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新創公司一夜長大真的是好事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家新創公司的前途看起來十分光明,很快的就獲得了創投的青睞,連續獲得了資金的投入,有了資金之後,公司快速擴張,一下就成長為超過百位員工的公司了,來找我們的時候,我們一開始聽起來也覺得發展的很順利,深聊之後才發現,他們公司卡在一個進退不得的位置。
原來好幾年過去了,雖然公司的規模不斷的成長,但是公司始終不賺錢,接著拆解他們的商業模式,就發現了問題所在,他們的成本結構無法支撐前端開發客戶、行銷的營運模式,在目前的訂價水準、成本結構,他們幾乎沒有利潤,不改變訂價、不改變成本結構,根本不可能賺錢。

既然利潤不好,為什麼不調整?

為了要維持產品一定的品質水準,產品的成本幾乎不可能再低了,而要漲價的話,又擔心影響銷售,而銷售減少是負責找錢的創辦人最不想看到的,那會影響他跟投資人編織的美麗故事。
為了讓公司生存只能繼續找資金來源,要有新的資金就只能把業績做的更大,為了把業績做大,公司就變的更大了,最後他們就卡在一個進退不得的位置。

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呢?

簡單的說,就是因為運氣太好了。
創業本來就需要一些運氣,運氣太好有什麼問題呢?
因為他們在創業初期的時候,還沒有經過撞牆,也就沒有情境去促使他們調整商業模式,無法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轉向,找到對的商業模式,然後再用這個對的商業模式去擴大。他們在商業模式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因為運氣很好,獲得了大筆的資金,於是把這個不成熟的商業模式快速的擴大,不對的商業模式,即使變大了,仍然一個不對的商業模式,是無法持續生存的。

規模變大不一定是好事

彼得杜拉克在《管理的責任》一書裡談到「組織規模」的討論,他認為組織在每個產業中,會有一個適當的規模大小,就像動物一樣,每個物種都會有一個大小的範圍,不會無限的大,也不會是無限的小,剛剛好的大小最適合這個物種生存。於是,他認為組織一直追求成長,一直追求變的更大,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思維,這是事業經營上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我很喜歡他用的比喻,彼得杜拉克說,那就像是人長贅肉一樣,超出適當身材的贅肉對你的健康一點幫助也沒有。
彼得杜拉克認為,比較健康的思維應該是把組織的目標改為讓組織更健康、更有競爭力,而不是把目標放在銷售上,放在規模上。這個邏輯看起來很簡單,也很淺顯易懂,但是很有趣的是,在一般的企業裡,每年仍然是以業績增加為目標,今年目標會是前一年的5%、10%,明年的目標又會是今年的5%、10%,而不常看到以公司的競爭力為目標的;在新創公司也很容易會以業績增加為目標,銷售不斷成長的故事最容易說了,這個時候很容易重點就會歪掉了。
新創的公司假如基礎沒有打好,沒有找到對的路,因為獲得大筆資金,在地基未穩固的時候,就擴展到撐不住的規模,這時就會碰到動彈不得的情況,一來,公司變大了,疊床架屋的情況,很難轉向,另一方面,規模跳了好幾級,而公司營運還沒跟上,突然有資金的需求,這時候要再募下一輪的資金就很有困難,因為越高級數的投資人期待的是更健全的事業,而你的商業模式可能還停留在尚未成熟的階段,其中最讓人悔恨的還不是找不到資金,而是你這時想回到前面的階段已經回不去了。
因此,在商業模式尚未成熟的階段,把規模迅速擴展,對新創事業未必是好事。那就像一個人的骨骼、肌肉、器官還沒發育完成,可是身體突然長大了幾倍,甚至還長出了很多贅肉,這個人的體質還很弱,怎麼可能撐的起這樣龐大的身體,健康當然一下就會發生問題了。

新創公司要清楚瞭解每個階段的重點

比起已經行之有年的企業,新創公司資源有限,更需要去瞭解需要投入的重點是什麼,首先要知道自己目前是處於哪一個階段,是在找problem/solution fit、product/market fit、還是在sclae的階段,每一個階段要知道需要弄清楚的資訊不同,要發展的重點也不同,如果貿然跳級打怪,略過了需要的修煉,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可能前期需要釐清的事項還沒釐清楚,特別像是能持續發展生存的商業模式,一步一腳印的走過這些必經之路都非常重要。
新創公司當然要長大,但「長大」的定義未必是公司的規模,未必是銷售,長大的定義應該是讓公司更強大,更健康也更有競爭力,就算是一般的企業也一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3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臉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對春節的印象,畫面是綁架視覺滿版的紅色春聯、紅包、喜氣洋洋的紅衣裳、紅色的鞭炮,聲音是占滿聽覺震耳的鞭炮聲、咚咚嚨咚鏘、恭喜恭喜恭喜你、每條大街小巷,或許是因為街上總是那種感官想要縮瑟起來的冷冷冰冰,讓我們躲在厚衣服裡面的那種溫度,才需要用這些強烈刺激,提醒我們春節到了,不然我們會深陷在不知哪裡。
最近讀了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管理的責任】,最後一節談〈創新型組織〉,短短的35頁,回答了公司做創新時會碰到的許多問題,我一看版權頁,才發現這已經是杜拉克35年前的作品了,可是清晰的見解今天依然非常適用。〈創新型組織〉這一節,滿滿的都是乾貨,我試著從當中摘一些內容來分享。
燈泡竟然可以亮100年?在美國某個地方的消防局內,有一顆1901年的燈泡,到現在都還能亮著,在2001年的時候,這顆燈泡滿了100歲,還有人特別為它辦了慶生會,這是紀錄片非常引人入勝的開場片段。參加循環經濟論壇認識的朋友,介紹我看這一部紀錄片,這是一部探討現代的一個怪現象,廠商會有誘因去...
有不少客戶來找我們的時候說,他們也很努力的嘗試創新,但是創新的過程總是滯礙難行,不管是產品、服務,甚至是新的商業模式,進度總是非常的緩慢,導致整個公司還是原地踏步,走不出新的路,一問之下,會發現他們他們把創新的責任,交付給主要事業的經營團隊。這也難怪客戶會碰到創新撞牆的問題,因為這樣的配置...
最近不只一次碰到,要朝向規模化的新創公司,跟我們提到幾乎相同的問題,跟了很久的元老和新找進來的明星,應該要如何對待?公司要快速的成長為規模更大的公司,需要有更多的人才,而且當規模更大之後,需要的不只是一般球員而已,可能還要有更強的明星球員,而明星球員在市場上通常會比較貴,當花高薪聘請這些明星球員..
2020的新年假期回來之後,老闆說他去了山裡靜修三天,山裡沒甚麼物資,只吃早餐和中餐,作息很正常每天很早就睡了,問他為什麼要去,他說為了和自己對話,問他有什麼感覺,他說,那是去練習感受「當下」。 說到靜修,想起去年這個時候,我讀了哈拉瑞的【21世紀的21堂課】,最後也提到了「禪修」...
我對春節的印象,畫面是綁架視覺滿版的紅色春聯、紅包、喜氣洋洋的紅衣裳、紅色的鞭炮,聲音是占滿聽覺震耳的鞭炮聲、咚咚嚨咚鏘、恭喜恭喜恭喜你、每條大街小巷,或許是因為街上總是那種感官想要縮瑟起來的冷冷冰冰,讓我們躲在厚衣服裡面的那種溫度,才需要用這些強烈刺激,提醒我們春節到了,不然我們會深陷在不知哪裡。
最近讀了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管理的責任】,最後一節談〈創新型組織〉,短短的35頁,回答了公司做創新時會碰到的許多問題,我一看版權頁,才發現這已經是杜拉克35年前的作品了,可是清晰的見解今天依然非常適用。〈創新型組織〉這一節,滿滿的都是乾貨,我試著從當中摘一些內容來分享。
燈泡竟然可以亮100年?在美國某個地方的消防局內,有一顆1901年的燈泡,到現在都還能亮著,在2001年的時候,這顆燈泡滿了100歲,還有人特別為它辦了慶生會,這是紀錄片非常引人入勝的開場片段。參加循環經濟論壇認識的朋友,介紹我看這一部紀錄片,這是一部探討現代的一個怪現象,廠商會有誘因去...
有不少客戶來找我們的時候說,他們也很努力的嘗試創新,但是創新的過程總是滯礙難行,不管是產品、服務,甚至是新的商業模式,進度總是非常的緩慢,導致整個公司還是原地踏步,走不出新的路,一問之下,會發現他們他們把創新的責任,交付給主要事業的經營團隊。這也難怪客戶會碰到創新撞牆的問題,因為這樣的配置...
最近不只一次碰到,要朝向規模化的新創公司,跟我們提到幾乎相同的問題,跟了很久的元老和新找進來的明星,應該要如何對待?公司要快速的成長為規模更大的公司,需要有更多的人才,而且當規模更大之後,需要的不只是一般球員而已,可能還要有更強的明星球員,而明星球員在市場上通常會比較貴,當花高薪聘請這些明星球員..
2020的新年假期回來之後,老闆說他去了山裡靜修三天,山裡沒甚麼物資,只吃早餐和中餐,作息很正常每天很早就睡了,問他為什麼要去,他說為了和自己對話,問他有什麼感覺,他說,那是去練習感受「當下」。 說到靜修,想起去年這個時候,我讀了哈拉瑞的【21世紀的21堂課】,最後也提到了「禪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不是成功的創業家,也不是成功的演說家,我沒有激勵人心的故事,也沒有什麼崎嶇坎坷的人生歷鍊。我只是一個刷 code 只刷到中階,面試時「2266」的普通工程師。創業過,轉業過,最後下定決心留在現在的公司服務的小主管。分享一些心路歷程。
Thumbnail
東京消息,能源科技初創公司Sustech計劃透過最新融資從投資者籌集5000萬美元,使其估值超過8億美元。該公司專注於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慧應用,以滿足全球清潔能源的需求。最近的融資由NGK Insulators領投,資金將用於建設綠色能源發電設施及提升電網穩定性。
Thumbnail
創業是一種創建和經營新企業或項目的活動。想知道創業背後的機遇及挑戰,什麼是創業的真相? 有哪些主要挑戰? 這篇文章會為你一一解答。
Thumbnail
資本額意為創業者投入的初始資金,對於公司的運營能力、信譽和未來發展機會都有深遠影響。本文根據友信創新的資料,探討了成立公司時決定資本額的考量要點,並建議不同規模企業適宜的資本額設定。
Thumbnail
剛踏入職場的你,是否也曾聽過這句話:“職涯初期,還是進大公司比較好!”這似乎成了一種職場真理,讓許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夢想著進入那些知名的大企業。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公司真的是職涯初期的唯一選擇嗎?
Thumbnail
新創公司股權規畫 最近有客戶來詢問新設公司的股權規畫 聊到未來的遠景 對自己的產品十分有信心 預計多久量產、再不久的將來,就可對外部投資人募資 —————————————- 這ㄧ切是那麼的美好:股東兩位、持股比例與股利分派的比例不同情況下是否可行? 例如持股比例60:40、股利分派
Thumbnail
接著前面在說學術圈與社群專家圈的話題,其實原本只是想起了一些學術圈的事情,寫著寫著,不想卻變成連載了……。 哪一間企業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不是新創公司呢?或者,那些此刻已然成為知名跨國企業的科技公司,或許曾經也是新創公司。 要說新創與一般企業的差異,或許在於,此刻的新創在其主要業務項目上具備因應
Thumbnail
你們的公司是新創公司嗎?手上有還沒申請專利的技術或商品嗎? 新年好康報你知~ 智慧局公布自113年元旦起修正「新創產業積極型專利審查試行作業方案」,再行鬆綁本方案之申請人資格!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不是成功的創業家,也不是成功的演說家,我沒有激勵人心的故事,也沒有什麼崎嶇坎坷的人生歷鍊。我只是一個刷 code 只刷到中階,面試時「2266」的普通工程師。創業過,轉業過,最後下定決心留在現在的公司服務的小主管。分享一些心路歷程。
Thumbnail
東京消息,能源科技初創公司Sustech計劃透過最新融資從投資者籌集5000萬美元,使其估值超過8億美元。該公司專注於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慧應用,以滿足全球清潔能源的需求。最近的融資由NGK Insulators領投,資金將用於建設綠色能源發電設施及提升電網穩定性。
Thumbnail
創業是一種創建和經營新企業或項目的活動。想知道創業背後的機遇及挑戰,什麼是創業的真相? 有哪些主要挑戰? 這篇文章會為你一一解答。
Thumbnail
資本額意為創業者投入的初始資金,對於公司的運營能力、信譽和未來發展機會都有深遠影響。本文根據友信創新的資料,探討了成立公司時決定資本額的考量要點,並建議不同規模企業適宜的資本額設定。
Thumbnail
剛踏入職場的你,是否也曾聽過這句話:“職涯初期,還是進大公司比較好!”這似乎成了一種職場真理,讓許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夢想著進入那些知名的大企業。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公司真的是職涯初期的唯一選擇嗎?
Thumbnail
新創公司股權規畫 最近有客戶來詢問新設公司的股權規畫 聊到未來的遠景 對自己的產品十分有信心 預計多久量產、再不久的將來,就可對外部投資人募資 —————————————- 這ㄧ切是那麼的美好:股東兩位、持股比例與股利分派的比例不同情況下是否可行? 例如持股比例60:40、股利分派
Thumbnail
接著前面在說學術圈與社群專家圈的話題,其實原本只是想起了一些學術圈的事情,寫著寫著,不想卻變成連載了……。 哪一間企業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不是新創公司呢?或者,那些此刻已然成為知名跨國企業的科技公司,或許曾經也是新創公司。 要說新創與一般企業的差異,或許在於,此刻的新創在其主要業務項目上具備因應
Thumbnail
你們的公司是新創公司嗎?手上有還沒申請專利的技術或商品嗎? 新年好康報你知~ 智慧局公布自113年元旦起修正「新創產業積極型專利審查試行作業方案」,再行鬆綁本方案之申請人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