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哲筆記(3)_科學的本質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典範是一可被重複套用的範例,而此一範例在原則上能用同一類型中的任何個例充任…典範的成功…起初只不過是它在一些特選的事例中,所呈現出的成功的保證而已。常態科學之工作即在於使保證不致成為空文。」(頁36)

大部分的科學家在整個研究生涯中,就是在為典範做「善後工作」,這些工作大致包含:

  1. 擴展對某些事實的知識,因為這些事實已由典範指出是十分重要的。
  2. 增進事實與典範預測兩者間之吻合程度。
  3. 精煉典範。

(頁36)

書中還提到,在典範成功之前與之後,科學家的行為、以及研究的問題也會改變。就我自己對這段的理解,在典範之前百家爭鳴的狀態,對於核心問題還沒界定,所以任何的「why」都能提出;而在典範出現之後,因為問題已被定義,科學家為了精煉典範從事的科學研究應該會轉為提出「what if…」。從提問的形式應能明顯區辨一門學問是否到了成熟階段。

因科學家基本上不會去做不在典範範圍內的研究,研究的方向基本上也被限縮了。作者確實也提到了這件事,他表明常態科學的研究範圍是極小的,所以眼界也受限制。典範迫使科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小範圍內的專門問題。

這情形似乎與我們一般所認知的學者形象不太相符。一般人或許多認為學者就是「博學多聞」的人,然而事實上學者僅是在某一知識點上鑽研較深的人;甚至或許很多讀到碩士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感受到自己無知的這種體悟若以上述科學本質的觀點來看,似乎就容易解釋。因為我們的視野的確被迫縮限在專一的問題之上,我們縱使為了研究讀了大量文獻,這些文獻內容也都是圍繞在相似的問題範疇中,以幫助我們認識該問題的立體形象。

這也是我自己當初做研究時覺得不自在的地方——我感覺自己被限制住了!在知道外面還有好多種問題,腦袋也有好幾種想嘗試的實驗時,被迫只能專注在某個問題與特定研究手段真的不太舒服,尤其當我自覺是個需要有空間「創作」的時候。然而,常態科學工作並不是藝術創作。在我感覺他是為了將這世界整理得更有秩序而誕生的活動,因而「超出規則」的任何行為,通常都是不被允許的。

曾經我對這樣的活動感到不耐,但離開研究領域,重新再檢視這段過程後,我感覺常態科學工作雖然看似呆板、不斷重複類似的事,但它不是不能創作,只是創作(這裡我指新理論的發想)是建立在前期非常縝密、紮實的研究成果上的開展,這種開展不一定能在自己的研究生涯中靠一己之力堆疊而出,而可能需要耗費幾世紀的時間由許多學者一生的成就綜合才能獲得。也就是說,可能有好幾代的科學家在這條科學研究的洪流之中,注定只能完成常態科學所規範的「善後工作」。而且事實上也因為科學這樣有條理的進行,才能幫助我們對這世界有系統地理解(這在後面章節有談到)。

但或許我這樣講還是太過偏頗,說得「善後工作」好像是種無可奈何下從事的活動,我承認自己對於科學的憧憬在於「創造」,所以才會稍稍認為善後工作較為「無趣」。事實上,一輩子投入於科學之中的科學家擁有著更深厚的動機,這也是我自己仍在嘗試探索的部分,剛好下一章節作者將會分享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科學家願意持續地進行常態科學。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蓋瑞的沙龍
7會員
30內容數
這裡會放上與科學教育、科學哲學相關的探索(inquiry)文章。「硬殼」就是要你探索。
黃蓋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12/12
這發生在前幾天我參與的一場科普沙龍上,那位觀眾很憤慨地表達講者將問題複雜化,一般民眾根本就聽不懂,然後就快速離席了。主持人與講者先尷尬了一下,最後說道,這些沙龍活動的舉辦目的本來就是希望能跟大眾有更多的互動,讓學術知識能在這個平台中有更多的激盪…...
Thumbnail
2019/12/12
這發生在前幾天我參與的一場科普沙龍上,那位觀眾很憤慨地表達講者將問題複雜化,一般民眾根本就聽不懂,然後就快速離席了。主持人與講者先尷尬了一下,最後說道,這些沙龍活動的舉辦目的本來就是希望能跟大眾有更多的互動,讓學術知識能在這個平台中有更多的激盪…...
Thumbnail
2019/12/10
取代的過程其實非常漫長,在新典範逐漸完善之前,舊典範仍會支撐整個科學社群,使之不崩潰;直到新典範完善以後,他會直接完全取代掉舊典範,此時感受到的是突然的轉變,而非一步步由舊汰換至新。
Thumbnail
2019/12/10
取代的過程其實非常漫長,在新典範逐漸完善之前,舊典範仍會支撐整個科學社群,使之不崩潰;直到新典範完善以後,他會直接完全取代掉舊典範,此時感受到的是突然的轉變,而非一步步由舊汰換至新。
Thumbnail
2019/12/01
我認為,唯有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讓學生去提問、辯論、反思,讓學生從小在學習教科書中每一個知識時,也能同時保有一個「知識的價值是可能轉變」的態度,那麼未來他有能力從科學史中更深入這些理論的發展時,相信也能夠以更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從古到今的這些典範轉移。
Thumbnail
2019/12/01
我認為,唯有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讓學生去提問、辯論、反思,讓學生從小在學習教科書中每一個知識時,也能同時保有一個「知識的價值是可能轉變」的態度,那麼未來他有能力從科學史中更深入這些理論的發展時,相信也能夠以更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從古到今的這些典範轉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Thumbnail
目前論述鋪陳&結論等整體架構大致上出來了,但文獻回顧、論證的撰寫都還是不完整,最後一哩路還要一大段呢!當指導說我較擅長挖掘新穎觀點、做出開創嘗試,但文獻讀得太少是我的弱項,會讓論述基礎不穩時,心裡實在有種糾結和不甘! 希望最終能掌握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因應其中那些困難的狀況 ~"~
Thumbnail
目前論述鋪陳&結論等整體架構大致上出來了,但文獻回顧、論證的撰寫都還是不完整,最後一哩路還要一大段呢!當指導說我較擅長挖掘新穎觀點、做出開創嘗試,但文獻讀得太少是我的弱項,會讓論述基礎不穩時,心裡實在有種糾結和不甘! 希望最終能掌握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因應其中那些困難的狀況 ~"~
Thumbnail
除了實質的研究結果,學歷在各方面仍有相當的影響力,社會通常會較信任知名大學、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而偏廢小大學、小機構的研究成果。 近幾年越來越多人從事科普寫作,他們會以較平易近人的文字描述科學研究成果,這些人裡面有一些本身是科學家,有一些不是,這些人正是科學家與大眾間的橋梁。
Thumbnail
除了實質的研究結果,學歷在各方面仍有相當的影響力,社會通常會較信任知名大學、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而偏廢小大學、小機構的研究成果。 近幾年越來越多人從事科普寫作,他們會以較平易近人的文字描述科學研究成果,這些人裡面有一些本身是科學家,有一些不是,這些人正是科學家與大眾間的橋梁。
Thumbnail
取代的過程其實非常漫長,在新典範逐漸完善之前,舊典範仍會支撐整個科學社群,使之不崩潰;直到新典範完善以後,他會直接完全取代掉舊典範,此時感受到的是突然的轉變,而非一步步由舊汰換至新。
Thumbnail
取代的過程其實非常漫長,在新典範逐漸完善之前,舊典範仍會支撐整個科學社群,使之不崩潰;直到新典範完善以後,他會直接完全取代掉舊典範,此時感受到的是突然的轉變,而非一步步由舊汰換至新。
Thumbnail
就作者對科學演進的理解,他開宗明義表示絕大多數科學家遇到異常現象時,並不會隨意認定它是典範的反例(證明典範為錯的案例),反之,他們會將它視為常態科學工作中必須要處理的「謎」。也就是說,科學家仍會在「相信典範為真」的狀況下,將這些異常現象作為能精煉典範的事件之一。
Thumbnail
就作者對科學演進的理解,他開宗明義表示絕大多數科學家遇到異常現象時,並不會隨意認定它是典範的反例(證明典範為錯的案例),反之,他們會將它視為常態科學工作中必須要處理的「謎」。也就是說,科學家仍會在「相信典範為真」的狀況下,將這些異常現象作為能精煉典範的事件之一。
Thumbnail
科學家不會再亂槍打鳥的隨意研究各種問題,而能更聚焦在某些問題上;接著因為典範本來就用以描述某一群的現象,它用以解釋、甚至能夠預測,我們可以就理論去推估某某現象可能會如何運作。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會是去確認這套假設是否正確了…
Thumbnail
科學家不會再亂槍打鳥的隨意研究各種問題,而能更聚焦在某些問題上;接著因為典範本來就用以描述某一群的現象,它用以解釋、甚至能夠預測,我們可以就理論去推估某某現象可能會如何運作。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會是去確認這套假設是否正確了…
Thumbnail
一般人或許多認為學者就是「博學多聞」的人,然而事實上學者僅是在某一知識點上鑽研較深的人;甚至或許很多讀到碩士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Thumbnail
一般人或許多認為學者就是「博學多聞」的人,然而事實上學者僅是在某一知識點上鑽研較深的人;甚至或許很多讀到碩士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Thumbnail
典範成立以後,科學社群基本上都會遵照典範去做後續的研究,除非因為某些緣故,典範的基礎被動搖,而被另一個典範取代,那麼整個社群所信守的規則將會有非常的的轉變,這過程稱為「革命」。
Thumbnail
典範成立以後,科學社群基本上都會遵照典範去做後續的研究,除非因為某些緣故,典範的基礎被動搖,而被另一個典範取代,那麼整個社群所信守的規則將會有非常的的轉變,這過程稱為「革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