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一份紀錄,帶入社會學觀點(2):一份紀錄所反映的生活型態,比分析更貼近生命個性、特性的敘述

    暨上次的「一份紀錄,帶入社會學觀點:從活動性質看活動類型歸納」,裡頭的長輩基本紀錄內容,如出生與生活年代、婚姻狀態(已婚、未婚)、子女數(與性別)、熱愛的活動、語言等。這次想寫的是生活的形態,綜合上述記錄內容,所發展與形成的。我覺得這樣的觀點,可以更貼近人的生命跟特性、個性。

    母語台語的連結
    一到十的台語怎麼數、禮拜一到禮拜天的台語怎麼說、十二生肖的台語怎麼講、一到十二月的台語怎麼講。阿公與阿嬤怎麼叫、其他人的台語怎麼講、爸爸媽媽的台語。原來小時候的教導並沒有消失,而是無可替代的成為了現在的自我認同。
    阿公阿嬤說的是閩南語,從小我也被阿公阿嬤教導要會講台語,而這某種程度也是形成一種和阿公阿嬤溝通的管道,即使阿公阿嬤他們也會和我們講國語,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國語並不是他們的母語。

    夫妻
    立場相近,年輕時一起參加活動。阿公身體微恙後,是由阿嬤活躍於人際圈,經營與來往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溝通親密、互信、互相了改。生活作息規律而豐富(活動方面),偏向社區活動。日常的飲食型態為外食,或是菜市場買菜自己滾菜、菜湯。還有同為市場所購買的米糊、金瓜子粉、燕麥片,也都是適合也方便其生活型態之飲食選擇,大多做為早餐。

    祖孫
    阿公從自己出生就對自己很好,印象中很怕我冷到在我累了沒事睡在椅子上的時候拿外套蓋過我被子、會到國小接我回來。(小時候生氣,因為想自己放學,現在想起來其實是小孩子正常的反應,但也是祖父母愛孫心切的表現。)但印象中某天他回來時就中風了,後來他成為受照顧者,主要照顧者為另一伴阿嬤,有狀況需要幫忙時同位於中部的三位子女,也會即時于以協助,大部分是比較小心他的身體狀況。
    關於阿公的角色與相處時的記憶,一直存在在生活之中,但是可能是男生比較沉默寡言,文化下不善表達的形象;關於他的事多是聽阿嬤敘述。
    阿嬤比較偏向是扮演一個教導與照料大家的角色,跟自己小時候是吵吵鬧鬧,但是現在則仍為同樣的角色。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我們對彼此的了解也增加。

    媒體:突破年齡、時代、語言、時空的生活資訊管道-電視機
    電視機前我們總能帶出生活,從新聞、選舉投票(選舉制度她還滿了解的呢!)、候選人與歷史、台灣的那兩黨。最近則是選舉、還有香港的反送中。以及老人福祉與交流分享自己遊覽的照片。

    結論
    暨上次敘寫的是從一份紀錄帶入社會學觀點,觀察日常生活中活動性質歸納活動類型,這一篇試圖跳脫分析的觀點與方式,而改以述說一份記錄所反映出的生活型態。從語言的連結(母語台語)、人際關係:夫妻與祖孫、突破年齡、語言、時代、時空的隔閡的接受資訊管道-媒體:電視機,等點切入,原因為試圖選出最能夠含括、對被記錄者而言最為重要的主題作為切入點。
    筆觸比較生動活潑、融入個人經驗與情感及較具情緒性與感受性,期為一個更能呈現生命與人個性、特性的觀點。也更貼近(尤其為同一文化脈絡下*此同一文化脈絡僅是指與筆者有著相似、相同的背景,ex.家庭中上上個世代(祖父母)的母語為日語或閩南語(台語)的人們!)讀者們,也許是找尋共鳴、也許是社會觀察、亦或是不同文化(其他族群)的朋友們在其中找到、想起屬於自己文化傳承的樣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