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新創公司一夜長大真的是好事嗎?

2020/01/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家新創公司的前途看起來十分光明,很快的就獲得了創投的青睞,連續獲得了資金的投入,有了資金之後,公司快速擴張,一下就成長為超過百位員工的公司了,來找我們的時候,我們一開始聽起來也覺得發展的很順利,深聊之後才發現,他們公司卡在一個進退不得的位置。
原來好幾年過去了,雖然公司的規模不斷的成長,但是公司始終不賺錢,接著拆解他們的商業模式,就發現了問題所在,他們的成本結構無法支撐前端開發客戶、行銷的營運模式,在目前的訂價水準、成本結構,他們幾乎沒有利潤,不改變訂價、不改變成本結構,根本不可能賺錢。

既然利潤不好,為什麼不調整?

為了要維持產品一定的品質水準,產品的成本幾乎不可能再低了,而要漲價的話,又擔心影響銷售,而銷售減少是負責找錢的創辦人最不想看到的,那會影響他跟投資人編織的美麗故事。
為了讓公司生存只能繼續找資金來源,要有新的資金就只能把業績做的更大,為了把業績做大,公司就變的更大了,最後他們就卡在一個進退不得的位置。

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呢?

簡單的說,就是因為運氣太好了。
創業本來就需要一些運氣,運氣太好有什麼問題呢?
因為他們在創業初期的時候,還沒有經過撞牆,也就沒有情境去促使他們調整商業模式,無法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轉向,找到對的商業模式,然後再用這個對的商業模式去擴大。他們在商業模式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因為運氣很好,獲得了大筆的資金,於是把這個不成熟的商業模式快速的擴大,不對的商業模式,即使變大了,仍然一個不對的商業模式,是無法持續生存的。

規模變大不一定是好事

彼得杜拉克在《管理的責任》一書裡談到「組織規模」的討論,他認為組織在每個產業中,會有一個適當的規模大小,就像動物一樣,每個物種都會有一個大小的範圍,不會無限的大,也不會是無限的小,剛剛好的大小最適合這個物種生存。於是,他認為組織一直追求成長,一直追求變的更大,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思維,這是事業經營上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我很喜歡他用的比喻,彼得杜拉克說,那就像是人長贅肉一樣,超出適當身材的贅肉對你的健康一點幫助也沒有。
彼得杜拉克認為,比較健康的思維應該是把組織的目標改為讓組織更健康、更有競爭力,而不是把目標放在銷售上,放在規模上。這個邏輯看起來很簡單,也很淺顯易懂,但是很有趣的是,在一般的企業裡,每年仍然是以業績增加為目標,今年目標會是前一年的5%、10%,明年的目標又會是今年的5%、10%,而不常看到以公司的競爭力為目標的;在新創公司也很容易會以業績增加為目標,銷售不斷成長的故事最容易說了,這個時候很容易重點就會歪掉了。
新創的公司假如基礎沒有打好,沒有找到對的路,因為獲得大筆資金,在地基未穩固的時候,就擴展到撐不住的規模,這時就會碰到動彈不得的情況,一來,公司變大了,疊床架屋的情況,很難轉向,另一方面,規模跳了好幾級,而公司營運還沒跟上,突然有資金的需求,這時候要再募下一輪的資金就很有困難,因為越高級數的投資人期待的是更健全的事業,而你的商業模式可能還停留在尚未成熟的階段,其中最讓人悔恨的還不是找不到資金,而是你這時想回到前面的階段已經回不去了。
因此,在商業模式尚未成熟的階段,把規模迅速擴展,對新創事業未必是好事。那就像一個人的骨骼、肌肉、器官還沒發育完成,可是身體突然長大了幾倍,甚至還長出了很多贅肉,這個人的體質還很弱,怎麼可能撐的起這樣龐大的身體,健康當然一下就會發生問題了。

新創公司要清楚瞭解每個階段的重點

比起已經行之有年的企業,新創公司資源有限,更需要去瞭解需要投入的重點是什麼,首先要知道自己目前是處於哪一個階段,是在找problem/solution fit、product/market fit、還是在sclae的階段,每一個階段要知道需要弄清楚的資訊不同,要發展的重點也不同,如果貿然跳級打怪,略過了需要的修煉,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可能前期需要釐清的事項還沒釐清楚,特別像是能持續發展生存的商業模式,一步一腳印的走過這些必經之路都非常重要。
新創公司當然要長大,但「長大」的定義未必是公司的規模,未必是銷售,長大的定義應該是讓公司更強大,更健康也更有競爭力,就算是一般的企業也一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無臉男
無臉男
被臉書拋棄的男子,喜歡捕捉生活當中的細小微光,往往好奇的左翻右看,總是能找到他覺得有趣的地方,有個聲音告訴他,寫出來吧,於是他就在這兒了。 過去是個相信策略的行銷人,現在則在一家策略設計顧問公司,協助企業/新創公司進行創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