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和圖書館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書店和圖書館。年輕時曾夢想擁有一家書店,還兼賣功夫茶和咖啡,有音樂家獻唱,有作家談書,有寫作課等。後來也曾夢想成為一位坐擁書城、知識豐富、又可助人的圖書館員。
年末,去了舊金山南灣幾家很難得還倖存的書店,分別是史丹佛大學書店、Barnes and Noble(巴諾書店)、Books Inc.、Kepler Bookstore(創於1955年)和East and West Bookstore(專賣心理學和靈修書)。回想起自己這二十幾年來,在灣區拜訪過不少很有特色的書店,後來都紛紛消失,很後悔沒有拍下一些照片為歷史作見證。
說是看書和買書的人口減少了,但是書店還是很多人喜歡去的地方,有時是去獲得一些驚喜,去與好書不期而遇、去看人潮、去與朋友碰面、去欣賞書店的設計、去喝咖啡、去買禮物等。或是像我讀大學的女兒一樣,去書店旁的咖啡館上網作功課,她說越吵的環境,她越能專注。
像我這樣的愛書人很難了解為何有人能夠不讀書,古人也說過,三日不讀書就覺得面目可憎,我與老公每天睡前一定看書,兩個禮拜會上一次圖書館。我住的聖荷西的圖書總館和許多分館都設計得很現代化和有舒適的書椅,還有看不完的新書和刊物。我也喜歡借閱電影和有聲書。
因為華人多了,有些圖書館還有中文雜誌像皇冠、讀者文摘、康健和中文報紙,還有開辦了中文讀書會,由名作家帶隊,兩個月聚會一次,共讀由圖書館從台灣空運來的繁體中文新書。
我通常是在圖書館網路上預定書,接到通知就去拿書,借了書就回家了,但圖書館的功能其實很多,有一些免費的英語課、歸化公民課、讀書會、手工藝、甚至有吉他課等課程。現在還有可以下載電子書和串流影片,可以在直接在手機上閱讀。
書太多的民眾可以把用不上的舊書、音樂CD和DVD捐給圖書館,圖書館就定期做舊書大拍賣,可以獲得一些額外收入,愛書人也可用很低的價錢買到好東西。
我過去很愛買書,但去圖書館借閱的好處是家中不會堆積太多書,到了這個年紀,我深知「斷捨離」的原則,想讀的書籍太多了,「生也有涯,知也無涯」,要重讀已有的書籍很不容易。有時,以為不錯的書,等到買回家讀後,卻發現一 點也不喜歡,所以如果能在圖書館先借來看過,決定值得收藏再買,也是很明智的做法。
每年回台灣拜訪時,我也會去幾家大小型書店逛逛。因為我是位譯者,我特別留意書店陳列的英譯中暢銷書,可以了解社會的脈動,也可擴大自己的書單,等回來美國後,再去圖書館借英文書看。有時我也會買翻譯書回來讀,因為可以向優秀的譯者學習。
雖然我的書店夢已經不太可能實現了,但書店對我還是重要的,我不相信也不希望有一天書店會在地球上消失。為了支持書店,我還是會常光臨,並偶而買幾本想深入閱讀的書。
    This is a book about Jane Austen and her books, her characters, quotes, and the book club discussion question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英到中翻譯書 翻譯是我的最愛之一,我在美國有空就是翻書自娛。我也是專業翻譯和口譯員。這本身心靈的書很難譯,我花了許多個月才譯完。希望你會喜歡。 1. Put God first.   神放在第一位  2. Each day at dawn and at dusk your divine Belove
    英到中翻譯書 翻譯是我的最愛之一,我在美國有空就是翻書自娛。我也是專業翻譯和口譯員。這本身心靈的書很難譯,我花了許多個月才譯完。希望你會喜歡。 1. Put God first.   神放在第一位  2. Each day at dawn and at dusk your divine Belove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回台灣這十天,我跑了 8 趟書店——從屏東、高雄到台北,每一趟都讓我滿載而歸。 我喜歡書店的原因很簡單:我期待與不同的書邂逅,讓書改變我的想法。 ▋1. 不看書,你只會一直活在「舒服的自己」 • 不讀書,就容易陷入自己熟悉的思考模式,做事永遠是「那一套」,可能有效,但終究停滯不前。
    Thumbnail
    2010到2017年,我的生活中心還在台北,那段時間,書店是我最常造訪的地方。台北當時有許多充滿魅力的書店,像是政大書城、山外出版社、若水堂和淳久堂,每一間書店都帶給我不同的文化滋養和知識探索的機會。 ▋政大書城:學無止境的增廣見聞 政大書城是我學習的寶庫,儘管我沒有任何考試壓力,但
    Thumbnail
    「妳竟然又帶書出門,真的太誇張了吧!」 無論只是去離家不到幾分鐘的地方,抑或是明知道不可能有時間閱讀的場合,我還是至少會從書架上挑選一本至兩本書出門,以緩解想閱讀卻沒有文字可讀的焦慮,也因此每每被女兒發現又攜帶書本出門時,忍不住帶著笑意叨念我一番。 當多數人踏進百貨公司享受眼花撩亂的
    Thumbnail
    現在我坐在小書房的椅子上休息,等下就要離開小書房。 小書房在秀泰二館的二樓,以前來逛過。 小書房,其實是金石堂書店,面積大,書也多,椅子也多,整體環境也很好。 在台中的書店中,小書房很有特色,算是間很值得逛的書店。 今天黃昏,我帶女兒來逛小書房。
    Thumbnail
    大二下應同學邀約一起擔任圖書館志工,不得不說,也算是一種圓夢了。圖書館志工的好壞參半,讓人對書本種類有了一定了解。書店成了我的近期休閒去處。將書籍捐出或變賣,曾考慮購買電子版書籍。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那段時間,我經常光顧幾家書店,這些書店成為我探索知識的寶庫和心靈的避風港。 ▋政大書城 政大書城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雖然我並沒有任何考試的壓力,但我經常在這裡購買各種考試用書,純粹是為了學習,增廣見聞。這些書籍幫助我拓展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讓我在學習
    Thumbnail
    《偵探書屋》是一間結合偵探推理小說和咖啡的書店,在2018年底關閉實體書店後改為全網路經營。店內擁有各國偵探推理小說及相關擺飾,也提供特色命名的咖啡和餐點。雖然實體店已結束營業,仍希望網路模式能持續推廣這種獨特風格的書店。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今時今日要獲得資訊,未必一定需要到圖書館,甚麼人還會繼續去圖書館呢?我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就見到使用者包括各年齡層,還發現一個有趣的使用圖書方法。也介紹我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最喜歡的位置,是一個令人感到舒泰的讀書環境。
    回台灣這十天,我跑了 8 趟書店——從屏東、高雄到台北,每一趟都讓我滿載而歸。 我喜歡書店的原因很簡單:我期待與不同的書邂逅,讓書改變我的想法。 ▋1. 不看書,你只會一直活在「舒服的自己」 • 不讀書,就容易陷入自己熟悉的思考模式,做事永遠是「那一套」,可能有效,但終究停滯不前。
    Thumbnail
    2010到2017年,我的生活中心還在台北,那段時間,書店是我最常造訪的地方。台北當時有許多充滿魅力的書店,像是政大書城、山外出版社、若水堂和淳久堂,每一間書店都帶給我不同的文化滋養和知識探索的機會。 ▋政大書城:學無止境的增廣見聞 政大書城是我學習的寶庫,儘管我沒有任何考試壓力,但
    Thumbnail
    「妳竟然又帶書出門,真的太誇張了吧!」 無論只是去離家不到幾分鐘的地方,抑或是明知道不可能有時間閱讀的場合,我還是至少會從書架上挑選一本至兩本書出門,以緩解想閱讀卻沒有文字可讀的焦慮,也因此每每被女兒發現又攜帶書本出門時,忍不住帶著笑意叨念我一番。 當多數人踏進百貨公司享受眼花撩亂的
    Thumbnail
    現在我坐在小書房的椅子上休息,等下就要離開小書房。 小書房在秀泰二館的二樓,以前來逛過。 小書房,其實是金石堂書店,面積大,書也多,椅子也多,整體環境也很好。 在台中的書店中,小書房很有特色,算是間很值得逛的書店。 今天黃昏,我帶女兒來逛小書房。
    Thumbnail
    大二下應同學邀約一起擔任圖書館志工,不得不說,也算是一種圓夢了。圖書館志工的好壞參半,讓人對書本種類有了一定了解。書店成了我的近期休閒去處。將書籍捐出或變賣,曾考慮購買電子版書籍。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那段時間,我經常光顧幾家書店,這些書店成為我探索知識的寶庫和心靈的避風港。 ▋政大書城 政大書城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雖然我並沒有任何考試的壓力,但我經常在這裡購買各種考試用書,純粹是為了學習,增廣見聞。這些書籍幫助我拓展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讓我在學習
    Thumbnail
    《偵探書屋》是一間結合偵探推理小說和咖啡的書店,在2018年底關閉實體書店後改為全網路經營。店內擁有各國偵探推理小說及相關擺飾,也提供特色命名的咖啡和餐點。雖然實體店已結束營業,仍希望網路模式能持續推廣這種獨特風格的書店。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今時今日要獲得資訊,未必一定需要到圖書館,甚麼人還會繼續去圖書館呢?我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就見到使用者包括各年齡層,還發現一個有趣的使用圖書方法。也介紹我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最喜歡的位置,是一個令人感到舒泰的讀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