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2/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摩西分海的美麗之下,漁婦與海菜的哀愁

那天下午去了奎壁山一趟,為了看「摩西分海」。
抵達的時候已是傍晚,海水明顯在漲潮,所以通往赤嶼的步道早早豎起「禁止通行」的告示,只能遠觀,無法靠近。
當下心裡略感失望,只好坐在堤防邊,看著海的另一端,但在海水慢慢吞沒步道的同時,幾個漁婦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
她們一致地穿著防滑鞋、斗笠、手套,全副武裝。有些人手裡握著細長的棍狀工具,穿梭在潮間帶海域的礁岩上,不時彎腰刮起一把翠綠,累積一定的量後便往身後的簍子丟,另一些人則是在岩縫間掏挖著,看似擰起些什麼後,端詳了一下,也同樣往放進背後的簍子裡。
等了一會,漁婦阿姨們陸續收工回提防休息後,忍不住趨前詢問,才知道她們正在做的,是「撿螺仔」與「溜海菜」。
螺仔與海菜,是澎湖最普遍的潮間帶資源,因為菊島既深且廣的潮間帶濕地,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所以廣佈於各類型潮間帶的螺仔,便是早年居民賴以為生的產業,傳統市場中常見的熟食「燒酒螺」,其中的重點食材「米螺」便是她們收穫的大宗;而入冬後的寒冷天候,會使沿海的潮間帶長滿像是青苔的「海菜」,由於有著高營養價值,因此冬季時沿海村民都會到潮間帶撿拾海菜,回家清洗簡易加工後再販售,可說是漁民家庭在漁閒期的一項重要收入。
而當所有人都收工上岸後,我看海灘上還有幾處青綠的礁石,便好奇再追問為什麼不刮那些?
「那些品質不好,太短,刮起來裡面沙子太多,不好洗。」
不知道是不是平常少有外地人問到這,阿姨稍微多打開了些話匣子:
「今年都這樣,因為是暖冬,海菜要越冷長得越好,所以今年都收成不好,只能加減採。」
「這我們都叫它『綠金』,以前很有名餒,煮湯很好喝!」
後來又問了下,現在還有年輕人做這行嗎?阿姨揮了下手,「年輕人都去台灣工作了啦~」然後有點惋惜的說,如果明年冷一點,應該就有比較多可以採。
聽了默默有點心酸,阿姨到底知不知道,以後冬天只會越來越熱,除非有像電影《明天過後》那般的極地漩渦襲來,不然這個世界很難再冷回去了呢?
但這時突然又覺得,一個行業因為自然環境改變而蕭條,比起因經濟環境改變而失傳,或許是件相對好的事,因為至少在行裡的人是自覺該放下,而不用面對被市場否定的難過。

※ 歡迎追蹤IG:Jed082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