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彼得杜拉克的一個對於組織規模大小的比喻,往下去想組織發展應該有的型態,有一些有趣的想法。
彼得杜拉克在《管理的責任》書中在討論到組織規模的時候,有個比喻是把組織規模的大小比做物種的大小,物種的型態大小都有一定的範圍,依據物競天擇的邏輯,那是該生物最適生存的大小,組織也如此,所以彼得杜拉克說,在不同的產業中,都會有一個適合組織的規模大小,太小無法生存,太大就沒有效率。
這個拿生物來對比組織的比喻,讓我延伸去想一個問題:
企業的永續發展,可以用物種的延續來思考嗎?
生物的延續並不是只靠著一代的個體永世存活著,而是會繁衍出下一代,讓下一代傳承這個物種的生命繼續存活著。上一代會因為老化,體內的煥新的速度趕不上被破壞的程度,最終無法存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下一代帶著全新的細胞、器官、組織,用更快的速度、更強的能力、更好的適應力,繼續跟這個世界奮鬥,有更高的機會可以存活下來。
假如組織就像生物一樣,那為什麼我們會一直想要企求一個百年企業,或是一個長存的企業呢?
一個企業不可能永遠保持年輕時候的活力,就像生物一樣,必然會老化,會不再適合所處的環境,然後被時代所淘汰。期待一個企業或組織,能夠永世流傳,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那企業就不能傳承了嗎?
我相信還是有辦法可以傳承的,但必須透過其他的方式,像是仿效生物延續的方式,繁衍出下一代的企業,或許才是企業能夠繼續傳承,把企業的DNA傳承下去的方法。
繁衍下一代或許可以想成是企業要「發展創新事業」,企業要發展創新事業的話,比較適當的方式,應該是要獨立於現行事業之外,或甚至應該要設置一個新的組織出來發展創新。(對於發展創新式業要獨立於現形事業,甚至是設置新的組織出來,有興趣想瞭解可以看這篇的討論:《
彼得杜拉克談創新-創新常見問題一次解答》)
非常有趣的相似之處是,為了要讓創新事業可以成功,要從原本的事業獨立出來,這個形式不就很像是企業在「繁衍下一代」嗎?
企業成長無可避免的會碰到老化的情況,或許要存續的方式並不是靠企業轉型、組織再造,因為那就像人類想要追求長生不老一樣,幾千幾百年來都沒辦法成功,那是一個違反自然規律的作法,生物要走過生老病死,企業也該如此走過它的生命週期。
我不是說企業無法透過企業轉型、組織再造來續命,絕對可以,畢竟還是有很多這樣走過來的成功案例,只是我相信那樣轉型、再造成功的困難度太高了。
為什麼老企業要轉型成功的困難度很高?
老企業需要轉型,通常表象是業務的銷售越來越差,而銷售越來越差的原因是因為老企業所提供的業務不再被需要了,所以老企業轉型是要重新找到新的業務,讓老企業可以再被市場所需要,仔細想想,這不就是「創新」要做的事嗎?
但老企業要做的不只是這樣,除了找到新的發展業務之外,老企業還要把整個企業重整一番,把舊組織轉變為能夠提供新業務的產品和服務的新組織,而要把舊組織改造,組織已經老舊而且根深蒂固包袱又多,要去改變它絕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難度非常的高,往往還不如重新來過要容易。
之前寫的文章〈
為什麼企業的創新事業,不該由重要的事業單位負責?〉有討論過,現有事業要發展創新事業有其困難度,尤其是「創新事業」的思維和維持「原有事業」的思維是完全不同的思維,創新事業發展的時候需要不斷的嘗試-錯誤、驗證-轉向,從找problem/solution fit、product/market fit到business model fit,需要很靈活的調整和改變,這些是組織發展已經由來已久的企業很難配合的,因為企業的組織設計本來就是用來追求效率的,而不是用來追求創新。
所以,老企業要轉型的難度很高,遠不如透過新的組織來發展創新容易。
老企業要轉型如此困難,而獨立的創新事業有利於尋找新的出路,如果企業想要永續發展,可以學習生物延續物種的方式,以繁衍下一代的方式來延續,透過發展創新事業的方式,例如像是一個大的母公司,發展數個新創的事業體,以集團的方式經營,或許是一個比較有效率而能讓企業DNA不斷傳承下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