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漫畫與代表臺灣的漫畫(2):產地與作者的軸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漫畫《火鳳燎原》封面
諸如「英國文學」、「美國文學」、「中國文學」等分類概念中,還包括了以地域為區隔的邏輯。也正因為如此,一如「Made in Japan」、「Made in China」、「Made in U.S.A」等歸納方式,對於商品特性鮮明的漫畫而言,著眼於產地、試圖以「Made in Taiwan」定義「臺灣漫畫」的觀點,自然也成其脈絡。
細分來看,以漫畫為討論對象時,「Made in Taiwan」其實包括了兩種不同的概念。由於產生漫畫作品必須經過創作、出版兩種進程,因此「作品在臺灣形成」的概念,又可以再分成「原創的發生」及「出版業務的完成」。換言之,儘管「Made in ○○」的梳理方式並不少見,但對創作型商品而言,卻依然顯得模糊。
如果不涉及原創內涵,那麼「Made in Taiwan」意指「在臺灣製成書籍」,也就是「由臺灣出版事業出版」。然而,由於代理版權早已成為出版經營的版塊之一,所謂「由臺灣出版事業出版」的書籍,其實仍有可能來自世界各地。也就是說,如果以邏輯而論,由臺灣出版事業翻譯、編輯、增訂、改版、印刷的《哈利波特》並不成立「MadeinTaiwan」的理據,那麼「臺灣漫畫」與「臺灣出產」之間的關係,便應該與出版業務無關,而必須回歸內容及創作的原點──作者。如果「臺灣出產」的漫畫是指由臺灣創作者完成的漫畫作品,那麼下一個等待釐清的問題,便是所謂「臺灣漫畫創作者」究竟是「身為臺灣人的漫畫創作者」,還是「在臺灣的漫畫創作者」。其中固然存在重疊而模糊的灰色地帶,但同樣無法迴避的問題,卻更是兩者之間的本質差異,以及可能衍生的認知謬誤。一般情況下,「身為臺灣人的漫畫創作者」指的是具臺灣公民資格,並且進行漫畫創作、發表作品的人;而「在臺灣的漫畫創作者」,則是進行漫畫創作、發表作品的人,只是身在臺灣或在臺灣發表作品,不見得具有公民資格。無庸置疑,前者的作品幾乎沒有不能被認知為「臺灣漫畫」的理由,但對後者的認定問題則相對複雜,甚至可能莫衷一是。
《火鳳燎原》是一部以三國歷史為背景,由東立出版社旗下漫畫家陳某創作的長篇連環漫畫。自2001年起,分別連載於香港東立分公司的《新少年》週刊,以及臺灣東立出版社發行的《新少年快報》漫畫雜誌。理論上,由香港漫畫家創作的《火鳳燎原》,似乎不該被歸類為「臺灣漫畫」,但就事實而言,身為香港人的陳某,卻是因為先以三國題材的《不是人》參加了1996年的「第六屆東立漫畫新人獎」,才隨著奪冠、發跡,先後知名於香港、新加坡等地,成為「具有漫畫家身分的香港人」,更在2000年以《不是人》獲得臺灣行政院新聞局「金鼎圖書出版獎」漫畫獎。就制度而言,陳某之所以能被頒發臺灣官方獎項,原因在於作品經臺灣的出版社發行後並不涉及國籍問題。但觀乎臺灣讀者對於《火鳳燎原》的接受程度,以及陳某之於臺灣市場、臺漫體系的淵源和代表性,其間微妙交錯的邏輯,卻也使得畫出「臺灣漫畫」的創作者,似乎不一定得是土生土長的臺灣公民。例如聯合報系的《好讀週報》便曾以《火鳳燎原》為東立出版社旗下的「本土作品」,彷彿「臺灣漫畫」無論定義或呈現給讀者大眾的認知,已然與「華文漫畫」、「華人漫畫」的概念有所重疊:
國內的漫畫市場,幾乎清一色是日系漫畫的天下。以三國時代歷史題材為背景的《火鳳燎原》,連載超過10年,總銷售量超過100萬本,是東立出版社唯一列入「特A級」(單行本一集銷售超過10萬本)的本土作品。
事實上,以「大中華」概念處理「臺灣漫畫」的定義並不恰當。此間無關政治紛擾,而是因為「臺灣漫畫」的概念之所以需要被建立,目的在於透過名詞與觀念的梳理,令漫畫文學在特定地域的創作成果能夠獲得凸顯。也唯有如此,才可能透過作品、發展脈絡的勾連,進一步叩問箇中歷史、文化的內外底蘊。相較於此,所謂「大中華」與「華文漫畫」、「華語漫畫」的概念,則無非只是一種擴散式的包納,既有散焦之虞,更無法確保定義處理的初衷。
本文摘自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讀圖漫記:漫畫文學的工具與臺灣軌跡》/作者:周文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NYCU PRESS說書中】! ✍身為出版社編輯,愛書、惜書之餘,更希望能把出版社工作實務、與作者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最最最重要的推薦每本書的可讀之處帶給大家! 希望你/妳能在此抽出15分鐘,細細品味這形色匆匆年代下,閱讀與知識的珍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如「臺灣不是美國」、「臺灣不是日本」等國家認知,一般情況下,語系及文字的識別,常是定義區別的最直接指標。不過,由於政治的因素及抗力,令臺灣民眾一直對海峽彼端有著離合難定的複雜情緒,在這樣的基礎上,前述觀念對於臺灣社會與「臺灣文學」來說,其實不完全適用。
一如「臺灣不是美國」、「臺灣不是日本」等國家認知,一般情況下,語系及文字的識別,常是定義區別的最直接指標。不過,由於政治的因素及抗力,令臺灣民眾一直對海峽彼端有著離合難定的複雜情緒,在這樣的基礎上,前述觀念對於臺灣社會與「臺灣文學」來說,其實不完全適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文化部曾提出編列2500萬預算來支持台漫在2027年能夠改善國漫、超越日韓,ㄜ.....老實說,我一直覺得讓一堆根本不看漫畫、不看動畫的中老年人去掌管所謂的台灣漫畫賽事或國漫館基本上就像是不會用電腦的老輝阿上台演講說數位化多重要一樣。 台灣的漫畫在這三十年間變得相當沒落也是不爭的事實,背後因素
「台灣漫畫2027超越日韓」 這句話聽起來就是一個笑話,但其實曾經的台灣漫畫也有過大放異彩的時代。       70年代中後時期台灣因為影印機價格壓低而普及,也因為當時對於版權的觀念的低落,印刷廠與出版社得以低成本直接印刷日本漫畫並進行翻譯,因而讓多家出版盜版日本漫畫的出版社蓬勃發展,相信有經
Thumbnail
引路人是一部以台灣民俗中的神、鬼、妖的故事去創作的漫畫。來看看黑白無常如何在編劇桑原和漫畫家羅寶的世界觀中教育新人吧。
Thumbnail
  2023年時就在說「今年強的很多喔」,期待名單裡出現一片美麗的廝殺,不過感覺今年的金漫獎與其說關注在漫畫本身,不如說關注漫畫的價值性,讓人有種「總體該從何評選比較」的艱困選擇障礙。   金漫獎的精神是什麼呢──或許已經是時候近一步去問了:如果我們撕下臺灣產製的標籤,對臺灣來說,漫畫是什麼呢?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一部台漫,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在臺灣的故事,霉女因為人物的互動關係進而被吸引進這部漫畫世界。在漫畫中,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些臺北植物園的角落。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臺北植物園實地遊玩,感受時代的風貌與漫畫的場景。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文化部曾提出編列2500萬預算來支持台漫在2027年能夠改善國漫、超越日韓,ㄜ.....老實說,我一直覺得讓一堆根本不看漫畫、不看動畫的中老年人去掌管所謂的台灣漫畫賽事或國漫館基本上就像是不會用電腦的老輝阿上台演講說數位化多重要一樣。 台灣的漫畫在這三十年間變得相當沒落也是不爭的事實,背後因素
「台灣漫畫2027超越日韓」 這句話聽起來就是一個笑話,但其實曾經的台灣漫畫也有過大放異彩的時代。       70年代中後時期台灣因為影印機價格壓低而普及,也因為當時對於版權的觀念的低落,印刷廠與出版社得以低成本直接印刷日本漫畫並進行翻譯,因而讓多家出版盜版日本漫畫的出版社蓬勃發展,相信有經
Thumbnail
引路人是一部以台灣民俗中的神、鬼、妖的故事去創作的漫畫。來看看黑白無常如何在編劇桑原和漫畫家羅寶的世界觀中教育新人吧。
Thumbnail
  2023年時就在說「今年強的很多喔」,期待名單裡出現一片美麗的廝殺,不過感覺今年的金漫獎與其說關注在漫畫本身,不如說關注漫畫的價值性,讓人有種「總體該從何評選比較」的艱困選擇障礙。   金漫獎的精神是什麼呢──或許已經是時候近一步去問了:如果我們撕下臺灣產製的標籤,對臺灣來說,漫畫是什麼呢?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一部台漫,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在臺灣的故事,霉女因為人物的互動關係進而被吸引進這部漫畫世界。在漫畫中,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些臺北植物園的角落。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臺北植物園實地遊玩,感受時代的風貌與漫畫的場景。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