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反思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2019年,Educated: A Memoir中文版在台灣上市,譯名為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Educated是指受過教育的,作者Tara在17歲申請進入楊百翰大學前從未進入一般體制學校(小學,國高中)就讀,雖然她在申請大學的文件上是寫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但其實絕大部份時間是跟著製作草藥且身兼助產士的母親及在廢鐵廠工作的父親身旁打雜。也因為Tara家裡信奉摩門教,並有著類末世主義的思想,不能說是完全離群索居避世卻給人遺世獨立的古怪印象。
封閉的家庭,閉鎖的訊息,Tara父母對小孩的掌控是以愛為名。凡是與家裡信仰不符合的事情就是離經叛道,若Tara沒走出原生家庭進入大學,她的人生軌跡就是承襲母親製作草藥的手藝及幫忙接生的技能在父親劃給她的土地上過完一生。
對她而言,學校教育是一個觸媒,是一個覺醒的turning point,她發現自己的家庭跟一般正常美國人家庭相差甚遠,包括受傷不去醫院,再大的傷都用自然療法,即便她的母親,父親,兄弟,更甚者,她自己都曾在瀕死邊緣上,也是堅持家裡信仰,用草藥,太陽來治療傷體。
另外,她父親曾對她說過的新聞/歷史事件,與她上課後所學的真相完全不同。父親訴說的角度是教育她外面的人事物(outsider)都是不可信,是危險是會污染他們純淨心靈影響他們生活的惡,只有待在家才是救贖之道。孩提時期的Tara,封閉在家裡,單一信息,單一信仰,雖曾懷疑但仍要深信不疑否則引起父母不悅,兄弟不睦,不服從即是家裡的叛徒。
Tara在gatesnotes的訪談(比爾蓋茲訪談)裡提到她一路從美國楊百翰大學到英國劍橋取得博士學位,所謂教育是個探索的過程( Education is a process of discovery.)。是非的辨別,思想的辯證,自我求證以往的盲區,她也藉由教育來釐清家裡的矛盾,衝突,疑惑,最終,Tara掙脫了情緒勒索,道德綑綁,得出You can love someone and still choose to say goodbye to them. You can miss a person every day and still be glad that they are no longer in your life (Tara在接受歐普拉訪談時如此闡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9會員
242內容數
在跨文化裡學習兼容並蓄。
留言5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故事二、快樂的家庭是孩子的願望 很多時候家長總以為孩子只要沒有生理上的病痛便能健康成長,這個孩子叫○慈,生長在高風險的家庭中,靜默寡言、團討課時總自顧自地玩著手,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能被抽離到其他教室上課。有一天媽媽帶著社工來到學校,那時她的世界已因婆媳戰火而顛覆著。 自從奶奶搬來同住後,○慈陷入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在雨天處理垃圾的人的經歷。由於清潔隊員的操作不當,導致情況尷尬,垃圾水的噴濺讓作者感到不快。透過這次經歷,作者表達了對清理日常生活中煩惱的思考,並分享了即使在困境中仍能找到一些安慰的方法。
Thumbnail
臺灣面臨著嚴重的垃圾問題,自2018年以來出現的「垃圾山」對環境和健康造成很大威脅。政府雖然建立了焚化爐等應對措施,但短期方案無法根本解決問題。推動循環經濟與重複使用政策成為解決垃圾問題的關鍵。強調對「重複使用政策」的預算投入與支持,能夠有效減少垃圾產生,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引導臺灣走向可持續的未來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是Tara Westover(簡稱泰拉)的自傳,泰拉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成長背景異於常人,家中信奉摩門教,活著只為了末日做準備,她沒有出生證明(9歲才拿到)、沒有醫療紀錄、不曾接受正規教育,17歲才第一次踏入學校,最終拿到劍橋博士學位、脫離原生家庭,終於活出自我。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Thumbnail
在一般人觀念總以為生活中垃圾的最終處理去處、垃圾掩埋場是人煙罕至地方、臭不可聞之荒地。如果你有這種觀念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樂惡掩埋場也能經過處理後變成人可親近的綠地。風景之美顛覆大家對於垃圾掩埋場的刻板印象。小編以前寫過天外天復育公園就是一個很棒的例子。這篇再來介紹山水綠公園。
Thumbnail
這本書敘述一位貧窮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與自學過程,最後考入劍橋大學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卻是關於一個恐怖家庭的故事。書中描述了家人虔誠到極端的摩門教信仰,家庭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對教育的偏執觀念。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可以思考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從垃圾到寶貝的評價 文/晨光暖果醬   曾經,我對自己非常苛刻,在心裡時常出現的聲音是「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我是不是OO啊?」「垃圾一樣不被需要!」。但,對於別人,我卻不可能會說出這種話。   然而當我知道,有真正愛我的存在,讓我要愛自己的存在,彼時,我發現到,既然我並不會這樣說別人,那我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故事二、快樂的家庭是孩子的願望 很多時候家長總以為孩子只要沒有生理上的病痛便能健康成長,這個孩子叫○慈,生長在高風險的家庭中,靜默寡言、團討課時總自顧自地玩著手,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能被抽離到其他教室上課。有一天媽媽帶著社工來到學校,那時她的世界已因婆媳戰火而顛覆著。 自從奶奶搬來同住後,○慈陷入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在雨天處理垃圾的人的經歷。由於清潔隊員的操作不當,導致情況尷尬,垃圾水的噴濺讓作者感到不快。透過這次經歷,作者表達了對清理日常生活中煩惱的思考,並分享了即使在困境中仍能找到一些安慰的方法。
Thumbnail
臺灣面臨著嚴重的垃圾問題,自2018年以來出現的「垃圾山」對環境和健康造成很大威脅。政府雖然建立了焚化爐等應對措施,但短期方案無法根本解決問題。推動循環經濟與重複使用政策成為解決垃圾問題的關鍵。強調對「重複使用政策」的預算投入與支持,能夠有效減少垃圾產生,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引導臺灣走向可持續的未來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是Tara Westover(簡稱泰拉)的自傳,泰拉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成長背景異於常人,家中信奉摩門教,活著只為了末日做準備,她沒有出生證明(9歲才拿到)、沒有醫療紀錄、不曾接受正規教育,17歲才第一次踏入學校,最終拿到劍橋博士學位、脫離原生家庭,終於活出自我。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Thumbnail
在一般人觀念總以為生活中垃圾的最終處理去處、垃圾掩埋場是人煙罕至地方、臭不可聞之荒地。如果你有這種觀念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樂惡掩埋場也能經過處理後變成人可親近的綠地。風景之美顛覆大家對於垃圾掩埋場的刻板印象。小編以前寫過天外天復育公園就是一個很棒的例子。這篇再來介紹山水綠公園。
Thumbnail
這本書敘述一位貧窮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與自學過程,最後考入劍橋大學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卻是關於一個恐怖家庭的故事。書中描述了家人虔誠到極端的摩門教信仰,家庭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對教育的偏執觀念。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可以思考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從垃圾到寶貝的評價 文/晨光暖果醬   曾經,我對自己非常苛刻,在心裡時常出現的聲音是「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我是不是OO啊?」「垃圾一樣不被需要!」。但,對於別人,我卻不可能會說出這種話。   然而當我知道,有真正愛我的存在,讓我要愛自己的存在,彼時,我發現到,既然我並不會這樣說別人,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