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 理性主義和敬虔主義 Rationalism and Pietism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教會歷史 | 理性主義和敬虔主義 Rationalism and Pietism
這是讀《教會歷史》一書時寫下的Notes
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加爾文以及清教徒帶來的新教讓一個個過去教皇管轄的國家脫離了羅馬天主教的宗教轄制成為新教的國家。然而,教會始終沒能脫離與政權的關係。教會中的神職人員,在政府的安排下,形同公職,造成靈性上的低落。此外,路德所重視個人與神主觀經歷的概念,也逐漸被條理式的信仰所取代,發展成了經院哲學般的信條主義(dogmatism)。名義上根據聖經,實際上卻是另一種版本的僵化教理解釋。短短一百年,各個新教派別也從原先開始注重與神相交的信心體系中,再度落入了死沉的道理與儀式。教會彌漫著一種隻要謹守洗禮、領受聖禮、遵守規章、定時禮拜、講道,就被稱得上是一位好信徒。
十七世紀后期,這種以信條為追求的理性主義者試圖把認識和信仰的根據從羅馬天主教神權轉變為理性認知和條理感受,借精細地以規條來界定純正信仰卻教條化信仰失去了帶來的生命活力。在此一前提之下,又有一些人士開始追求的更深、更有意義的基督徒生活。這種屬靈生活實踐是以注重信心與重生的經歷,重視讀經體驗,並追求一種活潑的敬虔禱告生活,追求個人靈命的成長及生活中的喜樂。因此人們稱其為敬虔主義者。追求敬虔主義的信徒並沒有脫離教會,他們乃是將新教主張的回歸起初的理想,這也是路德一開始重視個人與神相交的經歷,一件件地實行出來。他們在個人家中聚會,幾家人會來在一起讀聖經和禱告,屬靈分享。聚會並非一人講、眾人聽,乃是在人人都是祭司的原則下,共同分享。他們十分重視聖經,認為讀經不重在知識,乃重在生命與餵養。聖經必須應用於實際的生活中,以活出聖潔、道德的生活。在個人經歷方面,他們注重信徒悔改與重生的主觀經歷,並且以基督為中心,被祂的恩典所充滿。這類聚會往往在教會之外的家中或小范圍的召聚信徒讀經、禱告、分享,甚至吃餅喝杯,盼望恢復使徒時代人人盡功用、彼此互相的聚會方式。此外,他們也實行社會救濟,極力推行海外佈道,為當時陷入僵化的新教教會,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
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不過多在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上糾纏,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過度追求敬虔主義從而將信仰變得個人化及內在化。追求敬虔便完全等於追求個人內在屬靈經歷,強調內在的光照(inner illumination)群體教會文化活動便似乎拉不上關係。這類體驗往往把主觀的屬靈經歷往往與客觀的啟示真理混爲一談。敬虔主義將信仰變得很個人化和主觀化,助長了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所標示的個人主義與主觀主義(subjectivism),把對信仰中以神為中心偏移至以人個人感受為先導,對日后自由派神學(Liberal Christianity) 和靈恩運動(Charismatic Movement)有極大的影響。所以將信仰極度理性化或敬虔化都會讓我們生命的成長有偏移,從而沒有完整地實踐神的心意。從歷史的教訓,我們今天教會應該避免這兩方面的極端化的發展。
2019-07-19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8會員
298內容數
我自己並不是一個會碼字的,然而,有時聖靈充滿就會情不自禁寫下幾行可以稱為感動的句子。能思想,能拿出手來寫,能post這裡,都是神的恩典。若不是出於神,一切都不會成為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ric 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利瑪竇的一貫舉止是不對抗,強調和諧的關系。他知道如何對慕名的來訪者表現出耐心、寬容和善良。他以耶穌基督的心出發,帶出的良好舉止、理解和尊重中國人民和文化,加上他杰出的學術成就,使他適應了中國的環境。因此, 其中一些也被他生命的不同帶來的福音信息和耶穌基督的救恩所吸引,而成為神的兒女。
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從15世紀開始到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利瑪竇的一貫舉止是不對抗,強調和諧的關系。他知道如何對慕名的來訪者表現出耐心、寬容和善良。他以耶穌基督的心出發,帶出的良好舉止、理解和尊重中國人民和文化,加上他杰出的學術成就,使他適應了中國的環境。因此, 其中一些也被他生命的不同帶來的福音信息和耶穌基督的救恩所吸引,而成為神的兒女。
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從15世紀開始到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前一陣子,我寫過一些關於初代教會的歷史簡介,提到當年的神學建構狀態,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下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狀態。 這段時間大概是西元3、4世紀一直到15、16世紀這段期間,橫跨千年,因為狀況很複雜,我這次會提的比較簡單一點,要更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其他專書,其實我也是把其他書的資料拿來這邊綜合一下而已
Thumbnail
基督教的靈修與道教的修真分別涉及個人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和修煉,強調個人與神的親密交流以及與道合一的境界。兩者在目的和方法上有所差異,卻都體現了人類對超越物質世界,追求更高層次存在的渴望。
既然我一直提早期教會是神學建構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實每個期都重要,因為神學至今仍在持續演化中),那麼難道初代信徒在神學造就上就比較厲害嗎?其實也沒有,或者說,歷世歷代,神學造就不清楚處的人絕對都還是佔大多數,而所謂搞清楚的,可能也只多一點點理解,離真實距離還很遠…… 是的,這才是實情,實際上「對神學
前幾天我們提到早期教會採用的神學觀點,與當年社會處境有著密切關係,或者說,是性命攸關的問題,這一點早從使徒時代就開始了,也就是最早的吵架,保羅跟使徒間的衝突。 雖然現在新教徒都能朗朗上口因信稱義,但要知道在第一世紀,因信稱義是會要人命的。  對,就是那麼危險,我說過,猶太教是合法宗教,基督徒想要
最近讀了很多教會史的書,因為還沒讀完(對,我同時讀好幾本,依照歷史時期主題閱讀而不是整本書讀),所以暫時沒書評好寫,但對於初代教會倒是有些東西可以談。 是這樣的,我見過太多牧者強調要跟隨初代教會的腳步,彷彿那是個無比美好的年代。 但那個年代恐怖極了,絕不是那種千人大教會還唱歌跳舞集體起乩的狀況,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前一陣子,我寫過一些關於初代教會的歷史簡介,提到當年的神學建構狀態,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下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狀態。 這段時間大概是西元3、4世紀一直到15、16世紀這段期間,橫跨千年,因為狀況很複雜,我這次會提的比較簡單一點,要更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其他專書,其實我也是把其他書的資料拿來這邊綜合一下而已
Thumbnail
基督教的靈修與道教的修真分別涉及個人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和修煉,強調個人與神的親密交流以及與道合一的境界。兩者在目的和方法上有所差異,卻都體現了人類對超越物質世界,追求更高層次存在的渴望。
既然我一直提早期教會是神學建構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實每個期都重要,因為神學至今仍在持續演化中),那麼難道初代信徒在神學造就上就比較厲害嗎?其實也沒有,或者說,歷世歷代,神學造就不清楚處的人絕對都還是佔大多數,而所謂搞清楚的,可能也只多一點點理解,離真實距離還很遠…… 是的,這才是實情,實際上「對神學
前幾天我們提到早期教會採用的神學觀點,與當年社會處境有著密切關係,或者說,是性命攸關的問題,這一點早從使徒時代就開始了,也就是最早的吵架,保羅跟使徒間的衝突。 雖然現在新教徒都能朗朗上口因信稱義,但要知道在第一世紀,因信稱義是會要人命的。  對,就是那麼危險,我說過,猶太教是合法宗教,基督徒想要
最近讀了很多教會史的書,因為還沒讀完(對,我同時讀好幾本,依照歷史時期主題閱讀而不是整本書讀),所以暫時沒書評好寫,但對於初代教會倒是有些東西可以談。 是這樣的,我見過太多牧者強調要跟隨初代教會的腳步,彷彿那是個無比美好的年代。 但那個年代恐怖極了,絕不是那種千人大教會還唱歌跳舞集體起乩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