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測候(1)】黃震南:我媽問我為什麼跪著讀《十項管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專題序】

  日常生活中,總有各種意料之外的風暴和考驗,有時遭遇狂風吹襲、有時被驟雨淋濕,有時則是蒸溽的酷暑,如同臺灣過去被不同政權統治,伴隨著無法預測和掌握的衝擊,形成臺灣人壓抑又複雜的歷史經驗。但透過文學,我們得以在多變的世界裡喘息、遁逃、想像或共感,也為自己生命留下紀錄。
  去年底,拾藏團隊與企業「富雨洋傘」合作推出年度商品「日常測候」系列傘款,分別是「暴風」《十項管見》、「驟雨」〈別後寄錫烈芸兄〉和「酷暑」「第一匹白馬(車牌)」,透過團隊研究、設計重新詮釋,將國立臺灣文學館重要藏品化作一把把提供給人們得以抵禦、陪伴及守護的「文學之傘」。
  當生活起伏如同「氣象」,「改變」成為唯一的「不變」時,所幸我們還有島嶼安身立命,還有文學能寄託情感與心靈。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專題「日常測候」三篇文章,將帶你走進藏品更深入的內在世界,藏品背後的臺灣文學作家在所處的時空背景下,如何透過文學傳達自身的想法、理念,或將文學視為何種存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在網路上,常有些文章被鄉民(網路使用者)推文:「我媽問我為什麼跪著看螢幕」,以誇張的方式表達對於文章的極度佩服。這樣的文章,舉證有實例、論說有條理、知人所不能知、言人所不能言,至少要這樣,才能令讀者心悅誠服說出「請收下我的膝蓋」;如果作者的論述,發表時並不引人注意,若干時日後重新檢視,竟然不幸言中,這就不是雙膝一軟就能解決的,鄉民甚至會湧入文章頁面推文「朝聖」,將作者譽為「先知」。
  今天,有一本書值得我們回頭「朝聖」,這一回頭未免也回得太遠——是1923年動筆、1925年出版的《十項管見》。作者蔡培火寫了十篇社論,針砭臺灣的社會狀況,今日讀來,方知蔡先生根本先知一尊。好了,穿好護膝,來翻翻這本書吧。

先猜猜看,「管見」是什麼意思?是「管見」喔,不是管仁健,更不是管仲的意見。
  「我是將我所有感覺著,閣再是上第一愛代先佮同胞參詳斟酌的代誌,分做十个題目寫佇遮[1](我將我心有所感,並且是首要先和同胞們斟酌商量的事情,分成十個題目寫在這裡)」,蔡培火在《十項管見》的自序中,如此表達這本書的主旨。他自己或許不知道,這本書的出版,締造了臺灣歷史上第一本白話字社論專書的紀錄,從此在臺灣文獻上留名。
《十項管見》的目錄,全書以教會羅馬字(白話字,POJ)寫成。
(藏品/台灣白話字文學資料蒐集整理計畫,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身在知識金字塔頂端的蔡培火,卻相當低調,謙稱這本書不敢說是要讓大眾增加多少知識的,只不過是表達他個人的淺見,拋磚引玉希望大家討論臺灣的現況罷了。經過研究討論,大眾方知辨別真假、好壞、美醜,這才是「學問」。讀理科的蔡培火,很喜歡像這樣做邏輯推論說理,例如「總是毋通講:溪水是一去無回頭……(中略)……溪水流到海裡的中間,著受日頭曝燒,對按呢水就變做水煙衝上天頂去,水煙佇天頂見著冷風,就閣變成水交落對山頂地面來,這就是叫做雨。」用臺語講解「水循環」耶,沒聽過吧?因為水會循環,得證:常言說「河水一去不回頭」這句話是錯的,可見他理科人的硬邏輯。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點推行「學問」?臺灣總督府推行新式教育,不是頗有績效了嗎?事實上,臺灣人的日文理解率要突破50%,那是1940年之後的事。在他動筆的彼時,他估計臺灣人中受過舊式教育的人約剩十萬,受新式教育的人可能還不到十萬,合計全島臺灣人中,受過教育者最多只有二十萬,整個社會可謂離「現代文明」還遠得很。尤其是島上二三十歲的社會中堅,反而是小時候沒錢讀漢文、長大來不及學日文的一群文盲。由這樣的人掌握臺灣社會?快逃啊!
  因此,蔣渭水曾寫了膾炙人口的〈臨床講義〉,診斷臺灣社會的問題是「智識的營養不良」;蔡培火則將眼光放在「社會教育」上,推行不必學漢字的「白話字」快速識字法。因為不必學漢字,省下大量習字時間(想想我們小學寫了幾年生字簿吧),能讓文盲在幾個月內快速能讀書寫字,是掃除文盲的特效藥。
  白話字原本是在教會裡面,讓外國傳教士快速學會臺語,也讓臺灣一般民眾快速識讀聖經的工具,終於突破同溫層,走出教會推廣給社會大眾,蔡培火可以說是關鍵人物,這本《十項管見》的出版,不只是臺灣社會運動的敲門磚,也是臺語文學的問路石。
臺南新樓書房的出版品,一向離不開教會,這本《十項管見》卻難得地與教會無關。
(藏品/台灣白話字文學資料蒐集整理計畫,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南新樓書房的出版品,一向離不開教會,這本《十項管見》卻難得地與教會無關——更何況蔡培火還是虔誠的教徒。這本書沒有藉社論之名偷渡傳教,十個章節分別是〈我所看的臺灣〉、〈新臺灣佮羅馬字的關係〉、〈論社會生活的意義〉、〈論漢人特有的性質〉、〈文明佮野蠻的分別〉、〈論女子的代誌〉、〈論活命〉、〈論仁愛〉、〈論健康〉、〈論錢銀的代誌〉。這些社論並非蔡氏紙上談兵、夸夸其談而已,熟讀蔡培火日記的人,自然可以察覺《十項管見》的「理論」與他日記中「實踐」的連結。例如1929年四月廿二的日記:「下晡四點佇武廟翕記念寫真,婦人人較濟驚見笑無參加。毋知著到底時才會通𤆬婦人人佮查埔人平坐徛!?」可說是延續〈論女子的代誌〉的男女平等思想;1930年十月卅一的日記:「新聞報講霧社的山內人反亂,刣死能高郡守以下日本人兩百外人」,不稱原住民「番仔」、「生蕃」而叫「山內人」,與〈我所看的臺灣〉尊重原住民的呼籲一致。第一章開篇首句「喔啊!臺灣,西洋人呵咾你媠,稱呼你叫做美麗島」的讚嘆,更寫進他1929年創作的流行歌曲〈咱臺灣〉中:「遠來人客講你媠,日月潭,阿里山……」
這些社論並非蔡氏紙上談兵、夸夸其談而已。
(藏品/台灣白話字文學資料蒐集整理計畫,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一開始要大家猜的小謎題:「管見」是什麼?「以管窺天之淺見」也。蔡先生您太客氣了。我們看看《十項管見》這段:「我敢講,臺灣是一個人種的展覽會場。世界若會現出平和,我想著對臺灣代先;通講咱臺灣是世界平和、人類和好的試驗所」,換句話說,他認為以臺灣族群之複雜,若能不紛爭,世界早就和平了!這已經不是淺見了是先知啊,如果這真是「以管窺天之淺見」,蔡培火你窺天的那個管至少是哈伯望遠鏡啊!
[1] 引文原用「白話字」,即教會使用的臺語羅馬拼音,筆者將之譯為漢字。

★作家小傳
蔡培火(1889-1983),雲林北港人,號峰山。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1914年加入同化會,因此被任教學校革職,在林獻堂資助下赴日深造,就讀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科二部,留日期間加入教會,擔任臺灣人第一份社論雜誌《臺灣青年》之主編,提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成為社運名言。返臺後曾加入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民眾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等團體,為日治時代專業社會運動家。二戰時赴中國推行日華和平運動,戰後加入國民黨返臺,任立法委員、政務委員、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會長等。
★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黃震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與黃哲永合編教材《讀冊識臺灣》、與吳福助教授合編《臺灣傳統漢語文學書目新編》,著有論文《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散文《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散文《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

視覺設計/瞿繼維
攝影/鄭宏斌
上稿/鄭宏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生無趣味不可,這是古來之習。」吳新榮在日記上這樣說。這位醫生不僅是嗜好文藝的知識分子,他關心底層農民的生活,流露在作品及日記當中;他在意殖民無形的不平等意識,所以鼓勵臺灣人創作,組織文學團體;他關懷人文歷史,投身地方文物考究,完成《南瀛文獻》。一直到國民政府接手臺灣,二二八後完全變調……
學生社團,或聚會、或運動,在今日的臺灣社會裡已具備充分的自由意識。但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即使解嚴了,卻也無法馬上恢復或建立所謂的「自由與民主」。透過〈四六事件不起訴處分書〉,我們深入「四六事件」的案件始末,引領讀者走回歷史情境,藉此反思臺灣歷史上重要的學生抗爭運動與他們的創傷遺緒。
「扇面」能乘載詩歌與文學,亦可將四季的山水風光盡收其中。從扇的材質選擇,到扇骨上的拉花[1]圖案,象徵著扇子的擁有者們,在創作上不同的文風與美感意識;而製扇工藝的背後所蘊藏的,更多是關於文化傳承與歷史更迭的展現。 胡宗智的「木質手扇」與艾雯的「扇」。(由左至右)  
許多作家喜歡說創作來自於生活,但生活其實也可能限制創作。經濟因素、家庭因素、健康因素,不能寫的理由太多了,如同堅持書寫的理由一般,族繁不及備載。
在媒體平臺稀有的年代裡,作家可不是人人都能當,而能夠逃脫困守家庭雜務命運的女性,大概少之又少。然而,在這樣的時代當中,臺灣竟然還是出現了一群女作家,而且還是在國共內戰情勢緊張,白色恐怖蔓延籠罩下的1950年代。到底是什麼契機或條件,促成臺灣史上第一批文學女團的誕生?
蔡培火延續日本學者泉哲的理念喊出了響亮的口號:「臺灣乃帝國之臺灣,同時又為我等臺灣人之臺灣也。」可以說是百年臺灣殖民的漫漫黑夜中,點起的第一道思想啟蒙之光,與民族主義星火。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臺灣人如何在殖民政府壓迫底下,歷經十年努力,慢慢撐開的言論自由與自治精神。
「醫生無趣味不可,這是古來之習。」吳新榮在日記上這樣說。這位醫生不僅是嗜好文藝的知識分子,他關心底層農民的生活,流露在作品及日記當中;他在意殖民無形的不平等意識,所以鼓勵臺灣人創作,組織文學團體;他關懷人文歷史,投身地方文物考究,完成《南瀛文獻》。一直到國民政府接手臺灣,二二八後完全變調……
學生社團,或聚會、或運動,在今日的臺灣社會裡已具備充分的自由意識。但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即使解嚴了,卻也無法馬上恢復或建立所謂的「自由與民主」。透過〈四六事件不起訴處分書〉,我們深入「四六事件」的案件始末,引領讀者走回歷史情境,藉此反思臺灣歷史上重要的學生抗爭運動與他們的創傷遺緒。
「扇面」能乘載詩歌與文學,亦可將四季的山水風光盡收其中。從扇的材質選擇,到扇骨上的拉花[1]圖案,象徵著扇子的擁有者們,在創作上不同的文風與美感意識;而製扇工藝的背後所蘊藏的,更多是關於文化傳承與歷史更迭的展現。 胡宗智的「木質手扇」與艾雯的「扇」。(由左至右)  
許多作家喜歡說創作來自於生活,但生活其實也可能限制創作。經濟因素、家庭因素、健康因素,不能寫的理由太多了,如同堅持書寫的理由一般,族繁不及備載。
在媒體平臺稀有的年代裡,作家可不是人人都能當,而能夠逃脫困守家庭雜務命運的女性,大概少之又少。然而,在這樣的時代當中,臺灣竟然還是出現了一群女作家,而且還是在國共內戰情勢緊張,白色恐怖蔓延籠罩下的1950年代。到底是什麼契機或條件,促成臺灣史上第一批文學女團的誕生?
蔡培火延續日本學者泉哲的理念喊出了響亮的口號:「臺灣乃帝國之臺灣,同時又為我等臺灣人之臺灣也。」可以說是百年臺灣殖民的漫漫黑夜中,點起的第一道思想啟蒙之光,與民族主義星火。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臺灣人如何在殖民政府壓迫底下,歷經十年努力,慢慢撐開的言論自由與自治精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Cha̍p Hāng Koán Kiàn》(《十項管見》)是蔡培火在1925年出版,用全白話字寫的社會評論。 有不少人知道《Cha̍p Hāng Koán Kiàn》是去年底投票成為台文館鎮館之寶。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這本書用30個不同的主題,帶讀者一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每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不會有讀歷史讀到愛睏的情況;並且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易懂、同時內容又紮實縝密,即使這些故事並不完全按照時間序排列,讀完後仍然可以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當時社會的生活景象,同時作者也給予讀者理解某些歷史事件不同的角度。
Thumbnail
呂捷: 「一千多年前的事,你如數家珍; 七、八十年前的事,你卻一無所悉; 一千公里外的過去,你如喪考妣; 養育你的土地,你視而不見」。 最近看到108課綱大禹治水一事在網路上討論得火熱,又勾起了我對學生時期中國史地和臺灣史地比重不一的議題。 真的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學那麼多中國史?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鐘金水先生是台中市梧棲區頂寮里里長,長期關注民間史料搜集和典藏。本次古早賣身契特展內容包括:收養、人身買(典)賣、婚約、認祖歸宗、賣子賣女、過繼、離婚、夫死招婿、夫死改嫁、出妻別嫁(賣某做大舅) 一共九十餘件契約書,時間從清代中期至民國、日據、台灣光復,前後長達兩百年之久。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第一次遇到蔡君碩先生是在小黃山寫生的時候,當時只覺得這位先生有點無厘頭但深不可測,第二次請蔡先生協助找到向日葵花海,經蔡先生導覽美麗花海後,才知道他在這片土地投注的心力有著很長遠的生命意義,於是就想到要專訪蔡先生,認真地聽一回他的小黃山導覽及了解他的生命有著什麼樣的禮物,接下來請您一起聽聽他的故事!
「哇,原來是喜歡論語的朋友呀。你知道『齊景公問政』嗎?」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Cha̍p Hāng Koán Kiàn》(《十項管見》)是蔡培火在1925年出版,用全白話字寫的社會評論。 有不少人知道《Cha̍p Hāng Koán Kiàn》是去年底投票成為台文館鎮館之寶。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這本書用30個不同的主題,帶讀者一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每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不會有讀歷史讀到愛睏的情況;並且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易懂、同時內容又紮實縝密,即使這些故事並不完全按照時間序排列,讀完後仍然可以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當時社會的生活景象,同時作者也給予讀者理解某些歷史事件不同的角度。
Thumbnail
呂捷: 「一千多年前的事,你如數家珍; 七、八十年前的事,你卻一無所悉; 一千公里外的過去,你如喪考妣; 養育你的土地,你視而不見」。 最近看到108課綱大禹治水一事在網路上討論得火熱,又勾起了我對學生時期中國史地和臺灣史地比重不一的議題。 真的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學那麼多中國史?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鐘金水先生是台中市梧棲區頂寮里里長,長期關注民間史料搜集和典藏。本次古早賣身契特展內容包括:收養、人身買(典)賣、婚約、認祖歸宗、賣子賣女、過繼、離婚、夫死招婿、夫死改嫁、出妻別嫁(賣某做大舅) 一共九十餘件契約書,時間從清代中期至民國、日據、台灣光復,前後長達兩百年之久。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第一次遇到蔡君碩先生是在小黃山寫生的時候,當時只覺得這位先生有點無厘頭但深不可測,第二次請蔡先生協助找到向日葵花海,經蔡先生導覽美麗花海後,才知道他在這片土地投注的心力有著很長遠的生命意義,於是就想到要專訪蔡先生,認真地聽一回他的小黃山導覽及了解他的生命有著什麼樣的禮物,接下來請您一起聽聽他的故事!
「哇,原來是喜歡論語的朋友呀。你知道『齊景公問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