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哲筆記(4)_研究動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前一次筆記中,我提到大多數科學家一輩子都在從事「善後工作」,這工作(至少對我來說)是很乏味的,能讓科學家持續做下去肯定有其他動機。書中的第四章就要來說明科學家的動機是什麼。
CH4 「常態科學」是解謎活動
「謎的挑戰正是驅使他(科學家)前進的動力之一。」(頁51)
書中提到從事常態科學與解謎是很相似的,而一個好的謎需要兩個要件:
  1. 必然有答案。
  2. 有一些規則,規定或限制可被接受的答案的性質,及求得答案的步驟。
常態科學的運作是遵循著一個典範,當科學社群接受的典範後,它也同時接受一個判准,以之來選擇研究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必然有答案,也才會鼓勵社群成員去研究。
對於投入科學研究的人來說,他首先能接受科學是有用的、是可以用來拓展新領域及理出秩序的;接著促使他研究的動機,是他相信「只要他夠高明,就能夠成功解謎」。
我從本章節書中提取出常態科學研究時的規則,包含比較表面的因素、以及心靈層面的考量,按照我所理解的層次由低至高依序為:
  1. 現有儀器限制解題的管道。
  2. 議題一定有解,且有特定的解題方式。
  3. 具有共通的表達科學定律的描述。
  4. 對某議題的共同假定 / 準形上學的信念(quasi-metaphysical commitments)。
  5. 科學家本身的強烈慾望。
也就是一個典範所傳達出的信念,加上現實層面中儀器等限制,會讓解答的方式更為明確、卻又仍有發揮空間,使科學家仍能保持興致找出正確的答案。
從上一篇的說明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典範出現之後,科學家不會再亂槍打鳥的隨意研究各種問題,而能更聚焦在某些問題上;接著因為典範本來就用以描述某一群的現象,它用以解釋、甚至能夠預測,我們可以就理論去推估某某現象可能會如何運作。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會是去確認這套假設是否正確了(也就是「精煉典範」的工作)。
有趣的是(這同時也是我真的覺得有趣的),因為我們已經預測可能結果,只差找到對的方法去驗證答案是否一致,那個搜尋對的方法的過程就會變得有挑戰,但又不致於讓人失落崩潰(除費遇到異常現象,這之後再談)。
我覺得以目前國一一定會教的「科學方法」,其實也滿容易理解這段的意思:我們經由教科書的學習,已經接受了某種典範,也因此我們在針對自己未解的問題時,一定會在學到的典範基礎之上思考「基於這些理論,這個現象可能會是受到什麼原因引起、或是被運作」,這就是科學方法最前面的幾個步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搜集過去文獻(或可以已經在腦中)、提出假說——接著就會是做實驗或觀察去驗證假說了。
我個人感受那種解謎的痛快感,或許也來自某種「自我認同的加強」吧?也就是說,如果我努力的去探索,發現結果真如果原先推測的那樣,那我肯定會對自己的判斷力更有信心,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厲害了」。我不確定是否其他做過學術研究的人,是否也都有這樣強烈想增強自我認同的需求,但我猜每個人或多或少在努力的過程中,都需要滿足這一塊吧?
回憶起過往在看人、或寫自己的研究動機時,常出現兩種類型的研究動機:第一類型是「因為這個研究還沒有人做過」,第二類型是「因為現有的理論仍無法清楚解釋」。我的教授總是對第一類型的研究動機嗤之以鼻,從「基於典範進行研究」的觀點上,我想我可以理解教授認為第二類型的動機比第一類型更能說服人的理由。
那就是因為第一類型的動機,他可以做任何種類的實驗,卻可能沒有明確的走向,就像是在典範出現以前的那些研究,這樣的研究結果不只可能顯得凌亂,也不一定推進科學發展;相對的,第二類型的動機因為基於典範進行,只是因為還有許多現象無法被典範解釋清楚,更能凸顯「精煉典範」的重要性。
我想,若一位研究生在正式做研究前能夠清楚這個脈絡,或許能免除研究前的無頭蒼蠅模式,更能找出研究的核心價值吧?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30內容數
這裡會放上與科學教育、科學哲學相關的探索(inquiry)文章。「硬殼」就是要你探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蓋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般人或許多認為學者就是「博學多聞」的人,然而事實上學者僅是在某一知識點上鑽研較深的人;甚至或許很多讀到碩士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典範成立以後,科學社群基本上都會遵照典範去做後續的研究,除非因為某些緣故,典範的基礎被動搖,而被另一個典範取代,那麼整個社群所信守的規則將會有非常的的轉變,這過程稱為「革命」。
這是繼之前的「超譯教學領導力」之後,第二個長期的讀書與反思寫作計畫。起因於過去一年因工作需求重新認識地球科學的歷史發展(西方為主),很強烈感受到過去所學的地科知識終於串接起來;同時,我也發現到所謂科學革命以前與之後的思維非常不同,無法用現在的觀點去理解過去,這讓我更感好奇。
當我們說到「科普」時,一般人會有哪些反應呢?說實話,大多的人是避而遠之。但這樣就很奇怪,畢竟我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般人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但我們所要接觸的一般人卻連碰也不碰。給予方與接受方之間產生了極大的斷層,科普書最終淪為泛科學圈之間的交流媒介,造成結果與原本的目標相矛盾的情形,到底該怎麼辦?
一般人或許多認為學者就是「博學多聞」的人,然而事實上學者僅是在某一知識點上鑽研較深的人;甚至或許很多讀到碩士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典範成立以後,科學社群基本上都會遵照典範去做後續的研究,除非因為某些緣故,典範的基礎被動搖,而被另一個典範取代,那麼整個社群所信守的規則將會有非常的的轉變,這過程稱為「革命」。
這是繼之前的「超譯教學領導力」之後,第二個長期的讀書與反思寫作計畫。起因於過去一年因工作需求重新認識地球科學的歷史發展(西方為主),很強烈感受到過去所學的地科知識終於串接起來;同時,我也發現到所謂科學革命以前與之後的思維非常不同,無法用現在的觀點去理解過去,這讓我更感好奇。
當我們說到「科普」時,一般人會有哪些反應呢?說實話,大多的人是避而遠之。但這樣就很奇怪,畢竟我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般人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但我們所要接觸的一般人卻連碰也不碰。給予方與接受方之間產生了極大的斷層,科普書最終淪為泛科學圈之間的交流媒介,造成結果與原本的目標相矛盾的情形,到底該怎麼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1. 追求成為厲害的科學家,而忽略持續研究的動力: - 許多學生的目標是成為厲害的科學家,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能長期堅持的科學家。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因此應該關注自己能否持續堅持下去。僅僅追求名望和成就,往往會讓你在遇到困難時失去動力和方向。 2. 缺乏長期的目標和動力來源: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的理論,讓研究者理解這些理論在研究的應用及其意義。說明了分析型理論、解釋型理論、預測型理論、解釋與預測型理論、設計與行動型理論,以及使用理論時的考量和如何使用理論進行研究的五步驟。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1. 追求成為厲害的科學家,而忽略持續研究的動力: - 許多學生的目標是成為厲害的科學家,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能長期堅持的科學家。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因此應該關注自己能否持續堅持下去。僅僅追求名望和成就,往往會讓你在遇到困難時失去動力和方向。 2. 缺乏長期的目標和動力來源: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的理論,讓研究者理解這些理論在研究的應用及其意義。說明了分析型理論、解釋型理論、預測型理論、解釋與預測型理論、設計與行動型理論,以及使用理論時的考量和如何使用理論進行研究的五步驟。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