自己被限制住了!在知道外面還有好多種問題,腦袋也有好幾種想嘗試的實驗時,被迫只能專注在某個問題與特定研究手段真的不太舒服,尤其當我自覺是個需要有空間「創作」的時候。然而,常態科學工作並不是藝術創作。在我感覺他是為了將這世界整理得更有秩序而誕生的活動,因而「超出規則」的任何行為,通常都是不被允許的。
曾經我對這樣的活動感到不耐,但離開研究領域,重新再檢視這段過程後,我感覺常態科學工作雖然看似呆板、不斷重複類似的事,但它不是不能創作,只是創作(這裡我指新理論的發想)是建立在前期非常縝密、紮實的研究成果上的開展,這種開展不一定能在自己的研究生涯中靠一己之力堆疊而出,而可能需要耗費幾世紀的時間由許多學者一生的成就綜合才能獲得。也就是說,可能有好幾代的科學家在這條科學研究的洪流之中,注定只能完成常態科學所規範的「善後工作」。而且事實上也因為科學這樣有條理的進行,才能幫助我們對這世界有系統地理解(這在後面章節有談到)。
但或許我這樣講還是太過偏頗,說得「善後工作」好像是種無可奈何下從事的活動,我承認自己對於科學的憧憬在於「創造」,所以才會稍稍認為善後工作較為「無趣」。事實上,一輩子投入於科學之中的科學家擁有著更深厚的動機,這也是我自己仍在嘗試探索的部分,剛好下一章節作者將會分享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科學家願意持續地進行常態科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30內容數
這裡會放上與科學教育、科學哲學相關的探索(inquiry)文章。「硬殼」就是要你探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蓋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典範成立以後,科學社群基本上都會遵照典範去做後續的研究,除非因為某些緣故,典範的基礎被動搖,而被另一個典範取代,那麼整個社群所信守的規則將會有非常的的轉變,這過程稱為「革命」。
這是繼之前的「超譯教學領導力」之後,第二個長期的讀書與反思寫作計畫。起因於過去一年因工作需求重新認識地球科學的歷史發展(西方為主),很強烈感受到過去所學的地科知識終於串接起來;同時,我也發現到所謂科學革命以前與之後的思維非常不同,無法用現在的觀點去理解過去,這讓我更感好奇。
當我們說到「科普」時,一般人會有哪些反應呢?說實話,大多的人是避而遠之。但這樣就很奇怪,畢竟我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般人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但我們所要接觸的一般人卻連碰也不碰。給予方與接受方之間產生了極大的斷層,科普書最終淪為泛科學圈之間的交流媒介,造成結果與原本的目標相矛盾的情形,到底該怎麼辦?
典範成立以後,科學社群基本上都會遵照典範去做後續的研究,除非因為某些緣故,典範的基礎被動搖,而被另一個典範取代,那麼整個社群所信守的規則將會有非常的的轉變,這過程稱為「革命」。
這是繼之前的「超譯教學領導力」之後,第二個長期的讀書與反思寫作計畫。起因於過去一年因工作需求重新認識地球科學的歷史發展(西方為主),很強烈感受到過去所學的地科知識終於串接起來;同時,我也發現到所謂科學革命以前與之後的思維非常不同,無法用現在的觀點去理解過去,這讓我更感好奇。
當我們說到「科普」時,一般人會有哪些反應呢?說實話,大多的人是避而遠之。但這樣就很奇怪,畢竟我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般人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但我們所要接觸的一般人卻連碰也不碰。給予方與接受方之間產生了極大的斷層,科普書最終淪為泛科學圈之間的交流媒介,造成結果與原本的目標相矛盾的情形,到底該怎麼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在一些實際的統計裡面我們會更能體會這之中的價值。譬如說:「許多得到肺癌的人都有每天吸菸的習慣」與「許多得到肺癌的人都有每天喝水的習慣」這兩個宣稱有著截然不同的科學價值。而這是我們能透過觀察沒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機率與觀察沒得肺癌的人是否也每天喝水來使之愈加清晰。
Thumbnail
          今年適逢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逝世40週年,上個月底(4/25-26)中央大學舉行了《域外與拓路:傅柯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圓桌暨學術研討會》,除了研究傅柯的專家學者出席,談論傅柯的哲學思想外,亦安排了從事傅柯著作翻譯的譯者及出版社主編,談論為何翻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播客Umav如何了!EP113】 |Yuri Yuko柯哲瑜|溫柔是最強大的力量 在返鄉原青的故事中,有一群人(或一個人)的故事一直吸引我,那就是這集「umav如何了!」要介紹的來賓Yuri哲瑜。她是政治大學博士生、基地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能寫能唱的創作歌手、也是目前原健法推動的倡議者。
Thumbnail
我們應該可以稍稍看出原來被歸為「正統、主流醫學」以外、「其他那一類」的CAM,其實從「何謂正統、合格的醫學知識」問題所衍生,當對科學知識之證成有過哲學批判的過程,大概不會直覺地同意世界上只有一種知識是合格的這種看法,因為這很快會讓人想問:「合格」是什麼意思、誰來定奪是否合格等後設問題。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在一些實際的統計裡面我們會更能體會這之中的價值。譬如說:「許多得到肺癌的人都有每天吸菸的習慣」與「許多得到肺癌的人都有每天喝水的習慣」這兩個宣稱有著截然不同的科學價值。而這是我們能透過觀察沒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機率與觀察沒得肺癌的人是否也每天喝水來使之愈加清晰。
Thumbnail
          今年適逢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逝世40週年,上個月底(4/25-26)中央大學舉行了《域外與拓路:傅柯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圓桌暨學術研討會》,除了研究傅柯的專家學者出席,談論傅柯的哲學思想外,亦安排了從事傅柯著作翻譯的譯者及出版社主編,談論為何翻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播客Umav如何了!EP113】 |Yuri Yuko柯哲瑜|溫柔是最強大的力量 在返鄉原青的故事中,有一群人(或一個人)的故事一直吸引我,那就是這集「umav如何了!」要介紹的來賓Yuri哲瑜。她是政治大學博士生、基地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能寫能唱的創作歌手、也是目前原健法推動的倡議者。
Thumbnail
我們應該可以稍稍看出原來被歸為「正統、主流醫學」以外、「其他那一類」的CAM,其實從「何謂正統、合格的醫學知識」問題所衍生,當對科學知識之證成有過哲學批判的過程,大概不會直覺地同意世界上只有一種知識是合格的這種看法,因為這很快會讓人想問:「合格」是什麼意思、誰來定奪是否合格等後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