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理性的勝利:自由、科學、資本主義,以及進步的理性神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讀這本書是個有趣的經驗,因為通常我們讀書可能是為了看看某些新觀點,或者學習自己還不懂的東西,但這本書我看的時候,是在印證我自己想的東西,同時補充更多學術資料。

簡單說,作者所說的東西,其實我已經歸納出同樣結果了,只是我沒有做這種學術性研究,而是在大量閱讀與思考中,自己得出同樣結論。

當然,自己猜想就只是一種假設,有這種學術論證,多少讓我對自己的判斷有更大自信,畢竟原來我的推論是有學者同意的。

感謝上帝。

好啦,回到這本書,簡單說,這是本挑戰幾百年來流行學說的翻案作品,他挑戰的著眼點在於:

  1. 中世紀真的是黑暗時代嗎?
  2. 被視為黑暗時代,是因為教會權力很大造成的嗎?
  3. 現代西方社會價值觀的勝利是必然還是偶然?原因在哪裡?

過去上面三個的題目,第一個答案:是,第二個答案:是,第三個答案:偶然,原因是文藝復興帶來的人文思想,文人思想師承希臘羅馬哲學,這帶來科學復興與教會勢力衰減,才帶來進步。

而作者告訴各位,這全是錯誤答案,而實際上我也是這樣認為,因為我不管怎麼判斷,答案都正好相反。

沒有基督教,文明根本沒有進步的機會。

原因很簡單,只有基督教的神學概念呈現出「理性主義」,我多次強調,全世界的宗教典籍都認為自己講的是真理,但唯有基督教典籍的真理呈現方式是不斷論證與挑戰前言,簡單說,他自己挑戰自己,傳遞的不是只有內文,而是思想與方法。

所以只有基督教發展出科學觀念(希臘哲學家發展很多科學「技術」,但並沒有變成科學,其實比較類似中國的工具性狀態)、只有基督教促進民主思想(雖然希臘也有民主的表面,但依然是個奴隸社會,只有基督教堅持所有的人都一樣,堅決要求廢除奴隸制度,而這是民主的第一個要件)。

原因在於,基督教講求的是理性主義,而不是神秘主義--雖然神秘主義有時候是階段性的,比方 說很多人知道塔羅牌現代占星學源自與基督教密儀,但這些其實都在很早期的教理辯論中被排除調,成為異端學說了。

簡單說,只有基督教的神學是不斷翻新,從不認為古代才是對的,正好相反,在其他宗教大多認為古代的美好才是對大憧憬(儒教就是最嚴重的,佛教之類則是「不動論」),基督教訴求的是建造完美的上帝國,為此我們必須探究世界的所有奧秘,因為那正是上帝在人類吃了分別善惡樹之後卻沒把人類銷毀的理由,那已經變成恩典,也是功課。

當然,也因為這種不斷辯證的歷程,基督教非常多元,新舊觀點會同時存在,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些非常保守的教派,有有很先進的教派,因為多元正是基督教的特色(就算是看似「統一」的天主教,其實裡面也是各種神學辯論不斷,而且很多極端統治模式,其實是因為政治干涉宗教--不是宗教干涉政治)。

會許很多人會認為,現代社會不用宗教也能持續進步,其實這同樣是錯誤觀點,因為沒有宗教對來世的思考,人類的思考只會停滯,因為只有超越認知邊界的探求才可能帶來真正變革。

簡單說,如果科學全面獲勝,理論上信徒人數應該會減少,但其實正好相反,全世界基督徒的人數都在大量增加,差別只在於教派消長,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基督教就是會「因應市場」有更多元的選擇,現在一些衰退中的教派,在過去也曾經是吸引人的激進教派,如今如果沒有成功轉型,就會萎縮,但由其他教派取而代之,如此而已。

只不過當教派成長到一個程度,維持現有信徒的需求會自然讓教會轉為保守,這是正常社會演變,一個教會能火熱五十年已經很厲害了,其實當第二代出現而且長大,這個問題就會自動出現。

不過這是題外話(雖然書裡也有提到),總之過去因為左派與無神論氣燄很高(這兩種思想是極權主義與單一觀點的溫床),造成錯誤觀點的傳遞,不過這種錯誤現在逐漸衰退當中,大家開始正視「所謂黑暗時代正好是人權與科學爆發的年代」,之所以看起來退步,是因為集權暴力的羅馬帝國不再集中財富堆疊羅馬城,正如我們現在不會再興建金字塔,那些過去的奇觀其實代價是人民的奴役,所謂黑暗時代的停滯其實反而是人民生活開始好轉的年代,直到科技與文化資本累積(透過教會,因為大學就是教會發明的,早期科學家全出身教會,因為現代科學觀念本來就是源自於基督教神學思想),才讓文藝復興展開。

至於之後歐洲的局勢雖然「亂七八糟」,其實也是「生機蓬勃」,這就請大家參閱本書內容了。

當然我還沒提到資本主義,有趣的是,這玩意也是源自於基督教的價值觀,所以你以為抄襲方法論,卻沒去研究核心價值觀,你的拷貝會成功嗎?

德先生與賽先生已經被證明不夠用了,因為那只是外表,但靈魂在哪裡?很簡單,基督教神學。

理性的勝利:自由、科學、資本主義,以及進步的理性神學
The Victory of Reason: How Christianity Led to Freedom, Capitalism, and Western Success
作者: 羅德尼•斯塔克
原文作者: Rodney Stark
譯者: 蔡至哲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1/07/0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0763034
叢書系列:ALPHA
規格:平裝 / 392頁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omoge (毛毛牙)的沙龍
212會員
1.0K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2025/04/20
不同群體會有自己的文化,這很正常,而自己的文化最終會產生自己的語彙,變成一種只有自己人才聽得懂的溝通方式,這種事情越封閉、越專業的場域就越容易出現,像我以前在醫院上班,很自然會出現一些只有醫療人員才懂的英文縮寫混雜在對話當中,而在阿宅群體裡面,很自然會出現各種意味不明的假名單詞。 在教會當然也是這
Thumbnail
2025/04/20
不同群體會有自己的文化,這很正常,而自己的文化最終會產生自己的語彙,變成一種只有自己人才聽得懂的溝通方式,這種事情越封閉、越專業的場域就越容易出現,像我以前在醫院上班,很自然會出現一些只有醫療人員才懂的英文縮寫混雜在對話當中,而在阿宅群體裡面,很自然會出現各種意味不明的假名單詞。 在教會當然也是這
Thumbnail
2025/04/16
關於聖經裡的政治信息,這邊簡單整理一下: 創世紀: 被擄時期為了凝聚國族意識而正式成卷的書籍,雖然傳說是摩西寫的,但其實至少有四個來源,所以聖經不是大公會議的時候才開始挑書,而是一開始就在挑書,目的就是守護以色列人的國族認同,不被外族文化洗清(正如國民黨在台灣進行的母語滅絕政策,是長老教會帶頭堅
Thumbnail
2025/04/16
關於聖經裡的政治信息,這邊簡單整理一下: 創世紀: 被擄時期為了凝聚國族意識而正式成卷的書籍,雖然傳說是摩西寫的,但其實至少有四個來源,所以聖經不是大公會議的時候才開始挑書,而是一開始就在挑書,目的就是守護以色列人的國族認同,不被外族文化洗清(正如國民黨在台灣進行的母語滅絕政策,是長老教會帶頭堅
Thumbnail
2025/04/15
這本書是參觀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時獲贈的,正好我很愛這種歷史書籍,所以拿到很快就看了,也讓我對於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史有更完整的認識。 長老教會在台宣教160年了,不過這當然不是基督教最早來台的紀錄,荷蘭時期自然也有宣教士來台,而且也有進行宣教活動,所以當年其實也有不少人受洗,尤其是平埔族聚落,後來
Thumbnail
2025/04/15
這本書是參觀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時獲贈的,正好我很愛這種歷史書籍,所以拿到很快就看了,也讓我對於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史有更完整的認識。 長老教會在台宣教160年了,不過這當然不是基督教最早來台的紀錄,荷蘭時期自然也有宣教士來台,而且也有進行宣教活動,所以當年其實也有不少人受洗,尤其是平埔族聚落,後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宗教改革的背其實將「宗教改革」當作歐洲文明再宗教領域的更新,中古時期是1.0版本,宗教改革後則進入到2.0版本。版本差異基本上在於 新教(抗議教派)出現。一本《聖經》可各自解讀,以至於新教派別林立。 三十年宗教戰爭後,政教分離、宗教寬容,歐洲更加世俗化,國家、個人腳色更加鮮明位居歷史主導位置。
Thumbnail
宗教改革的背其實將「宗教改革」當作歐洲文明再宗教領域的更新,中古時期是1.0版本,宗教改革後則進入到2.0版本。版本差異基本上在於 新教(抗議教派)出現。一本《聖經》可各自解讀,以至於新教派別林立。 三十年宗教戰爭後,政教分離、宗教寬容,歐洲更加世俗化,國家、個人腳色更加鮮明位居歷史主導位置。
Thumbnail
文藝復興是一個轉向的開始。讓世間從神學世界逐漸轉向到理性的、物質性的世界,以神之名的一切終將揭去面紗。
Thumbnail
文藝復興是一個轉向的開始。讓世間從神學世界逐漸轉向到理性的、物質性的世界,以神之名的一切終將揭去面紗。
Thumbnail
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不過多在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上糾纏,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過度追求敬虔主義從而將信仰變得個人化及內在化。追求敬虔便完全等於追求個人內在屬靈經歷,強調內在的光照(inner illumination)群體教會文化活動便似乎拉不上關係。這類體驗往往把主觀的屬
Thumbnail
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不過多在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上糾纏,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過度追求敬虔主義從而將信仰變得個人化及內在化。追求敬虔便完全等於追求個人內在屬靈經歷,強調內在的光照(inner illumination)群體教會文化活動便似乎拉不上關係。這類體驗往往把主觀的屬
Thumbnail
這本書其實是很久以前買的,也早就看完了,但一直沒發心得。後來我在這幾天重新看了這本書,總算理解為何我之前沒發心得,而是把它擺著了,因為這本書裡有些問題,是幾年前的我開始注意到,但還沒有完整想法的,如今我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這本書基本上是在宣傳現今是聖靈的時代,因此宗教應該如何改變來面對當代。雖說
Thumbnail
這本書其實是很久以前買的,也早就看完了,但一直沒發心得。後來我在這幾天重新看了這本書,總算理解為何我之前沒發心得,而是把它擺著了,因為這本書裡有些問題,是幾年前的我開始注意到,但還沒有完整想法的,如今我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這本書基本上是在宣傳現今是聖靈的時代,因此宗教應該如何改變來面對當代。雖說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第三節
Thumbnail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