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MIT 農業科技再進化,牡蠣殼的產銷雙贏新契機

風起,臺灣西海岸的潮起又潮落。然而在這樣瑰麗的濱海地區,歷史悠久的傳統養蚵業雖然在過去成功促進地方經濟,卻也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牡蠣殼,且年產量高達17萬噸,不僅造成環境惡臭,也容易滋生蚊蟲。因此關於如何處理回收牡蠣殼,一直是地方政府與養蚵業的一大挑戰;但隨著農業科技的新興,加諸產官學合作,不僅讓這些廢棄牡蠣殼可以重新進入產業鍊、不再無處可去、對環境造成負擔,也創造了高價值的產銷商機。
筆者猶記首次了解到牡蠣殼的利用,是源於去年十月的「亞太循環經濟論壇」中,聽及台糖公司的張建成組長的介紹。台糖公司作為國營企業,以落實循環經濟為目標,看見了大量棄置牡蠣殼的環境隱憂,便導入技術將廢棄牡蠣殼可以透過回收加工後,製成碳酸鈣生質材料,應用於建材與醫藥,如:醫藥級賦形劑、食品添加物、飼料等。此舉不但解決了廢牡蠣的廢棄問題和天然資源的短缺,也替在地蚵農增加收益、創造產業跨領域合作。
2019/10攝於亞太循環經濟論壇場外展覽,台糖公司與工研院的廢牡蠣合作計畫。
2019/10攝於亞太循環經濟論壇場外展覽,台糖公司與工研院的廢牡蠣合作計畫。
此外,在中興大學與義守大學的攜手合作下,他們也發現了牡蠣殼的全新妙用!這些廢牡蠣殼在經過物理破碎、高溫鍛燒、微奈米化過後,即可從中萃取出足以抑制菌類的鈣質和幾丁聚醣,並且經過實驗發現,無論是大腸桿菌、黃鈣葡萄球菌,還是肺炎鏈球桿菌等這些指標性菌類,在這個廢牡蠣殼變身成的抗菌資材當前,都將無所遁形、抗菌程度高達99.99%。
而目前這項振奮人心的技術,已經達成技術轉移予廠商、進入測量量產階段,未來將應用於抗菌砧板的原料,因為相較於一般利用奈米銀作為材料的砧板,廢牡蠣殼不僅可以讓製作成本下降,抗菌力更是高出十倍之多。而它除了預期可以為臺灣省下每年25億元的處理成本以外,銷售商機更是上看每年40億元,將為廢牡蠣殼的利用打開國際新市場。
根據資料指出,每年在農漁業廢棄物的處理成本,全球平均每公噸需要70至150美元,而臺灣則是落在大約每公噸70美元。透過這些廢棄牡蠣殼的高值化利用、將農漁業廢材化為經濟動能的好表現,不僅可以讓世界看見臺灣科技的實力,也加強了產業、政府、研究界等多方合作,更是循環經濟的典範;根本解決了長期棄置的牡蠣殼,轉變成在地優勢與天然資源,與環境友善共好的同時,也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和用途,增進了更多機會與希望。
新竹海山漁港被丟棄的蚵殼
責任編輯:李易庭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們是一群對循環經濟抱有熱情的高中生,主要是透過社群媒體推廣循環經濟給學生族群,希望藉由文字的力量傳遞我們的理想,並希望台灣能在循環經濟這個未來趨勢中不落於人後! 每週一晚上19:30準時更新!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