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密码,历史的脚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产生近代美国的基督教社会,实际上始终处在与各种怪力乱神争夺群众的状态。「虔诚的中世纪」或「黑暗的中世纪」,其实只是主流叙事体系给读者造成的错觉。文艺复兴以后的人文主义,部分地恢复了巫术时代「以人为本」和「人定胜天」的精神。启蒙运动以后的历史进程,逐次将人文主义知识分子从教会、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解放出来,或者不如说使他们的阶级地位不断降低,一步一步从土豪转化为游士。
avatar-img
14會員
12內容數
仲夏夷学妖姬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之後,歐洲人開始思考宗教對社會的影響,源自接連不斷的瘟疫和戰爭,歐洲人對信仰充滿了懷疑,最終對宗教專制的社會發起抗爭,開啟了一個質疑宗教至上權威的時代。
Thumbnail
信仰年代,中世紀早期的歐洲醫學 在西元年正式的到來後,歐洲世界承襲著上古時代的醫學知識與信仰文化繼續向前邁進,在與諸多不同文明與信仰長年的征戰、以及因征戰促成的文化交流之下,開啟了一段以宗教為名,彼此征伐、由戰爭強迫文化移轉的「信仰年代」。
Thumbnail
14世紀以降,歐洲文藝復興展開,古希羅的知識、文化重新豐富了世俗社會,重視世俗生活以及與「人」的角色。神學方面經院哲學、基督教人文主義的發展,醞釀了日後宗教改革的出現,是歐洲自中古時期轉向近現代社會的關鍵時期。
  如今,沒有什麼比我們親眼見到的現象更真實,沒有什麼比跨國企業、比網際網路、比賣座電影更加真實。那些明明已經凝鍊卻無比巨大的現代性,成為了人類意識與價值的最主要來源,這些「人造物」不再為人所效勞,而是賦予人類勞動價值,好讓自己得以更廣泛地自我複製與傳播的新的神祇。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Thumbnail
讓我們拐個彎提一下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因為涉及的層面很大,當然也包含對教會的影響,這裡面牽涉的東西很複雜,影響有好有壞,我也只能稍微提一下。 首先教會錢變多以後 ,有錢贊助藝術文化活動,修道院也是,修道院收納一堆有錢人家子弟之後,開始規劃更好的空間,首先就是藝術。 簡單說,文化水平的提升非常重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之後,歐洲人開始思考宗教對社會的影響,源自接連不斷的瘟疫和戰爭,歐洲人對信仰充滿了懷疑,最終對宗教專制的社會發起抗爭,開啟了一個質疑宗教至上權威的時代。
Thumbnail
信仰年代,中世紀早期的歐洲醫學 在西元年正式的到來後,歐洲世界承襲著上古時代的醫學知識與信仰文化繼續向前邁進,在與諸多不同文明與信仰長年的征戰、以及因征戰促成的文化交流之下,開啟了一段以宗教為名,彼此征伐、由戰爭強迫文化移轉的「信仰年代」。
Thumbnail
14世紀以降,歐洲文藝復興展開,古希羅的知識、文化重新豐富了世俗社會,重視世俗生活以及與「人」的角色。神學方面經院哲學、基督教人文主義的發展,醞釀了日後宗教改革的出現,是歐洲自中古時期轉向近現代社會的關鍵時期。
  如今,沒有什麼比我們親眼見到的現象更真實,沒有什麼比跨國企業、比網際網路、比賣座電影更加真實。那些明明已經凝鍊卻無比巨大的現代性,成為了人類意識與價值的最主要來源,這些「人造物」不再為人所效勞,而是賦予人類勞動價值,好讓自己得以更廣泛地自我複製與傳播的新的神祇。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Thumbnail
讓我們拐個彎提一下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因為涉及的層面很大,當然也包含對教會的影響,這裡面牽涉的東西很複雜,影響有好有壞,我也只能稍微提一下。 首先教會錢變多以後 ,有錢贊助藝術文化活動,修道院也是,修道院收納一堆有錢人家子弟之後,開始規劃更好的空間,首先就是藝術。 簡單說,文化水平的提升非常重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