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療癒其實就是一條「回家」之路,只是回家之路痛苦又遙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己有被家庭裡的環境與教育影響了」,不同的是以前的我認同它,現在我有了自己想要的新模樣,盡管它的那一套的教育會讓我在社會成為一個君子,我也不要。

我家裡那些大一輩的人,基乎都勤奮、而且有責任感、有承擔,由其我的媽媽,我長這麼大沒聽她說過誰的壞話,如果她和我們提起某人,她提起的也是她已經做了或是發生了的事;我也基乎沒聽她抱怨、指責過誰(除了我爸外),我也很少聽到她在抱怨上天或者推卸責任,她永遠都是向前看,勇往直前,未不回頭,也不會因恐懼而止步,永遠都能看到她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若果是沒有錢了,那就去想辦法賺錢;是沒有地方住,就去想辦找地方住;就是如果缺了甚麼那就去找、去掙取,而且每每都會讓她找到方法。我就是在這麼強的媽媽身邊長大的孩子。我從小就覺得我媽媽很帥,工作上的人雖然會怕她,但同時又會喜歡她、人很惡,但沒甚麼敵人、很敢說,但又很少得罪人、顧客都喜歡她直爽,直接性格,而且特立獨行,有原則,不在意旁人眼光,那時的她是我心目中想要成為的樣子。

因此高中時候的我,有一半是模仿她而形成的。到大學後,我明白到,我並不是我媽,成為她並不會讓我快樂。努力工作,不斷賺錢,為了生活四處奔波,沒有了自己的時間,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人生,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自由。我以前覺得我媽媽很瀟灑、很自由,但長大之後就發現她被生活所困,一點也不自由。

大學可以說是我的一個叛逆期,我開始找到我真正想要成為的模樣,我想要的是自由,但不是我媽媽這種,我其實也不想要負甚麼責任,也不想承擔甚麼,只想做一個天真活潑,任性不講理的小孩,隨心所慾的小孩,但我卻是在大學的時候才開始叛逆期,而我又比其他人晚了讀大學。那時候,我的年齡,我的處境已經不允許我叛逆了。

我想要「補償」

上了這門課後,我才知道自己現在做叫做「補償」。原因是,小時候做為小孩子的那一部份需求沒有被滿足,到長大後,開始意識到這件事後,會想辦法希望把它補償回來,大四之後的那幾年我都一直維持在這個狀態,不斷的在成長與補償之間徘徊。

但是,回到我前面所提,時間是不等人的,你的年紀該負的責任你還是要負,你要面對的問題還是要面對,已經不是到了想不想成長,想不想長大的的問題,而是一定要成長,一定要長大,除非我選擇放棄我自己的需求和慾望,要不然就要付出相對應的代價和面對挑戰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成長是其中一樣很重要的要付出的代價。

當我踏上了自我療癒的這段路開始,其實我就是踏上了一條回家之路。

很多人在自我療癒的過程中,會賞試很多種方法,愈往深處走就發現有挖不完的東西,挖愈深我們就會追求愈多,可能有人會激起情緒、又些人可能會像我一樣想要補償、也有人是完全變了一個樣,會有很多種不同的反應,但這些人不管怎樣走,走去那,好像都會回到自己的「家」,看見自己的「家」。

家是我們的根,如果不從根源根治,很難真的切底療癒自己,我之前都不太談我家,因為我不覺得我家有影響到我「我家很開放」、「我家很理想」、「我想成為我媽那樣」、「我很認同她」、但漸漸我就發現,其實我心裡也是有那麼一塊,我自己也不想碰觸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家。

情緒的多元性

人類的情緒是很豐沛,天生我們就擁有各種的情感,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我們會又會有更多不同的情緒表達來豐富我們的生活。情緒是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他對於我們的作用可以說是是一種提示,提示我們身處於現在的處境是怎樣的一種體會和態度。是開心的?還是傷心?是享受?還是討厭?而成長其中一種領悟就是漸漸明白到,對於一件事、一段關係、一個人的態度和情緒並非二元對立,非黑即白。

不是黑就是白,亦即就是不是真的就是假,世上只有真與假,對一個人、一段關係,不是喜歡就是討厭,不是討厭就是喜歡,永遠都只有這兩個選項,以當我明白到其實你對於一個人,可以同時是喜歡但亦存有討厭。很多人對於家庭其實就存有著這樣一個複雜的情緒,既愛又恨。

但我們很多時候就會在這裡卡住了,因為對我們來說一個生我們育我們的人怎能去恨!?又或者一個一直打我、虐待我的人,我怎會期待他愛我?!我怎會對她還有愛!但事實上就是有。你恨打你的人,你同心底處也愛他,也期待他愛你;對於生你育你的人,你愛他,但同時心底處也有恨他的地方。

當我們看見自己心裡有著這樣矛盾又複雜的情緒在,並同時允許它存在,這時我們會大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會見很多新的可能性,同時療癒也就此展開。

我自己而言,一開始就是無法接受自己有恨我媽媽的部份存在「我媽媽為我們犧牲了太多,付出了太多,他負責任,給了我們安穩的生活,在衣食住行給於我們豐餘的物質生活,以我們的家庭環境來說已經是很好了,我還有甚麼不滿,這樣是很不孝。」但其實我心裡有那麼一個地方是對我媽十分之恨的,只是我不敢承認。

讓小孩做回一個小孩

如果各位有讀過類似家庭系統結構的東西,當中有提到一個家庭裡面,小孩子就應該當回一個小孩子,不要讓小孩過早的承擔大人的事情,像是父母間的感情,家庭的經濟狀況,爸媽的情緒壓力等,這些盡量不要讓小孩子過早的去接碰,更加不要加把孩子拉進父母親的生活壓力當中,這樣的話孩子原先一些需求或是感受沒有辦法被好好照顧,因為他要逼著長大。

小孩比我們想像中更愛父母,他們不願意看見父母難過,也不想看到父母親不開心,也會想幫輕父母的,當孩子看見父母這麼辛苦,甚至要去承擔父母親的情緒時候,他們會很矛盾,他們有他的性格、愛好,小孩愛打鬧,會任性,會不講理,會去踩對方的底線,這都是很正常,他們就是要好好展現他們原本的性格好好的學習社會化,學會如何平衝自己和社會間的界線。

但如果小孩心裡有別的顧忌,他心裡會多了考量,會因顧及了爸媽的需求而委屈他自己,但是他們的生理生長還不夠去控制情緒,這樣就成了一個很大的拉扯,因情緒衝動做錯事,事後又會因此自責、委屈,但又不懂處理,只能有發脾氣,暴力的激動的方式發洩,有一些連脾氣也不會發,默默的不作聲,然後大人就會給這些默默不作聲,不搗蛋,也不鬧事的孩子送上一句「你好懂事」。然後,這些被說「很懂事的孩子」往往容易在沉默中爆發。

不是他們「懂事」而是他們也不知道要怎樣面對這麼複雜的情緒,所以只好先隔離,等到有一天到了臨界點,或是生理發育的更完善的時候,再來處理,我們常常說的青春期,很多時候小孩會在心理有很大的長變並不是因青春期而來,而是小時候他們不懂發聲,到了大一點把小時孩沒有發聲補回來而已,這也是一個很重要去建立自我概念的時期。

而我了就是就常我剛剛所說的長大過來,只是我是到大學才開始心理上的「青春期」而不是初中或高中。

開始「回家」

我恨我媽,這麼多年來都沒有滿足過來情感上的需求。從他嘴裡只會聽到「錢、錢、錢」一切都是錢。冷氣開太久浪費錢,盡管你快熱死;生病看醫生也是錢,盡管你快病死;答應了我的事情不做,又是因為錢,對我承諾卻不重要;大學讀書天天被說做錯了決定,這又是因錢,一切都是圍繞「錢、錢、錢」。我很小時候我媽就把經濟壓力加在我身上,每天回來都罵我們浪費電,告訴我們物價又多高,說我們浪費,說我們不知她有多辛苦,把情緒發洩在我們身上。

這樣的被逼著長大,我不能任性,因為任性也沒有用,她只會把我丟在地上自顧自的走,你哭也沒有用,她決定的東西不會改;你有事找她打給她,第一句先罵你,而不是關心你,久而久之我就知道,我在我媽這裡是得不到關愛,得到的只有物質得不到愛,因此我也只有需要錢的時候才找她,因為對著她只有壓力,沒有愛。

我媽是不是真的沒有愛,不是的,她的愛是一份責任,她對我們的愛放在努力工作上,努力賺錢,把我們養大,但同時他也把這份責任裡的情緒發洩在我們身上,希望我們可以體會她的痛苦。

但她忘了,我們只是孩子,盡管我知道你上班很辛苦,我又能做甚麼,放棄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覺得你愛錢多過愛我們,逼著我們去關燈、關冷氣外,又能怎樣!我不是不支持環保,但不能本未倒置吧!環保前還是要先照顧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吧,不是嗎?!

這時候我才發生,原來「回家」是這麼的痛苦!

我內在的恨漸漸的被我看見,因為看見了,因此我也需要開始去尋找與他們共處的方式,療癒自己的童年,是一件很不好受的事情。首先,你沒有辦法叫你的父母親改變,你只好接受他們就是如此,之後你再來改變自己的思維,進行自我療癒,得不到的愛,你也只能透過自己給自己,當然這是之後慢慢學會的事,現在就只是剛剛看見,還是在停留積存的情緒被揭露出來,發洩、爆發的階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別光-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7/02
謝謝你的追蹤,我有看到你的留言,我也回追了你。有追的是,你有幾本分享的書我也有,尤其能量校準,我沒想到有人也會買它來看(不是貶義,只是覺得很神奇)。相信你也是走在回家這條路上吧,我也是,此時此刻我還是走在這條回家的路上。我們互相支持,彼此互相成長,我的ig還會時不時分一下我的生活,可以多多來看
avatar-img
別光的沙龍
32會員
28內容數
寫完了自己成長內心掙扯的過程,發現自己最能夠與人分享的就是自己的失敗經驗,而我把時間花的最多的就是自的療癒,也是我在我文章裡所提到的「回家之路」。我想把嘗試過的方法或者曾經迷惑、不解、或是做錯路的經歷分享出來,讓也走在或是正想要走在回家之路的人,多一個參考,感謝各位,請多多支持。
別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7
回到較早前的時間線 在我畢業之後,我原先是打算是在家裡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完之後再去找工作,但很可惜我這個想法無法成真。每天我媽媽只要看見我在房間裡,他就會開始說教,每天都說著那些同樣的說話,十分厭煩。我嘗試著把我的打算告訴她,也只是換來另一頓的說教,漸漸我不太想再和他說任何事情。 曾經,我覺得溝
Thumbnail
2023/07/17
回到較早前的時間線 在我畢業之後,我原先是打算是在家裡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完之後再去找工作,但很可惜我這個想法無法成真。每天我媽媽只要看見我在房間裡,他就會開始說教,每天都說著那些同樣的說話,十分厭煩。我嘗試著把我的打算告訴她,也只是換來另一頓的說教,漸漸我不太想再和他說任何事情。 曾經,我覺得溝
Thumbnail
2023/07/14
一切都是從「關係」開始 我從我小時候開始寫起,寫到了我的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所描述的內容,其實都是在圍繞著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甚麼呢?就是「關係」。 不論是之前寫到有關於我的愛情也好,學校也擺,或是目前在寫我的原生家庭,裡面所呈現的,都是在圍繞著這個主題去引伸或是發展。
Thumbnail
2023/07/14
一切都是從「關係」開始 我從我小時候開始寫起,寫到了我的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所描述的內容,其實都是在圍繞著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甚麼呢?就是「關係」。 不論是之前寫到有關於我的愛情也好,學校也擺,或是目前在寫我的原生家庭,裡面所呈現的,都是在圍繞著這個主題去引伸或是發展。
Thumbnail
2023/07/06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2023/07/06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你相信嗎? 每個靈魂誕生在地球前,都會先安排好投身地球時的原生家庭。早在你有意識認識這個家庭成員之前,你們在靈魂的層次早就已經相遇。並且約定好要成為一家人了。 我在靈性覺察的路上不斷地釋放關於家庭匱乏的信念,這是我的親身經驗,期待能夠帶給看到此篇的人一些療癒與安慰。 為什麼我生長在這個家庭呢? 孩子
Thumbnail
你相信嗎? 每個靈魂誕生在地球前,都會先安排好投身地球時的原生家庭。早在你有意識認識這個家庭成員之前,你們在靈魂的層次早就已經相遇。並且約定好要成為一家人了。 我在靈性覺察的路上不斷地釋放關於家庭匱乏的信念,這是我的親身經驗,期待能夠帶給看到此篇的人一些療癒與安慰。 為什麼我生長在這個家庭呢? 孩子
Thumbnail
社會化下的自己為了求生存跟真我早已失去連結,當一個人強烈地想要改變,都是真我不斷地向你在乎求,一旦開始自我探索最終都會與原生家庭的家庭角色動力、7歲前建立的信念、價值觀…等影響有關,而愛自己、找回真我是一條漫長且挑戰的過程
Thumbnail
社會化下的自己為了求生存跟真我早已失去連結,當一個人強烈地想要改變,都是真我不斷地向你在乎求,一旦開始自我探索最終都會與原生家庭的家庭角色動力、7歲前建立的信念、價值觀…等影響有關,而愛自己、找回真我是一條漫長且挑戰的過程
Thumbnail
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一位育有兩個可愛女兒的媽媽,一手牽著一個女兒地來到〔藝術療癒〕的場地;那天,〔藝術療癒〕的課程主題走到了:我的家。 「感覺⋯⋯妳很想跑掉喔!」我笑著問這位媽媽。 「你怎麼知道⋯⋯」她的臉上瞬間出現驚訝,但也帶了點無奈。
Thumbnail
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一位育有兩個可愛女兒的媽媽,一手牽著一個女兒地來到〔藝術療癒〕的場地;那天,〔藝術療癒〕的課程主題走到了:我的家。 「感覺⋯⋯妳很想跑掉喔!」我笑著問這位媽媽。 「你怎麼知道⋯⋯」她的臉上瞬間出現驚訝,但也帶了點無奈。
Thumbnail
貼滿標籤的生命 「如果沒有傷痕,就不會踏進心理系。」不知哪個教授在課程上曾這樣玩笑說道。 成長中的忽略、窒息的關愛、兒時創傷、求學受霸凌,我們總是在這些傷口當中踽踽獨行,跌跌撞撞試圖將自己整形成世界要我們成為的樣子。 如果努力就可以確保幸福,誰想要不幸? 滿目瘡痍 療癒自我的可能
Thumbnail
貼滿標籤的生命 「如果沒有傷痕,就不會踏進心理系。」不知哪個教授在課程上曾這樣玩笑說道。 成長中的忽略、窒息的關愛、兒時創傷、求學受霸凌,我們總是在這些傷口當中踽踽獨行,跌跌撞撞試圖將自己整形成世界要我們成為的樣子。 如果努力就可以確保幸福,誰想要不幸? 滿目瘡痍 療癒自我的可能
Thumbnail
從噩夢中醒來的我,意識到自己又帶著期待自傷傷人,心中不免慨嘆:「人這一輩子的功課,始終必須回到自身。」而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深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做到不批判、不反感、不怨懟
Thumbnail
從噩夢中醒來的我,意識到自己又帶著期待自傷傷人,心中不免慨嘆:「人這一輩子的功課,始終必須回到自身。」而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深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做到不批判、不反感、不怨懟
Thumbnail
母女關係,是兩個女人的關係 兩個女人的關係可以互相加乘 如果你先天的母女功課並不大的話 當然,兩個女人的關係也可以成為一道一道城牆 甚至影響到自己不知不覺的 在母女關係中上演種種競爭、認同、接納、指責、管教 有時你總不自知的在PK 有時你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就像「四樓的天堂」中,儼然成為心
Thumbnail
母女關係,是兩個女人的關係 兩個女人的關係可以互相加乘 如果你先天的母女功課並不大的話 當然,兩個女人的關係也可以成為一道一道城牆 甚至影響到自己不知不覺的 在母女關係中上演種種競爭、認同、接納、指責、管教 有時你總不自知的在PK 有時你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就像「四樓的天堂」中,儼然成為心
Thumbnail
原生家庭中沒人教會我愛是什麼? 我以為父親給予生活費就是愛? 我以為能吃到好吃的食物就是愛? 我以為男生女生躺在一起就是愛? 我以為只要乖乖地聽話就會有愛? 我以為每個家庭應該都是這樣的愛? 愛是什麼? 有正確答案嗎? 家人正確的相處模式是什麼? 有正確的答案嗎? 從居住在黑色房子的歷程探討現在的自
Thumbnail
原生家庭中沒人教會我愛是什麼? 我以為父親給予生活費就是愛? 我以為能吃到好吃的食物就是愛? 我以為男生女生躺在一起就是愛? 我以為只要乖乖地聽話就會有愛? 我以為每個家庭應該都是這樣的愛? 愛是什麼? 有正確答案嗎? 家人正確的相處模式是什麼? 有正確的答案嗎? 從居住在黑色房子的歷程探討現在的自
Thumbnail
|與母親的日日是好日,第14天| 媽媽窩在床上一天的畫面,標配電熱毯。 出生到18歲後,離家北上念書,過了12年,最長時間待在家裡的時間是工作與工作中休息的一個月。 我好奇每位跟我一樣離鄉背井工作的人,這怎麼看到這種模式,與過去農業世代不同,我們早就在工作後像是寄居蟹脫殼一下,尋找一個個新的歸
Thumbnail
|與母親的日日是好日,第14天| 媽媽窩在床上一天的畫面,標配電熱毯。 出生到18歲後,離家北上念書,過了12年,最長時間待在家裡的時間是工作與工作中休息的一個月。 我好奇每位跟我一樣離鄉背井工作的人,這怎麼看到這種模式,與過去農業世代不同,我們早就在工作後像是寄居蟹脫殼一下,尋找一個個新的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