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即便奔跑,也是蝸牛?

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即便奔跑,也是蝸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

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


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是由覆面系作家(社群平台、書封、媒體訪問皆不露臉),男性,畢業於日本三大名校之一的慶應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筆名麻布競馬場,筆下寫盡Z世代同儕,同樣畢業於慶應大學的男男女女在職場賽道、人生軌道的跌跌撞撞、苦苦掙扎。

 

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不是純愛小說,也非職場小說。所有短篇小說裡的主角沒有善男信女,也不是曠男怨女,有的不過是看似光鮮亮麗背後的千瘡百孔。該書主命題是對資本主義的反思、社會階級流動的叩問、以及學歷至上還是無用的反詰。

 

有的人寒窗苦讀終於離開家鄉小鎮,進入首都圈,入學名校慶應,靠著名校光環入職大公司成為正式社內職員。有的人兜兜轉轉,乘著VC風潮(venture capital),可初生之犢終究天真了點,縱然擁有天使投資人也可能讓人一夕間從事業騰飛到跌入地獄。有的人終究扛不住月租九萬日圓,佐以可觀的生活費交際費,彷彿是在東京生活,卻只是生存,終究大徹大悟回到家鄉。

 

泡沫經濟後的日本,失落了十年?二十年?還是三十年?Covid之後的日本經濟會走向更好還是更糟?地緣政治、人工智慧、低利率高通膨,如此數位時代還有Z世代的紅利嗎?書中描述多數慶應畢業生在東京這座城市的群像生活,多的是一路披荊斬棘,跋山涉水來到東京卻發現許多在父母庇蔭下的同儕與自身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就為了扎根東京的生存截然不同。


即便擁有名校學歷,也無法在資本主義下實現階級流動。看不起自己的家鄉,卻發現來到東京只能是永遠的異鄉人。三十歲的男人,還是只能在東京生存,若真的放棄拼搏的一切回到家鄉仍是心有不甘。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留在家鄉的父母那樣的活法,為了所有人眼裡的聖杯-東京,明明已經拼盡全力,可東京鐵塔看似那麼近,卻仍是非常搖遠。


東京鐵塔,resource from wikipedia

東京鐵塔,resource from wikipedia


所有的高塔,都是資本主義的極致展現,像是燈塔一樣召喚追夢的人。可惜90年代電視劇「東京愛情故事」,木村拓哉及松隆子合演的「戀愛世代」裡日本的風華正茂,經濟科技各方面齊飛,遍地機會已成為昨日黃花。三十歲的女人,留在東京沒有純粹的愛情、理想的婚姻,是否還能擁有career advancement的機運?是否還能夢想真的能留在東京生活而不是只為了生存? 


東京愛情故事,resource from IMDB

東京愛情故事,resource from IMDB

戀愛世代,resource from IMDB

戀愛世代,resource from IMDB


作者麻布競馬場,自始至終用著俯視或者平視的視角看著周遭慶應畢業生的東京生活,冷靜自持的筆下彷彿是論文的田野調查,寫下每個可以納入質性分析的案例,導出關於資本主義的反思、社會階級流動的叩問、以及學歷至上還是無用的反詰。是否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即便奔跑,也是蝸牛?

 

一口氣看完電子書後,好奇作者為何被冠上覆面系作家之名,或許書寫如此挑動現代人敏感神經的議題(即便是小說),露臉被肉搜或get trolled的機率大大提高,也或許純粹保持神秘感。然而讀者如我,somehow很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畢竟麻布競馬場以小說之名說了許多大實話。

avatar-img
bookarchery的沙龍
145會員
250內容數
在跨文化裡學習兼容並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bookarcher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人生一百變得並非遙不可及,長照問題卻越來越刻不容緩。作者小梶沙羅以第一手資料紀錄關於60幾歲未婚的她,從東京辭職返回老家千葉縣照顧高齡92歲的父親以及90歲的母親外,還需要時不時分身照料89歲膝下無子的阿姨及姨丈。 作者雖然有一兄長及大嫂可以偶爾分擔照顧雙親的責任,但絕大多數時間,都是由她承擔高
自從疫情以來,全世界不少博物館都開放線上展覽。台北故宮在IG上的展品介紹更是非常白話親民接地氣,雖然有歷史揉雜其中,但卻不枯燥難懂,反而是越看越引人入勝。 在IP架空歷史劇已經紅紅火火了幾年後,越來越多的歷史科普書出現,從“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開始,各個年代的科普專書如雨後春
在矢部太郎繪寫的類人生自述漫畫小品裡的”房東阿嬤與我”也讓人感受到一期一會的意味,不過其中關於青銀世代共居的點點滴滴卻是精華所在,那些精妙絕倫的對話以及青銀世代互動間的竅妙氛圍。還能自主生活的房東阿嬤,與其說要找租客,不如說找人陪伴,出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當過工廠女工,依父母之命結婚,爾後離婚,在她
味覺是種記憶符碼,是從母親煮的菜裡頭開始建構。 從菜餚的擺盤,呈盤的食器,用的食具,視覺與美感的啟蒙,所謂“色”。 接著是在烹煮過程中,無論何種料理手法,煎煮炒炸燉滷悶煨,各有各的“香”,而那香勾出了“味”。所謂,色香味。 舌尖的記憶綿延出許多美好的回憶。於是蔡瀾先生所寫的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穿了,作者試圖以人類學家的角度來臥底觀察紐約上東區(Upper East Side)的貴婦媽媽圈生活,不過是身份認同焦慮。 不論是本土或者外來遊客,紐約的中央公園,大都會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第五大道,是去紐約一定要打卡朝聖的點。但對住在上東區的人
2019年,Educated: A Memoir中文版在台灣上市,譯名為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Educated是指受過教育的,作者Tara在17歲申請進入楊百翰大學前從未進入一般體制學校(小學,國高中)就讀,雖然她在申請大學的文件上是寫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
當人生一百變得並非遙不可及,長照問題卻越來越刻不容緩。作者小梶沙羅以第一手資料紀錄關於60幾歲未婚的她,從東京辭職返回老家千葉縣照顧高齡92歲的父親以及90歲的母親外,還需要時不時分身照料89歲膝下無子的阿姨及姨丈。 作者雖然有一兄長及大嫂可以偶爾分擔照顧雙親的責任,但絕大多數時間,都是由她承擔高
自從疫情以來,全世界不少博物館都開放線上展覽。台北故宮在IG上的展品介紹更是非常白話親民接地氣,雖然有歷史揉雜其中,但卻不枯燥難懂,反而是越看越引人入勝。 在IP架空歷史劇已經紅紅火火了幾年後,越來越多的歷史科普書出現,從“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開始,各個年代的科普專書如雨後春
在矢部太郎繪寫的類人生自述漫畫小品裡的”房東阿嬤與我”也讓人感受到一期一會的意味,不過其中關於青銀世代共居的點點滴滴卻是精華所在,那些精妙絕倫的對話以及青銀世代互動間的竅妙氛圍。還能自主生活的房東阿嬤,與其說要找租客,不如說找人陪伴,出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當過工廠女工,依父母之命結婚,爾後離婚,在她
味覺是種記憶符碼,是從母親煮的菜裡頭開始建構。 從菜餚的擺盤,呈盤的食器,用的食具,視覺與美感的啟蒙,所謂“色”。 接著是在烹煮過程中,無論何種料理手法,煎煮炒炸燉滷悶煨,各有各的“香”,而那香勾出了“味”。所謂,色香味。 舌尖的記憶綿延出許多美好的回憶。於是蔡瀾先生所寫的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穿了,作者試圖以人類學家的角度來臥底觀察紐約上東區(Upper East Side)的貴婦媽媽圈生活,不過是身份認同焦慮。 不論是本土或者外來遊客,紐約的中央公園,大都會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第五大道,是去紐約一定要打卡朝聖的點。但對住在上東區的人
2019年,Educated: A Memoir中文版在台灣上市,譯名為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Educated是指受過教育的,作者Tara在17歲申請進入楊百翰大學前從未進入一般體制學校(小學,國高中)就讀,雖然她在申請大學的文件上是寫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這是帶有惡意的詛咒信性質虛構怪談。 這是虛構的創作故事,大家看看就好噢~原故事為知名怪談「昔田舎で起こったこと」 (完整故事如下‼️) 這是第一次跟人講這件事,如果有空的人就看看吧。 先說好,文章很長,文筆也可能很爛,沒有任何情色內容。 而且我大概不會回覆,我真的沒有太多時間。
在古道具展看到一顆像哆啦A夢一樣可愛的鈴鐺,當下覺得「啊這也太可愛了吧」,毫不猶豫就買回家。 誰知道,自從它來到我家,夜裡有時候就會聽見鈴聲響起……像是從那天起,就有什麼東西悄悄跟著我了。 這次我乾脆把這顆詭異的鈴鐺,做成哆啦A夢風的項鍊,自己都越來越有感情。 結果在家裡戴著走廊上走來走去
東京一棟45年歷史公寓的房東將租金調漲近三倍,引發住戶不滿。新房東A公司為一家疑似空殼公司,似乎想以高租金驅逐住戶。文章探討了日本租賃法律對房客的保護,以及房東不合理漲價的案例,並提及該地區的都市再開發計畫。
這是帶有惡意的詛咒信性質虛構怪談。 這是虛構的創作故事,大家看看就好噢~原故事為知名怪談「昔田舎で起こったこと」 (完整故事如下‼️) 這是第一次跟人講這件事,如果有空的人就看看吧。 先說好,文章很長,文筆也可能很爛,沒有任何情色內容。 而且我大概不會回覆,我真的沒有太多時間。
在古道具展看到一顆像哆啦A夢一樣可愛的鈴鐺,當下覺得「啊這也太可愛了吧」,毫不猶豫就買回家。 誰知道,自從它來到我家,夜裡有時候就會聽見鈴聲響起……像是從那天起,就有什麼東西悄悄跟著我了。 這次我乾脆把這顆詭異的鈴鐺,做成哆啦A夢風的項鍊,自己都越來越有感情。 結果在家裡戴著走廊上走來走去
東京一棟45年歷史公寓的房東將租金調漲近三倍,引發住戶不滿。新房東A公司為一家疑似空殼公司,似乎想以高租金驅逐住戶。文章探討了日本租賃法律對房客的保護,以及房東不合理漲價的案例,並提及該地區的都市再開發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