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Talk書秀心得|從《親密恐懼》讀書會反思與孩子的關係培養。

2024/02/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真實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們家老大。他有時候有在睡夢中醒來,沒看到我在旁邊,會哭得非常的淒慘,會一直在那邊喊著「我想爸爸」、「爸爸你在哪裡」。

這個問題我後來反思過,因為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我曾經使用「你再不聽我的話、再不怎麼樣…我就離開」,造成他因為還想繼續玩玩具,轉頭發現我離開,我不在他旁邊的時候,心裡的一種恐懼感。

甚至到了後來,他就在我面前只是因為跌倒,就突然跑過來跟我說:「爸爸我想你」哭得唏哩嘩啦的。

關係是人生一道不簡單的課題

這場讀書會在講關係,可以是親子、夫妻、情侶、朋友的關係,各方各面感觸還不少。但這次讀書會,我更反思在跟孩子建立關係時,是否會讓他們恐懼這一個問題。

我們很想跟自己的孩子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我們也希望能夠跟自己的孩子是無話不談的朋友,但卻會因為一些情緒上的問題,或者是處理關係時的一些態度,反而在內心的深處造成一些恐懼,都不知道這個心裡的陰影面積有多大了。

以下就三個我比較深刻有感觸的重點來做反思以及分享。

難以接受感受,難以表達感受

raw-image

說實話我們平常工作壓力大,也知道不應該把外面的情緒帶回到家裡面,然而實際上是蠻難做到的一件事情。

尤其當自己的小孩未滿3歲,聽不懂人話、前額葉尚未發展好的一個階段,面對這樣子的哭鬧常常會理智線崩斷。

我們也知道「他只是個孩子」,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在他的心裡面可能是跟天塌下來一樣嚴重。我們已經脫離孩子的狀態太久了,很多事情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忽略了他們心理,我們沒有辦法好好的接到他們天塌下來那樣子的情緒。

再者,我們也沒有辦法好好的跟孩子表達我們的壓力情緒,我們會認為他們還不懂,講很多他們也不懂。甚至一個不注意,情緒控制不住的時候,對孩子會有吼叫、大聲的狀態,反而造成他們更多的恐懼。「爸爸為什麼要這樣大聲跟我講話?」「我做錯了什麼?我只是想要爸爸一個安慰、我只是希望爸爸一個抱抱,為什麼要大聲對我?」

還好我已經意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正在努力的跟孩子修復這樣子的一個關係,也跟他約定我會好好的跟他講話,我不會無緣無故的大聲對他。

權威的教養,討好的應付

raw-image

現在的孩子就像沒有喝完孟婆湯就來投胎轉世一樣,各個都非常的機靈很會看大人的臉色。

孩子其實知道大人在生氣的狀態,他們甚至很會應付大人。最常看到的一個狀態就是,當我們大人在跟他大聲喝斥之後,他會出現一直點頭表達他知道錯了的現象。

然而實際上他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他到底錯了什麼,他只知道點頭表示知道錯了,大人就不會再大聲對他。他只要回答大人跟他講「我知道錯了」、「我下次不會再犯了」大人就不會再有生氣的情緒。

這是非常明顯的討好行人格的養成狀態,在我們期望的教養過程中,我們希望的是他真的知道他做錯了什麼,而不是應付我們大人,講出我們大人想聽的答案而已。

也因為有意識到孩子這樣子的反應,除了轉變跟他對話的模式不能充滿吼叫大聲權威的方式,也開啟聆聽的模式,讓他先表達為什麼他會想要做出不符合大人期望的事情,我們才會知道原來小孩跟大人想的真的不一樣。只有在聽完小孩子的表達之後,我們才能用他的觀點,去表達為什麼這件事情在大人的世界裡面是不好的事情。

孩子要的只是希望你看他而已

raw-image

跟小孩子同一個時空環境裡,我現在很難做自己的事情然後把孩子放在一邊自己玩耍,因為現在這個階段的老大跟老二,三不五時就會跑過來跟我炫耀:「爸爸你看我做了什麼」、「爸爸你看我做的東西好漂亮」。

如果我正在抽空想看個影片,他甚至會出現「爸爸你看我」、「爸爸你不要滑手機」,這樣子的話語。在他們世界裡爸爸媽媽就是他們的天,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爸爸媽媽的注意力都在他們身上,才是他們內心最需要的關懷。

回想自己小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總是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夠被父母關注到,希望得到父母的稱讚,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心情。

所以我現在會盡可能的陪著小孩去做磁力積木的組合,給他們唸故事書或是繪本。也盡可能在不是與大人交談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回覆他們的需要。

小孩要的真的很簡單,只是大人對他們的關注,以及在他們向大人分享的時候,能夠得到第一時間的回應而已。





54會員
176內容數
歡迎來到「肥龍的生活沙龍」,這裡主要分享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文化生活」,偶爾分享「閱讀心得」以及「字言字語」等雜談想法。若是剛好我的文字讓你有所共鳴,很歡迎你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