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 如何分辨左派右派

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 如何分辨左派右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般民眾常常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兩個名詞,「左派」與「右派」,比較簡略的說法是「偏左」或是「偏右」,但是讀者真的能懂這些向右向左走的分別嗎?

raw-image

這邊先講古一下,覺得太簡略的可以看一下維基百科。分左派右派的議會傳統,從英國的議會就開始了,不過在法國大革命之前,英國的議會分左右邊站,純粹是因為黨派的問題,不是因為意識形態等大革命後的分類。總之,法國大革命前的議會分成保王跟革命兩派,這兩派人馬當然不會像台灣立法院一樣,大家坐在一起和樂融融,或是電視前打一架,媒體走後就一起到咖啡廳談包工程。直到十九世紀,英國的議會都還會有一言不和就拔劍相向要決鬥的,這種狀況讀者自己想想,如果你是議長或是議事人員,會不會希望立場不同的人坐在一起?

大體上,左派右派的定義一直在變,但不脫幾個分類法。(下面的左邊跟右邊就是一般定義的左派右派)

社會主義 vs 資本主義:這個分類是電視上最常講,但也是最鬼扯的一種。大致上就是說,社會主義主張政府干預,資本主義主張政府少管。這個定義顯然太簡單,不過就以媒體來說,簡單聳動比嚴格定義要好。

反對市場 vs 支持市場:這個定義比較偏向經濟的說法,但大致上可以體現出一般左右派的「基本」觀念,也就是右派比較支持自由競爭,只要維持一個優良的制度就好,左派則是持相反的態度,認為自由競爭會造成不公平。

社會主義 vs 個人主義:這裡的社會主義其實是一種集體的概念,簡單說這兩個選項是集體與個人的觀念,但也很難去做實際的區分,實際上越是極端專制的國家,越會有集體主義而反對個人主義的傾向,這與其說是其意識形態分類錯亂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專制政權最是個人主義,因為統治者的個人自由極大化的結果就是社會每一個人最不自由。

結果公平 vs 程序正義:這種分類法爭議最大,因為無論左右派都會宣稱自己的方法最能夠造成程序與結果的公正性,但實際上去觀察,讀者很容易得到一個概念,支持自由主義或是支持市場的人屬於偏右的人,其思考邏輯是有公正的程序就會產生公平的結果。另外,支持社會主義或是反對市場的,在定義上都比較偏左的人,其思維比較偏向,若結果不是公平的,那這個程序就不會是公正的。

以上的分類很簡單也很狹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找書,例如找一本「保守主義」來看,讀者一定會發現保守主義者再宣稱的事情,都包含到左邊與右邊,要嚴格的說就是經濟上保守主義者偏向小政府與市場運作,但在文化上卻要求保存自己固有的文化。保守主義與其說可以分左右,不如說保守主義本質上就是希望自己的世界與價值觀不受到干擾,所以延伸發展下去,就會出現美國的保守主義者最激烈要求消滅邪惡軸心。

眼光夠犀利的讀者,大概可以看出左右派最根本上的差異,那就是:

左派認為這個世界本來、也應該是公平的,所以要盡力的去消除一切造成不公平的干擾。右派則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也不可能會是公平的,所以要盡力的去維持能讓這個世界更加的公平的制度。

這個世界到底應不應該是完美的?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3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