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走向帝國主義

有一個國家,在鎖國多年後,終於緩緩打開了大門,面對著國家產業落後的事實,痛苦的承受軍備落後的現實,毅然決然的要讓國家現代化,擠身強國之林。不,應該是要重返強國之林,這是全國國民的悲願。
這個國家先在幾個港口與腹地,成立了准許西方各國設立產業的區域,也同意國內的商人可以在政府允許下與外國商人合作。於此同時,國內高喊屈辱之聲,認為堂堂大國怎可接受西方的文化思想,簡直是褻瀆傳統。
但事實擺在眼前,西方優越的產業技術,以及場場船堅炮利的戰爭,都讓人不得不承認,確實國家再不改革,將會淪落西方文化的殖民地。於是在政治最高層的決議下,展開了各種現代化作業。
在產業上,農民第一個被犧牲了,物價飛騰、暴富的商人與政客掠奪鄉村,農民的起義與抗暴,都被軍警無情的鎮壓。政府利用開放後賺得的巨額利潤,強化了軍警實力,在全國各地都駐有軍隊,且對任何破壞治安的行動,嚴厲的彈壓。
在文化上,百家齊放的結果是,傳統的儒學被唾棄,認為是百無一用的落後象徵。知名學者爭先翻譯各國思想書刊,除了思想上,技術與軍事等書籍最受歡迎。社會思想似乎自由開放起來,民主的理想也被帶進國內,要求開放選舉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政府則是不肯對全面開放選舉鬆口,僅容許小規模與受到限制的選舉,雖是如此,在最高議會中仍然可以聽到異議聲,只不過這是由少數人選出的議會,根本上沒有代表全民的能力。多數蟻民在現代化與傳統的夾縫中求生,根本就無心去擔憂國家體制的問題。(註:反正吃得飽最重要,自由民主管他的)
西方強權屏息以待,一方面希望這國家可以和平的崛起,對主要敵人產生牽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期望這國家的龐大市場可以帶來巨大商機。再說,誰不想要賣武器與商品到這新開放的國家呢?
多年過去了,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軍方,終於逐漸取得自己的自主地位,不僅有了現代化的兵工廠,也有了自己的造艦技術。而經濟的繁榮,帶來的人口增長近一步加大了國內生活壓力。於是有人提倡,國家已經強盛了,為什麼還要像龜孫子一樣,何不對外展現國威,就從附近的小國開始下手。
這種言論受到了軍方激進人士的支持,也得到了懷念傳統的舊軍方認同,知識分子則看到了國家實力的上升,民族意識逐漸抬頭。一般老百姓,則怨恨著結合政商關係的政客與富商,他們利用規則製造壟斷,獲得龐大的利益。政府需要,需要給民眾一個發洩的窗口,更需要控制與壓制反對的聲音。
於是,政府為了引導輿論,開始更嚴格的新聞檢查,連一個地方治安首長都有權力要求記者改稿,或是刪除對政府不利的言論。軍隊的武備增強,自製軍武陸續推出,國產自造的聲音震天價響,雖然老將軍很清楚,但中階軍官對自己的實力開始有了不切實際的評估。
新聞自由受到了進一步的壓制,法令對於顛覆國家的罪名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為了釜底抽薪的長遠之計,政府在教育文化上下了極大的工夫,課本內容從檢查制改成許可制,內容則強調了愛國思想,同時醜化弱小的鄰國,並扭曲歷史讓學生有錯誤的認知。
諷刺的是,原本被認為是落後的儒家思想,因其忠君愛國的特質,又再一次被放到神壇上膜拜。於是教育、媒體、政治各界,在這種愛國教育下,全國逐漸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意識,政府的負面批評消失在公眾輿論上,一般僅受過基礎義務教育的老百姓,對於國際與國家的認知仍然是單一且壟斷的。即便知識分子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在被打成國賊的可能性前面,多數是屈服的。
於是,一個自認崛起的強國,自認對周邊國家有歷史責任的大國,自認有帶領東亞各國抵抗西方文化的先進國,就這麼誕生了。
讀者,看到這邊,您認為這個國家是中國嗎?
這個答案是否定的,筆者上面提到的是歷史,大日本帝國崛起的故事,雖然簡化很多,但僅提供重點給讀者去思考。日本之後是怎麼了?
利用教育洗腦國民,將軍國主義散播到基層,軍方激進派人士動輒殺害溫和派政客,並獨斷專行製造國際事端。知識分子高吹日本崛起,貶低清國者不在少數,提倡征韓論,認為有必要保護、教訓這些周邊的小國與落後國家。一般老百姓因為極少數人受高等教育,所以大多在小學校就被灌輸了大量的軍國思想,就算對政府有反對意見,但遇到國家大事等,還是習慣上會以特定方向去思考。
中國呢?他們也不笨,至少黨指揮槍這一原則還是牢不可破,但老毛說過槍桿子出政權,當國家內的維穩與軍費越來越高,這難道是要用來證明國內安詳和平嗎?
其實別說中國與日本,舉凡帝國主義的興起,幾乎都有類似的特質。集體主義、狂妄的民族意識、對自身實力過度膨大的評價。
對此帝國主義崛起的心情呢?周邊國家的老百姓大多數憂心忡忡,除了少數利益相關者例外。那麼,台灣呢?看到有幾百萬人,見到鄰國的帝國主義興起,不僅不憂慮還喜不自勝,然後放大絕招說「米國才是帝國主義」就閃了,根本就搞不清楚狀況。
會這麼High的人,就是認同了這個國家的帝國崛起,既然認同了,那何必多說什麼,老實承認自己親中或是支持統一有那麼困難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