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用戶體驗思維到內容創作的一門策略課

更新於 2021/01/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週六(1/23)下午很開心參與了日更狂人「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所號召的閉門課,她為了日更團的成員邀請了孫治華老師,重開一次內容創作的策略課程。
你可以能會以為這是一堂在教如何寫文章的課程,錯了,文章如何寫得好,不是這堂課的重點,這堂課真正的核心,是讓你井噴寫不完的題材。
課堂上的練習,從讀者角度出發來思考他們需要的內容
其實我很喜歡這個思維,因為內容創作(甚至是經營),如果說要列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我認為是持續出手 。
精雕細琢幾個月才產出一篇文章,不如有策略性的圍繞著一個想要進攻的主題,一直寫一直寫。
產出--回饋--修正--再次出手
這個循環的週期越密集,才會發生肉眼可見的進步。
這也是標準的網路打法。
有趣的是,對我來說,這根本是一門 UX 課,只是我將 UX 用於數位產品的設計工作,但孫治華老師其實透過一個下午的課程,引導大家思考的內容,都是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的內容策略。⠀⠀⠀⠀
你要打造一百萬人造訪一次的地方
還是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
還沒接觸過內容經營的人,一開始最大的困擾是「不知道要寫什麼」,在 UX 的世界中,如果用掉書袋的說法,就會開始講發散、收斂的雙鑽石模型。
上課最有趣的地方,就是直接聽老師舉例他平常建立內容創作清單的「發散策略」,用具體的行動跟你說可以怎麼做,但又很適合調整成為自己的版本。
除了用戶體驗的思維之外,我更喜歡的是孫治華老師的課都不避諱談賺錢,甚至這才是大家最感興趣的主題。
不論是從事 UX 設計或者內容創作,我都認為:顧好商業價值,才能維持我們對用戶體驗的承諾。
我經常會看到有人問「如果商業需求跟用戶需求衝突怎麼辦?」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隱含著 #傲慢 觀點的假議題,設計者或內容創作者把自己個人念頭,假托了用戶需求的名義當大旗,故意把商業當敵人,好像談商業是髒東西似的。
別搞錯了,商業就是價值的交換,沒辦法拿去交換的東西,其實就是沒人要的東西,不代表用戶有需求。
如果要說這次上課最大的收穫,我認為不是各種內容題材該怎麼蒐集的議題或手法。最大的收穫是重新用各種角度去檢視自己,我的內容該用什麼方式交付給讀者?為什麼讀者不需要我?
這跟我們用 UX 思維去探索需求、設計產品、持續改善、驗證假設,是同一套思維。

相關文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以一個資深網路產品設計師的眼光,討論網路思維、產品思維以及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UX設計師身分接案的過程,我們有許多次協助客戶進行網站改版或者開發 B2B 產品專案的經驗。其中在開案初期(甚至簽約估價期間),用戶訪談利害關係人是我們最喜歡使用的技巧,這幫助我們釐清以及篩選許多接案過程遇到的風險。 運用情境訪談法 如同上面提到,我們通常是在網站改版以及開發 B2B 專案時採用這
UX文案是設計師們操作情境很好的工具,可以減少用戶認知負擔,讓介面簡單易懂。但我看過許多後台介面的Placeholder文案似乎是亂寫的? 為什麼想寫這個題目? 比起光鮮亮麗的前台介面流程,一般營運管理介面(俗稱後台)經常淪為配角,常被認為是「有空再來談怎麼優化」,而所謂的後台優化常常意味著追加功能
這篇文章我想記錄在 UX 設計工作我在哪些地方大量運用了文字相關的技術,許多習慣源於我在新媒體領域工作時期,除了當 PM外,還兼任社群營運、媒體編輯與採訪記者所磨練出來的文字能力。 我的 UX 專案文件始於文字企劃書 每次 UX 專案開始,我不會先打開設計軟體開始把想法視覺化,而是用文字寫下來所有
《重構學習體驗》,作者為美國培訓大師 Bob Pike 只講學習成效的話,單純的瀏覽次級書面資料,是最低效益的吸收方式。根據記憶曲線的研究,30天內回顧,事後能夠記住的內容只有 10%。 多重方式的吸收可以幫助腦袋更容易吸收資訊,之所以需要「授課」,在於授課活動中,可能包含...
以UX設計師身分接案的過程,我們有許多次協助客戶進行網站改版或者開發 B2B 產品專案的經驗。其中在開案初期(甚至簽約估價期間),用戶訪談利害關係人是我們最喜歡使用的技巧,這幫助我們釐清以及篩選許多接案過程遇到的風險。 運用情境訪談法 如同上面提到,我們通常是在網站改版以及開發 B2B 專案時採用這
UX文案是設計師們操作情境很好的工具,可以減少用戶認知負擔,讓介面簡單易懂。但我看過許多後台介面的Placeholder文案似乎是亂寫的? 為什麼想寫這個題目? 比起光鮮亮麗的前台介面流程,一般營運管理介面(俗稱後台)經常淪為配角,常被認為是「有空再來談怎麼優化」,而所謂的後台優化常常意味著追加功能
這篇文章我想記錄在 UX 設計工作我在哪些地方大量運用了文字相關的技術,許多習慣源於我在新媒體領域工作時期,除了當 PM外,還兼任社群營運、媒體編輯與採訪記者所磨練出來的文字能力。 我的 UX 專案文件始於文字企劃書 每次 UX 專案開始,我不會先打開設計軟體開始把想法視覺化,而是用文字寫下來所有
《重構學習體驗》,作者為美國培訓大師 Bob Pike 只講學習成效的話,單純的瀏覽次級書面資料,是最低效益的吸收方式。根據記憶曲線的研究,30天內回顧,事後能夠記住的內容只有 10%。 多重方式的吸收可以幫助腦袋更容易吸收資訊,之所以需要「授課」,在於授課活動中,可能包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都不曉得⋯⋯要不是妳今天這樣跟我說,我都沒有發現自己是如此習慣於『不被在乎』。」坐在床沿的我,緩緩地抬起頭,以及被淚水浸潤的雙眼。
Thumbnail
中午要吃什麼?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外食有太多選擇,有時根本天人交戰。然而「選擇太多」這樣奢侈的煩惱,對於八〇年代的臺北人來說,可是前所未見的全新體驗……
Thumbnail
當年看過《從0到1》後就喜歡那本書,因此在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看到Peter Thiel力挺普遍得不到高知識份子喜歡、甚至在加州矽谷支持度慘輸希拉蕊的川普,就對他這個選擇感到好奇萬分,因為川普許多政見及立場都很保守(像是反同、反墮胎等),性向很明確且生活在矽谷的他又是怎麼想的?
Thumbnail
Game spaces evoke narratives because the player is making sense of them in order to engage with them. Through a comprehension of signs and interaction
Thumbnail
英國的 Secret Cinema (註1) 於 2018年復刻了《Blade Runner 1982》。冰冷扎眼的藍光色調、霓虹閃爍的灰冷場景,從我13吋的mac螢幕裡,走到了東倫敦的Canning Town。車站裡源源冒出奇裝異服的群眾,在ㄧ身警探樣的LAPD指引下走往現實版1982裡的未來幻想
Thumbnail
我們說「極簡生活,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這是因為透過「檢視、整理物品」,我們可以憶起當初自己購買物品的「使用目的」(使用行為),進而回想當初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的理想生活」為何。 之前在「什麼樣的人,就會擁有什麼樣的物品!從「整理物品」來「探索自己」!」這篇文章中,我們跟大家分享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都不曉得⋯⋯要不是妳今天這樣跟我說,我都沒有發現自己是如此習慣於『不被在乎』。」坐在床沿的我,緩緩地抬起頭,以及被淚水浸潤的雙眼。
Thumbnail
中午要吃什麼?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外食有太多選擇,有時根本天人交戰。然而「選擇太多」這樣奢侈的煩惱,對於八〇年代的臺北人來說,可是前所未見的全新體驗……
Thumbnail
當年看過《從0到1》後就喜歡那本書,因此在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看到Peter Thiel力挺普遍得不到高知識份子喜歡、甚至在加州矽谷支持度慘輸希拉蕊的川普,就對他這個選擇感到好奇萬分,因為川普許多政見及立場都很保守(像是反同、反墮胎等),性向很明確且生活在矽谷的他又是怎麼想的?
Thumbnail
Game spaces evoke narratives because the player is making sense of them in order to engage with them. Through a comprehension of signs and interaction
Thumbnail
英國的 Secret Cinema (註1) 於 2018年復刻了《Blade Runner 1982》。冰冷扎眼的藍光色調、霓虹閃爍的灰冷場景,從我13吋的mac螢幕裡,走到了東倫敦的Canning Town。車站裡源源冒出奇裝異服的群眾,在ㄧ身警探樣的LAPD指引下走往現實版1982裡的未來幻想
Thumbnail
我們說「極簡生活,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這是因為透過「檢視、整理物品」,我們可以憶起當初自己購買物品的「使用目的」(使用行為),進而回想當初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的理想生活」為何。 之前在「什麼樣的人,就會擁有什麼樣的物品!從「整理物品」來「探索自己」!」這篇文章中,我們跟大家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