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7/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們一家「不是人」:使用擬物法進行人物摹寫

  • 授課重點:帶學生運用「擬物法」摹寫家人。動筆前,透過團體遊戲及表格繪製,加強喻體與喻依之間的連結性,並且為文章布局。
  • 適合對象:中年級、高年級
  • 付費訂閱可看:「人、物連連看」表格、學生範文

「什麼?!這一家不是人?那是鬼嗎?」
看到〈我們一家「不是人」〉這個標題,你有沒有「嚇到吃手手」呢?
應該不會有人真的嚇到吃自己的手啦,因為「嚇到吃手手」這句網路用語,是出自日本某電信公司的吉祥物「ポインコ兄弟」--一對黃色鸚鵡兄弟玩偶--在廣告中的逗趣動作,後來被截圖瘋傳,並且用來比擬人們受到驚嚇的情形。
圖片來源:https://is.gd/ZIpvZr
圖片來源:https://is.gd/ZIpvZr
雖然在肺炎疫情日益嚴峻的今天,不太適合提倡「吃手手」的行為,不過,每當有人用這句話形容人的情緒時,腦海中還是會立刻出現這一隻鸚鵡玩偶在吃手的鮮活畫面;這個修辭技巧,就是現在要談的--擬物。
這堂課,我帶學生運用擬物的技巧來摹寫自己的家人。以下是引導步驟,提供給各位參考:

一、搞清楚「擬人」與「擬物」的區別

中年級以上的孩子,應該都知道「擬人法」,但「擬物法」對他們來說就比較陌生一點。老師在講解完「擬物」的定義、用法與功能之後,可以把這兩個修辭法的例句混在一起,讓學生分辨。例:
  • 你上課再這樣「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小心我打電話跟你媽說。(擬物)
  • 叔叔沒有遵守自主隔離的規定,還跑到夜市閒逛。當他看到警察臨檢,嚇得拔腿就跑,最後跑到死巷裡,這下就算「長出翅膀」也逃不掉了。(擬物)
  • 五十元硬幣掉在地上,它「無情地」滾呀滾,竟然滾進水溝裡,離我而去。(擬人)
  • 姊姊上完游泳課回來,一見到桌上的炸雞,就「狼吞虎咽」了起來。(擬物)
  • 自從肺炎疫情爆發後,口罩的身價飆升,他的好兄弟眼罩見到他都「自慚形穢」了起來。(擬人)
  • 一打開數學課本,它就開始「唱搖籃曲」,我不知不覺便睡著了。(擬人)
  • 桌上的玻璃杯掉了下來,爸爸一個「箭步」衝上去接住,才沒有砸到妹妹的頭。(擬物)
  • 訓導主任正要處罰小帥,小帥急中生智,故意朝主任發出劇烈咳嗽聲,主任嚇得「一溜煙」就跑了。(擬物)
  • 一根狗毛飄進我的鼻孔裡,拼命在裡面「搔癢」,害我一直打噴嚏。(擬人)
  • 雖然爸爸一再交待小武,不可以告訴別人他們一家才剛從義大利旅遊回來,但小武還是「露出馬腳」,跟同學分享義大利帶回來的巧克力,害爸爸被疾管署重罰。(擬物)
讀過這些範例後,學生不但會清楚分辨擬人與擬物的差別,也能夠理解擬物法的使用時機以及作用。

二、擬物之前,先「選物」

在這一篇描寫家人的文章中,假如把每一位家人都比擬成不同類型的事物(例:爸爸是獅子、媽媽是立可白、妹妹是垃圾車、我是番茄),便缺乏整體性;比擬成相同類型的事物,則主題明確,會讓讀者留下清晰印象(例:爸爸是坦克車、媽媽是警車、妹妹是垃圾車、我是碰碰車)。
因此,在下筆前,我引導他們從熟悉的事物當中,選擇一個類型來作為要比擬的對象,即「喻依」。
為了刺激他們的聯想,我們玩了一個團體競賽遊戲--物物相連到天邊。遊戲方式很簡單,由老師出一個事物類型的題目,請學生依次說出其中的種類,輪到誰說不出來或說到前面參賽者說過的種類則淘汰,直到最後剩下的同學獲勝。例如,題目是「文具」,學生便要說出各種文具的類型,像是鉛筆、橡皮擦、立可白、剪刀……。
這個遊戲,既可以炒熱課堂氣氛,增加參與感,也會刺激學生的聯想力,發掘出各式各樣的喻依。

三、人、物連連看

接下來,該是把人物(喻體)及事物(喻依)連結起來的時候了。
如果讓小朋友隨便聯想,喻體及喻依的連結性可能就沒有那麼強烈,缺乏說服力;而且他們一定會邊寫邊忘,剛剛冒出來的點子沒記下來,一下子就消失了--才寫完妹妹是垃圾車,下一段就忘了爸爸是什麼車?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我設計了一個「人、物連連看」的表格。學生在填表過程中,會仔細思索人物的特色(外表、個性),並連接到相對應的事物;如此一來,喻體與喻依才能夠準確而緊密地整合起來,主題會更加明晰,下筆時也不會忘東忘西了。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