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客戶來找我們的時候說,他們也很努力的嘗試創新,但是創新的過程總是滯礙難行,不管是產品、服務,甚至是新的商業模式,進度總是非常的緩慢,導致整個公司還是原地踏步,走不出新的路,一問之下,會發現他們他們把創新的責任,交付給主要事業的經營團隊。這也難怪客戶會碰到創新撞牆的問題,因為這樣的配置,通常很不利於創新的發展。
公司主要的業績來源來自於既有的生意,也就是說主要事業的團隊掌管公司的命脈,由這麼重要的單位來負責發展新的事業,不是再合理也不過了嗎?為什麼我會說這樣的配置不利於創新呢?
答案乍看之下有一點弔詭,因為把創新的責任歸給最重要的事業單位,這樣配置不利於創新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太重要了。
為什麼呢?
一、資源的分配會以既有事業為主
公司裡資源分配的邏輯,通常是按照重要性來分配,而重要性很容易是由「業績」或是「利潤貢獻度」來判斷,對公司貢獻越大的事情拿到最多的資源,邏輯上也沒錯,但是會有一個盲點是,新的生意機會通常很難一開始就看得準,沒有立即「業績」和「利潤」的生意就很難拿得到資源,而沒有資源投入,新事業也就更難發展的起來,新事業沒發展起來,當然也沒有實績去要更多的資源,如此惡性循環,新事業拿不到該有的資源,發展當然緩慢,而且很容易胎死腹中。
資源不只是預算而已,還包括人力資源的配置,沒有業績的單位,要去增加新的員額通常非常困難,經常看到的做法是,從既有的編制中,挑人出來負責,所以負責新事業的人會身兼數職,既要跑目前的生意,也要去建立新的生意,但是當時間有衝突的時候,他會以目前的生意優先,還是以新的生意優先?我們看到狀況是,這個負責人光處理目前的生意就分身乏術了,真正能分配到開拓生意的時間實在有限。
筆者之前在企業中服務的時候,負責新產品的同仁是由資深的同事擔任,希望他的經驗可以加快新產品的發展,同時間,也為他把原有的工作分出去,讓他的工作能以發展新產品為主。但是,因為他還是在既有的事業單位中,所以當既有事業單位碰到問題需要救火的時候,部門主管又會第一個想到有經驗的他,存亡之際當然以救火為優先,所以又派他去救火,這時候他被迫必須放下開發新產品的任務,新產品的開發當然會延遲。
最後,回去看部門主管的決策有錯嗎?先以部門最重要的事優先處理,這個邏輯沒有錯,問題似乎不該在部門主管身上;那麼,資深的同仁有錯嗎?他順利的幫助公司救火,但救火就是會花時間,導致他的時間不足以去開發新的產品,問題也似乎不在資深同事的身上。
那問題到底在哪裡?
組織的結構絕對是其中一個問題所在,因為把新事業置於主要事業底下,而主要事業的主管又有短期的業績壓力,他會被迫要被以既有事業為優先的考量,有多餘的資源和時間才會投注在新事業上,也難怪新事業的推展如此滯礙難行。
二、新事業威脅到既有事業時,新事業會被抵制
這個狀況也很常見,例子也多有所在,特別是當有破壞式創新的科技/模式,可能會顛覆整個產業,可能會讓產業的玩家重新洗牌的時候,你可以想像,原有產業的龍頭這時就會面對一個兩難的選擇,到底要用原本的地位去阻止新技術的成功,或是去擁抱新科技創造新的成功。
想想柯達軟片面對數位相機的時候,想想唱片公司面對mp3的時候,想想傳統零售面對線上通路的時候。
我們通常會膝反射的選擇去保護我們原本有的市場,保衛原本有的地位,這幾乎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我們天性如此,心理學也有證明,比起得不到我們原本沒有的東西,我們更不喜歡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於是我們通常會頑強的保衛既有的成功的事業,去抵制有威脅的新的事業。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新事業很難在既有事業的羽翼下存活。
其實這樣的情況,公司對於顛覆市場的科技會本能的排斥,也讓公司很容易對於新科技沒有任何的抗體,很容易就被具威脅性的新科技所取代。反過來想,有意識的去擁抱新科技,可能還讓公司能夠有足夠的抵抗力,甚至能讓身體更加的強壯。
三、「創新事業」和「維持事業」需要的思維完全不同
企業內的創新事業,就如同新創公司一樣,也會經歷過好幾個歷程,從problem-solution fit,到product-market fit,到business model fit,中間其實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的歷程,而且階段可能會來回往復,通常能越早犯錯,就有機會可以越早找到對的商業模式,也就越早可以成功。
因為創新的事業還沒有一個「對的」商業模式,所以找到對的方向,確認做的事是對的,是創新階段最重要的事,但是,對於維持原有事業來說,通常已經找到一個「對的」商業模式,所以有好的效率去營運這個商業模式,才能創造出好的營運績效,所以找到對的方法,把事情作好,是維持階段最重要的事,像是有效率的控管成本,有效率的操作宣傳,有效率的通路管理,這些效率的管控才能保證事業的營運績效。
創新是要找到對的方向,就要不斷的試錯,但是,經營既有事業就要維持高的效率,就要避免犯錯,兩者需要的思維,以及要有的能力,幾乎是完全不同的。
請試想,把需要不斷試錯的事業,放在效率至上的環境底下,會是什麼樣子?我想應該很容易因為看不到立即的成效,新事業就被砍了吧。
綜上所述,若在既有的單位中培養新事業,很容易會得不到應有的資源,會被既有的生意排擠,又會被不容犯錯的思維限制住,而導致新事業發展不起來。
那要怎麼培養新事業呢?
我有聽過一個很好比喻,就像媽媽要孕育新生兒一樣,寶寶會在媽媽的羊水中生長,只透過臍帶傳輸營養,新事業的培養也該如此,如果,直接長在身體之中,身體會產生劇烈的排斥,甚至會被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
把要發展的新事業獨立出來吧,用新的部門,新的公司,給他們適當的保護(像羊水),也給他們足夠的營養(像臍帶),讓他們有適當的環境可以發展,惟有如此,才有比較高的可能性能夠產生有效的創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