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會記錄我過往在舉辦講座類活動的方法,包含:#1 主題設定、#2 講者邀約、#3 場地挑選、#4 參加者聯繫、#5 產品迭代。
這五個類別會分成五篇來記錄,第一篇先從【主題設定】開始。
一、為什麼要設定主題
一開始仍會從心法上說明,主題主要是讓潛在客群吸引目光,讓他們產生 #共鳴 和 #信任,進而有「對!這就是我需要的」的想法。
在訂定主題時,會有兩個元素:「系列名稱」、「標題名稱」。
(一)系列名稱
指的是這堂講座是圍繞在什麼大方向底下,像是我們可能常見到「創業小聚#1」、「設計人聊聊天#1」、「行銷人之夜#1」、「心理師的下班談心#1」,系列名稱的用意在於 #信任,讓參加者認為這個系列已經持續辦好幾場了、且被很多場的參加者喜歡(才會續辦)。
以 UX 設計師為例可能就被包含在設計的框架下,像是:
- 設計人聊聊天#1 UI 設計師
- 設計人聊聊天#2 UX 設計師
- 設計人聊聊天#3 服裝設計師
- 設計人聊聊天#4 風格設計師
當然不只可以這樣切分,也可以把同一類設計師分成不同範疇,像是「線上產品的 UX 設計師」、「線下產品的 UX 設計師」,讓整個系列可以不斷延伸和拓展範圍,即使後面的職位不同,但都被包含在同一個「系列名稱」底下。
此外在設定系列名稱時,也是再次確認這個系列是否要固定頻率舉辦(#1、#2 … #100),還是短期只辦幾場就結束;若是後者,則可以明確指出只有三堂課、五堂課(行銷入門課第一堂… 行銷入門課第三堂)。
(二)標題名稱
在系列名稱之後,讓潛在參加者會找到 #共鳴 的點,就是標題名稱的目的了,像是「掌握 UX 設計師的職場手札」、「從0到1的數據分析師」。 通常我在想標題名稱都會用兩句,一句主標(大略意思)加上一句副標(補充說明),舉例如下:
- 成為 Youtuber 的入門手冊-源源不斷的靈感累積與必備思維
- 掌握 UX 設計師職場手札-給想踏入 UX 領域的你
(三)完整標題
完整標題=系列名稱+標題名稱(主標+副標)
例如(以下是複製各活動的名稱):
- 【創業小聚#111】打造破千萬的科技爆品,群眾集資的成功法則
- 品牌課#3 | 影片行銷實戰課 — 利用影片打造你的品牌影響力
- Yourator 新創小酒館第18夜|新創與教育的跨界對談 — 高強度職場經驗
- Gap Hour #21|典當時間,換一本書的悠閒
- CMX 人物小聚 02 月份【2020 絕不能錯過的英文策略學習地圖】/ 分享人:Howard 浩爾
- 社群丼 Plus #7 激燃!如何打造生火社群視覺?
並不是說每個標題都一定要套用上面的公式,本篇是整理我過往所看到的活動標題,而歸納出的脈絡,市面上也有很多標題只用一句,卻也是很熱門的活動。
二、主題的分類邏輯
講座這幾年原本單堂的分散式,逐漸有多堂的系列式的規劃,分類如下:
(一)單堂:像是「歸國分享會」、「澳洲打工 XX 說明會」,通常會是 #個人經驗分享,一次就講完了,較難擴充成多堂的脈絡。
(二)相同專業的多堂:則是「數位行銷的 5 堂課」、「YouTuber 的36 堂課」、「文案新手的 4 堂課」,大多是把 #一個專業技能 拆分成不同學習路徑,基礎課程跟進階課程都可往下細分,像是「入門行銷的 3 堂課」+「進階行銷的 5 堂課」
(三)類似經驗的多堂:還有一種多堂是把單堂包在一起,以個人經驗出發,但都環繞在某個主軸下,例如「逐浪世代-海外發展系列講座」,都是邀請在海外工作的前輩回來分享,無論在日本、美國、或新加坡工作,都算是這個多堂系列範圍內;或是「創業小聚」,都是邀請不同領域的創業家來分享。 如果是單堂,前面就不需特別放系列名稱,可以直接放標題名稱(主標+副標)即可。
如果是多堂,過往我會放系列名稱,但近期發現把系列名稱放在完整標題似乎沒有太大成效,目前嘗試把系列名稱只放在內文跟封面圖,活動的標題只留標題名稱,讓潛在客群可以很直接地先看到標題名稱而產生共鳴,點進去活動頁面才會再看到系列名稱的介紹。
三、總結
主題設定是講座的第一步入門,本篇總結過往在訂定主題的 #方式 和 #邏輯,這些內容無法套用在所有的活動,是從我過往實習的經驗整理出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