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許偉揚:THERE'S ONLY MAKE 劃時代圖書館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浩然圖書館將引入新概念,給教職員、校友們更多「共創」的空間,而設計者是同樣是交大校友的許偉揚學長。
浩然圖書館自87年啟用至今,已然二十餘載,豐富藏書和展覽活動使它成為交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物。隨著科技快速更迭,海量的書本不再是獲取知識的主要媒介,人與人群聚一塊腦力激盪的小組織會議被Highlight起來。越來越強調彼此互動、共享的潮流中,學校用一個個建築改造計劃回應──由建築所92級的許偉揚學長擔綱這回浩然圖書館六樓、以及二樓門廳入口的設計者。
偉揚學長賦予這兩個作品獨一無二的名字:共享埕、美感埕。從「埕」字可窺見學長構思空間的脈絡。偉揚學長表示在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的台灣,城市建築規劃相關的訓練中,這些廟埕會在設計中扮演重要的基地涵構,除了是居民的信仰中心外,也是公民議論分享公共議題的場所,新生的圖書館共享空間該如何回應基地所賦予的場所精神,這個大哉問成為每個建築師與設計師深埋入心的素養。
而人潮絡繹不絕的廟埕,則扮演著人們交流、公開談論議題的場域,偉揚學長 察覺這份公共性、分享性,將其精神轉化為他設計構思有關公共性場域的命題,結合屬於學長這些年關心如何台灣翻轉公共工程美學的使命感,脫胎換骨的「埕」概念完美的融合進浩然圖書館等著被實踐。
明日圖書館 知識共享共創&校園美感軸線
「未來的交大的畢業生,也許不會再告訴你他是主修哪個科系或專業?而是他的所學對台灣與世界有什麼樣的貢獻與使命。」因應下的世代學習方法隨科技工具有所革新,學生取得知識的媒介並不限於課室,而老師的角色更跳脫承襲千年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並自動自發從廣度無邊界的爆炸資訊中往下深掘,或以小群體的力量建構創意。「共享共創與思辯」毫無疑問的是新時代的主演,許偉揚學長與團隊夥伴們一筆一筆勾勒出六樓整層共享共創思辨空間的輪廓。
偉揚學長替「共享埕」規劃出幾條縱軸線,區分展演和研習閱讀與分組討論空間。以大挑空的展演發表區作為整個「埕」的心臟,向兩側開展出能依照不同的使用行為來彈性調整的多功能開放式研究小間。學長提到傳統印象中的圖書館有種強大的行為制約性,當人進入後會輕聲細語,但他考察荷蘭、德國、英國等歐美國家的新世代圖書館,理解現今正在重新定義的下個世代圖書館空間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與想像;可以是允許白噪音一個共創討論創新的學習中心、可以是師生們交誼日常聯繫的場所、可以是開放樂聲的新感官空間來放置鋼琴或器樂供人演奏分享、甚至可以是師生們放鬆看看捐贈的經典漫畫書放開學習的拘束的新生活場域。偉揚學長正運用這樣的「角度」去思考新的使用行為,營造容許交流對談共創共享的氛圍,期許做為知識殿堂的圖書館成為交大校園建構終身學習與構築創意的場域。「我更關注的是整座圖書館與校園的關係,藉由強迫設計者思考尺度範圍的延伸,跳脫僅浩然圖書館單層空間設計規劃的狹隘範疇。」許偉揚學長說道。
雖然主場景還是靜態的圖書館,未來在六樓將以飽含動能的姿態與交大人見面,每個教職員生在場域裡頭穿梭或倚坐,動與靜優雅的過場,匯聚於此。除此之外,浩然圖書館二樓大廳入口意象學長優先考量到外頭楊英風老師雕塑群的藝術軸線,他說:「實在有點汗顏,學生時代在交大的這段時間,居然都不知道楊英風老師的〈鳳凰來儀〉是這麼厲害的作品,這原來是70年代一個代表中華民國在日本萬國博覽會展覽的主視覺,而中華民國主展館建築正式是普立茲建築獎旅美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的。」偉揚學長分享當年珍貴的影像,對交大人來說再熟悉不過的經典雕塑藝術正在眼前,未來美感提升的新空間,後面也有楊英風老師的作品〈鳳凰來儀〉,就像是向已故建築大師貝聿銘致敬一樣。這是對自己最深的期許!」他謙虛的笑了笑。
本案空間的「自明性與校園涵構的重構」是最重要的課題,讓所有漫遊在交大的師生以及教職員,自然而然讓人感受到交大這條偉大的藝術軸線,「如同這個入口同時也會變成進入校園美術館的入口。」偉揚學長用宏觀視野構思新與舊、建築和校園地景的呼應,促使師生們更認識交大,認識交大校園,認識交大精神的自信和使命。
參與台灣公共性空間設計 翻轉公共工程美學
新面孔的浩然跳脫傳統圖書館的既定印象,改以討論、激盪創意的展演討論複合空間為主。
作為校友的許偉揚學長承接母校指標空間的改造,心情難掩感動與無比壓力:「這裡是我曾經努力學習的日常,我會更了解交大,我能想得更多一點。」與先前完成三樓期刊空間(知識埕)一樣,在面對台灣公共工程執行過程中繁縟行政文書與相對民間更為有限的執行預算,必須更用心照顧現實的環節才有一絲機會落實心目中的設計理念。擁有民間商業案和國家公共工程設計經驗的偉揚學長,勇敢面對時代競爭的考驗遠赴上海設立設計據點,放眼亞洲的他積極在更為艱困的市場中開創,比起拓轉版圖更像是個用功的研究生拼命累積論文研究的質與設計作品的量,鞭策著自己每年都能推出更好的作品,無論作品的尺度大小,挑戰不同等級的設計難度。對偉揚學長來說承接商業案擁有相較多的發揮彈性,而接觸公家單位的案子則需耐心與繁瑣的行政文書與稽核共處,但公共性的作品卻往往有更強大的場所精神與更深刻連結,留下印記,這是公共空間的獨特魅力。
尤其「圖書館」在建築人眼中更是崇高殿堂的象徵,「能參與圖書館的設計真的是夢寐以求的盼望!」學長自嘲著在交大念書時比較喜歡去活動中心的星聲社(熱門音樂社團)社辦與社友們共創共享,反而比較少泡圖書館的人居然捲起袖子搞起了圖書館的空間設計,「下一代的圖書館更講求的美學形象,還有新的使用行為要重新思考,以及文化層次的重要使命,做為「偉大」大學的圖書館更不用說,我認為它將比起往日的圖書館更扮演著大學校園核心,亦即大學的學習中心的角色。」偉揚學長往下更細緻又不深澀的談建築,閱讀的行為,合宜的光環境、更通用的設計,以及圖書館本身的識別系統、多功能展演空間等等多面向的考量都是設計者繁重的工作中較為振奮人心的環節。
因此偉揚學長規劃浩然圖書館的改造時,他總感激著母校交大,這些年交大毅然決然撒下了校園美感的種子,等著像偉揚學長這樣的執行者,替本來龜速前進的美學紮根加速被看見、被使用。圖書館三樓的期刊室「知識埕」改造作為偉揚學長畢業後與母校交大飲水思源的開始,未來二樓入口意象美感埕、六樓共享埕三件設計作品,設計者獨具的細膩洞見,甚至附帶校友的視角他從這些專案看到交大什麼樣的特質與願景?
偉揚學長不假思索的說:「邁向偉大大學。」像美感教育被國人忽視已久,或只停留在呼籲階段,但交大願意挺身而出,為下個世代需求做準備,期望帶起各界的響應,前瞻與付諸行動乃任何偉大事情的起點。「美感經驗與講究設計若形塑成國人的一種基本常識與習慣該有多好!」從語氣裡的迫切能感受到對那近乎於大同世界的嚮往。
給下一代「講究成習慣」的你
「美感埕」結合校園地景,成為美學博物館與知識寶庫的節點。(此為示意圖)
通往講究生活的品味世界還有多少里路要走?這條路上賣力耕耘的推動者們哪天會看見曙光?一連串的提問相信任誰都不會有答案。然而當開始剖析為何台灣的生活美學是件需要被「提倡重要性」的話題時,偉揚學長直指核心:「說穿了就是國人對於真正的美感經驗不講究。」言簡意賅又力道十足,像饒舌歌必須配備的Punch Line,震懾帶起的漣漪引發人轉為更深度的真相探索。
想想我們日常使用到的各種物品,節儉務實為美德的國人,買下它們的理由多半是便宜、實用主義,僅少數人會考慮所謂美感經驗與設計品質。學長舉了全台灣公共廁所裡琳瑯滿目的告示:「難道沒有辦法透過設計去觸發使用者的日常自覺,而需要一大堆粗糙的文字標語來提醒使用者嗎?」改變與翻轉這粗糙美工化的公共環境,偉揚學長話題回到交大這幾年推動所謂美感校園的這件事上。
2018年年初,交大發配教職員一系列有設計質感的文具用品,引發眾多討論,偉揚學長到現在都印象深刻:「我很佩服交大的遠見,讓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具用品對於美感經驗翻轉的事情『變得』如此重要。另外,那無關使用什麼品牌文具的問題,而在於視覺上比較講究。」美學並非一蹴而就,長時間耐心培養才是王道,從每個小地方都認真考量起來,人見人吐槽的中華民國美學被改變的日子便指日可待。
有些行動是寄望給下一個世代。許偉揚學長說著心目中的願景時,回過頭來檢視自己,他陳述有點耐人尋味:「自己雖身為設計者,可是對於自己的真實生活日常,似乎忘了講究……」不待他講完,你知我知的氛圍早就充斥在訪談小間,隨時等待幽默的爆點。「原生家庭的習慣以及設計工作忙碌的屬性也許已然定型,即便我們有能力去幫業主滿足設計與美學的需求,幫業主達成心願,但回到自己真實的生活經驗,周遭仍舊充斥著許許多多不講究的美感經驗與隨便的設計。我所屬的這世代也許已經來不及翻轉,但相信我們今日的參與能夠讓下一代還有機會真正的翻轉與改變。」
因此有能力的大人們想方設法的改變新世代的環境,改變的起點永不嫌遲,而漫漫過程自然會成習慣,交大用浩然圖書館這座知識殿堂,從師生與教職員的校園日常開始鋪陳「翻轉中的教育與美學」。偉揚學長的作品共享創埕、美感埕預計於2020年中亮相,這座集結交大偉大大學的理念、校友巧思的圖書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浩然」都名副其實。
avatar-img
5會員
18內容數
產業前瞻指標性人物專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交大友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年交大成立特色典藏組,吳玉愛編審調來負責發展館及校史業務,向讀者揭開典藏秘辛:「交大很特殊,有大量國民政府的資料,公文、照片跟建設國家相關的資料,我們也做了客家漫畫數位博物館計畫,我們的國家很多元,我們的文化也很多元,我們應該把不同族群跟世代的人,為國家所做的這些好的事情都整理出來!」
為了再見闊別多時的老同學們,他們依然無懼一番長途跋涉,拎著簡單的行囊,帶著一顆朝氣滿分的心,前往約定聚會的館舍,走在校園裡頭的身影就跟學生時代的他們一個模樣。這些好友們齊聚一堂開始天南地北地分享過往趣事,筆者遂以「宿舍」為題旨,請學長們分享大學時代難忘的回憶。
2013年交大成立特色典藏組,吳玉愛編審調來負責發展館及校史業務,向讀者揭開典藏秘辛:「交大很特殊,有大量國民政府的資料,公文、照片跟建設國家相關的資料,我們也做了客家漫畫數位博物館計畫,我們的國家很多元,我們的文化也很多元,我們應該把不同族群跟世代的人,為國家所做的這些好的事情都整理出來!」
為了再見闊別多時的老同學們,他們依然無懼一番長途跋涉,拎著簡單的行囊,帶著一顆朝氣滿分的心,前往約定聚會的館舍,走在校園裡頭的身影就跟學生時代的他們一個模樣。這些好友們齊聚一堂開始天南地北地分享過往趣事,筆者遂以「宿舍」為題旨,請學長們分享大學時代難忘的回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好的圖書館設計能夠提供舒適的閱讀環境,鼓勵社區參予互動,並且成為在地化都市的文化地標。現代圖書館不僅需要提供舒適的閱讀環境,還要滿足不同用戶的多樣化需求。本文介紹了圖書館設計、建築形式與外觀設計,以及國外綠色建築案例,旨在提供基本概念並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來啟發考生。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這幢大樓原本屬於〔國立空中大學〕的產業,也是國立空中大學台中面授中心的主場地。在中興大學〔人文大樓〕尚未興建,文學院院址就在現地。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在那光輝耀眼的文藝復興時代的餘暉中,中山企研所彷若一座現代的知識殿堂,莊嚴地矗立於學術的天地之間。這裡彙聚了從世界各地歸來的年輕學者,他們攜帶著華頓商學院的商業智慧、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精神、西北大學的領導智慧以及密西根大學的管理哲學,為這座殿堂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 在這個知識的聖殿裡...
Thumbnail
台灣大學農業綜合樓,這裡是校園的穿廊,走過去那邊就是鹿鳴堂,我不是台灣大學的學生,所以每次來這裡也只是走走逛逛,不過雖然不是大學的學生,但很常來這裡。所以對這裡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台灣大學成就許多重要的學術工作,也產生了許多有名的人,這些人我就不念出來了。坦白說,還好。 還是專心的畫畫吧,重點是穿
Thumbnail
創辦人許文龍建館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一座能連結大眾生活,不單只是館內收藏,藝術品是無侷限的,不分族群不受距離限制,皆能在座博物館感受到歲月打造的收藏品。 創辦人許文龍於孩童時期,數次參觀日治時期博物館,被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好的圖書館設計能夠提供舒適的閱讀環境,鼓勵社區參予互動,並且成為在地化都市的文化地標。現代圖書館不僅需要提供舒適的閱讀環境,還要滿足不同用戶的多樣化需求。本文介紹了圖書館設計、建築形式與外觀設計,以及國外綠色建築案例,旨在提供基本概念並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來啟發考生。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這幢大樓原本屬於〔國立空中大學〕的產業,也是國立空中大學台中面授中心的主場地。在中興大學〔人文大樓〕尚未興建,文學院院址就在現地。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在那光輝耀眼的文藝復興時代的餘暉中,中山企研所彷若一座現代的知識殿堂,莊嚴地矗立於學術的天地之間。這裡彙聚了從世界各地歸來的年輕學者,他們攜帶著華頓商學院的商業智慧、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精神、西北大學的領導智慧以及密西根大學的管理哲學,為這座殿堂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 在這個知識的聖殿裡...
Thumbnail
台灣大學農業綜合樓,這裡是校園的穿廊,走過去那邊就是鹿鳴堂,我不是台灣大學的學生,所以每次來這裡也只是走走逛逛,不過雖然不是大學的學生,但很常來這裡。所以對這裡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台灣大學成就許多重要的學術工作,也產生了許多有名的人,這些人我就不念出來了。坦白說,還好。 還是專心的畫畫吧,重點是穿
Thumbnail
創辦人許文龍建館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一座能連結大眾生活,不單只是館內收藏,藝術品是無侷限的,不分族群不受距離限制,皆能在座博物館感受到歲月打造的收藏品。 創辦人許文龍於孩童時期,數次參觀日治時期博物館,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