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想要拉票,就走出社群軟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直接點說,在個人層面上,慣性有政治意見的人,在臉書上叫人投票是效益很低的。

大家心知肚明的,臉書是個同溫層。不僅演算法會自動把你編進你的同溫層裡,這麼多年互相block、unfriend,已經將很多人意見不同的人削去了大半。

raw-image

至於剩下來當然還是會有意見不同的人,但那些人之所以還是你的朋友,是因為一早已接受了求同存異這件事。也就是我擺明跟你不同政治立場也想跟你做朋友,這樣很君子,只是這麼君子的人在政治立場上更是強硬不變,這些人就算看到你的宣言也不會改變他的投票意向。畢竟能夠和政敵做朋友,更重視人情。

當你在臉書宣傳投票時,多數看到的人,就是跟你意向非常相似的人,你宣傳叫他投票,他宣傳叫你投票。最終雖然大家都投票,但票數沒有增加,因為你們本來就會去投票。

當然不是完全沒有效果,只是很低。相反,平常對於政治沒興趣的人,朋友圈也少政治,反而他們的效益比較高。通常保守派就會專門打這群人市場就是那樣。

如果你們想要最大化宣傳的效益,那麼你們宣傳的對象,是應該走出你們的社群軟體。

可能是你的家人,可能是你平時不會在網絡上聯絡的朋友、同學、同事。可能是你樓下麵店的老闆與員工,這些人很可能本來對政治沒興趣、不懂政治,或者沒興趣投票,或者懶得投票,或者只是好玩要投給你的對家,但這些人如果你說服了一個,你真的是能增加你的一票,如果你本來有一票,你是將你的票倍增了。

當然他們多數不是因為你的政治是否有道理,而主要是動之以感情,他對你有好感,平時你也對他不錯,看在你謙卑地想要他幫個忙,他就去幫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投了甚麼。不過他也真的有一票,跟你等值的一票。

這也是民主制度的一部份,一票不僅是一票,也包括了自己感情上連結的人群,一票會變成很多票。

你這樣做了,哪怕不能令你的候選人當選,也能夠令你與別人的人際關係拉近了一點。不會吃虧的。這樣民主制度也多少發揮另一個好處,那就是令你願意對身邊的人好一點。

可以的話,也分享出去告訴更多人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立的沙龍
4.8K會員
209內容數
我並不介意觸及一些可能你們覺得很敏感的問題,例如臺灣為何不是獨立國家呢?如何穩固中港臺的人的基本人權?要如何面對中國那不可定的未來,會帶來經濟、政治和主權上的種種疑問?</p>
鄭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20
首先,以下是關於政治的判斷,先放下你對於防疫的看法。即是說,你還是可以站在防疫的立場上,接受去打疫苗,甚至向其他人去推廣打疫苗。沒關係,但我現在談的不是一個醫學或健康問題,我以非人性或個人利益,純戰略的角度去看事情。
Thumbnail
2021/06/20
首先,以下是關於政治的判斷,先放下你對於防疫的看法。即是說,你還是可以站在防疫的立場上,接受去打疫苗,甚至向其他人去推廣打疫苗。沒關係,但我現在談的不是一個醫學或健康問題,我以非人性或個人利益,純戰略的角度去看事情。
Thumbnail
2021/05/13
在談創作產業鏈這種問題之前,我知道談這個話題的人,他們之所以想臺灣有漫畫產業鏈的原因,是希望那些大受世界歡迎的作品像鬼滅之刃甚麼的是臺灣生出來的。他們希望的是,自己更有機會在本地從事動漫產業,更容易成功,更有機會靠漫畫名成利就。 但這必須要回到根本的問題,產業鏈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5/13
在談創作產業鏈這種問題之前,我知道談這個話題的人,他們之所以想臺灣有漫畫產業鏈的原因,是希望那些大受世界歡迎的作品像鬼滅之刃甚麼的是臺灣生出來的。他們希望的是,自己更有機會在本地從事動漫產業,更容易成功,更有機會靠漫畫名成利就。 但這必須要回到根本的問題,產業鏈是什麼?
Thumbnail
2020/11/23
以公民抗命的角度看,被國安法控告,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巨大光環,如果你想當甘地、曼德拉、翁山蘇姬這類型的政客,你需要的不是絕食而是國安法。他們的賣點,本來就是勇敢面對不義的法律,正面跟政權的理念衝突,這是和理非或非暴力抗爭的核心精神:以自身的受害,去把政權與法律的不義與矛盾浮成一個巨大爭議......
Thumbnail
2020/11/23
以公民抗命的角度看,被國安法控告,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巨大光環,如果你想當甘地、曼德拉、翁山蘇姬這類型的政客,你需要的不是絕食而是國安法。他們的賣點,本來就是勇敢面對不義的法律,正面跟政權的理念衝突,這是和理非或非暴力抗爭的核心精神:以自身的受害,去把政權與法律的不義與矛盾浮成一個巨大爭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社群可以分成三種屬性: 共同興趣愛好:電影、動漫、健身、運動、美妝......運用共同話題凝聚人氣。 新媒體:透過新聞、評論等內容,運用民眾對於未知事物的好奇渴望,結合既有媒體輔助,傳遞資訊。 公眾人物/知名品牌 臉書觸及法則=C*P*T*R Creater:貼文是誰發的,而且過往你們彼此互動狀況如
Thumbnail
社群可以分成三種屬性: 共同興趣愛好:電影、動漫、健身、運動、美妝......運用共同話題凝聚人氣。 新媒體:透過新聞、評論等內容,運用民眾對於未知事物的好奇渴望,結合既有媒體輔助,傳遞資訊。 公眾人物/知名品牌 臉書觸及法則=C*P*T*R Creater:貼文是誰發的,而且過往你們彼此互動狀況如
Thumbnail
以下我想提出一個好玩的觀點 或許可以解決民主的問題 一個讀醫學的工程師 沒有政治學背景 也不懂政治 甚至不認識台灣九成以上的政治明星 或許你們會覺得,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來寫關於民主或政治的文章 歡迎大家挑戰,指責,提出任何意見 但我更喜歡有建設性的一起討論 希望我沒有背景和立場的言論,能給大家一點新
Thumbnail
以下我想提出一個好玩的觀點 或許可以解決民主的問題 一個讀醫學的工程師 沒有政治學背景 也不懂政治 甚至不認識台灣九成以上的政治明星 或許你們會覺得,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來寫關於民主或政治的文章 歡迎大家挑戰,指責,提出任何意見 但我更喜歡有建設性的一起討論 希望我沒有背景和立場的言論,能給大家一點新
Thumbnail
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讓許多民主國家的選民更加極端化尖銳批評、嘲諷對方的言詞,在網路上可以得到許多分享,營造出「極端化才是主流民意」的錯覺。但實際情形可能不是這樣,只不過是因為追求中性的、不希望太偏頗的言論,往往就乾巴巴的引不起網民的興趣,不喜歡看也不太分享,有寫跟沒寫差不多,沒有多少人注意到。
Thumbnail
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讓許多民主國家的選民更加極端化尖銳批評、嘲諷對方的言詞,在網路上可以得到許多分享,營造出「極端化才是主流民意」的錯覺。但實際情形可能不是這樣,只不過是因為追求中性的、不希望太偏頗的言論,往往就乾巴巴的引不起網民的興趣,不喜歡看也不太分享,有寫跟沒寫差不多,沒有多少人注意到。
Thumbnail
一個先進行的民調,就有可能造就看到民調的人民大幅度改變支持對象。民調產生的跟風效應有時會比我們想像的大很多。這會民主制度的運作,有時是會帶來傷害。
Thumbnail
一個先進行的民調,就有可能造就看到民調的人民大幅度改變支持對象。民調產生的跟風效應有時會比我們想像的大很多。這會民主制度的運作,有時是會帶來傷害。
Thumbnail
候選人越是講述自己雞毛蒜皮的小事,如私生活(興趣、嗜好、旅遊、美食、家人等等)、心情故事、或每天細瑣的行程,反而會得到更多選票。已經支持這個政黨的推友,期待的並不是從各個候選人的推特看到黨的政策,還是希望瞭解候選人人性化的一面、期待候選人跟自己互動,好像大家是同一夥人。
Thumbnail
候選人越是講述自己雞毛蒜皮的小事,如私生活(興趣、嗜好、旅遊、美食、家人等等)、心情故事、或每天細瑣的行程,反而會得到更多選票。已經支持這個政黨的推友,期待的並不是從各個候選人的推特看到黨的政策,還是希望瞭解候選人人性化的一面、期待候選人跟自己互動,好像大家是同一夥人。
Thumbnail
當你在臉書宣傳投票時,多數看到的人,就是跟你意向非常相似的人,你宣傳叫他投票,他宣傳叫你投票。最終雖然大家都投票,但票數沒有增加,因為你們本來就會去投票。當然不是完全沒有效果,只是很低。
Thumbnail
當你在臉書宣傳投票時,多數看到的人,就是跟你意向非常相似的人,你宣傳叫他投票,他宣傳叫你投票。最終雖然大家都投票,但票數沒有增加,因為你們本來就會去投票。當然不是完全沒有效果,只是很低。
Thumbnail
大多數的按讚舉動,對我而言就像LINE上的「已讀」,代表我來過了,我看見這篇文章了,我關心你...... 臉書普及化後,朋友幾乎都有臉書,沒有臉書的朋友就像是地球邊緣人一樣,無法加入社群討論,無法分享、按讚,也無法觀看朋友家人們的動態及照片,像一個明明在這個地方生存,卻忘記去領身份證的人。
Thumbnail
大多數的按讚舉動,對我而言就像LINE上的「已讀」,代表我來過了,我看見這篇文章了,我關心你...... 臉書普及化後,朋友幾乎都有臉書,沒有臉書的朋友就像是地球邊緣人一樣,無法加入社群討論,無法分享、按讚,也無法觀看朋友家人們的動態及照片,像一個明明在這個地方生存,卻忘記去領身份證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