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Vol.7 ─ 課程設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原本以為 Vol.6 大概會是最後一篇,結果沒想到寫完過沒多久就寫 Vol.7!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極簡閱讀》那本書中有分享如何辦一場講座,順利地讓學習者有所學習,所以我想藉著這本書來聊聊我是怎麼做課程設計的,並將書中的想法實踐於課程設計中。

一般來說,課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

  1. 引起興趣 (約5分鐘):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能夠進入本次課程裡頭。
  2. 發展活動 (約40分鐘):主要講解核心概念。
  3. 綜合活動 (約5分鐘):把本次上課做個總結收尾,可以發作業或預告下次內容。

這三個階段是我在修習教學實習時老師上課所講的,但...其實滿普通的。與其說是講怎麼樣設計課程,不如講說這是在分析一門課程。但是,設計與分析是不一樣的,如同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不一樣,很多人會混淆。分析只是拿現有的東西去拆解,而設計則是要針對特定主題去創造。所以今天我打算來講講自己的課程設計方法。

課程設計

raw-image
確定主軸 ─ I 便利貼

還記得在《極簡閱讀》中提到,舉辦講座第一件要做的事是確定知識拆頁,也就是確認整個上課的主軸,並以此為基底去發展課程。在課程設計上,除了以大重點為核心外,還可以再細分許多知識點,將他們環環相扣,這就成了這次上課的重點!

思考脈絡

思考脈絡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問題型,另一種是非問題型。

如果今天學習的目標是為了要解決某個問題的話,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去思考「我們碰到了什麼難題?我們如何思考這個問題?解方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東西?」並依此脈絡進行思考,面對問題時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最後連結到欲授課的目標。

非問題型則是指今天欲上課的目標並非是要解決某個問題,純粹只是欣賞或者陶冶性情,如絕大多數的國文課與音樂課,那麼就要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作品產生?它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或情境產生的。那「學生可以以怎麼樣的角度去連結這堂課?」

總而言之,該階段必須要去模擬學生對於該主題的學習情境,如何從現在無知的狀態進入到課程當中,可以抽象地寫個大綱出來。

喚起經驗 ─ A1 便利貼

此時要先確認學生的先備知識有哪些,思考如何利用他們的舊有知識來與新的學習內容作連結。這邊只要先點出舊有知識是什麼就好,至於怎麼喚起可以等到後面再談。

執行目標 ─ A2 便利貼

執行目標也可以分成兩種,針對問題型,必須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針對非問題型,要提出如何讓學生接觸到上課主軸,親身參與並讓學生產生共鳴。內容整體而言像是思考脈絡階段的具體化,把具體的例子、做法記錄下來。

實際演練 ─ A3

該階段的目標在於當學生習得了該概念後,要有嘗試使用的機會,而實際演練就是個好方法!實際演練的目的在於提供安全且舒適的練習空間,讓學生針對該概念大致了解怎麼應用的同時也能增加自信。起先可以由老師稍微示範一些後,再請學生嘗試利用該概念來練習。

當學生在練習時,老師也能夠提供立即性的回饋,針對盲點立刻修正。

綜合活動

主要的發展活動大多上面那樣就結束了,再來就想怎麼開頭跟收尾。收尾的綜合活動有很多方式,不外乎是總結這次的課程內容、指定學生回家作業、請學生發表等等,重點在於為這個課程做個收尾並為後續的學習進行鋪路。

引起動機

引起動機我是會放在最後想。一來是剛剛的喚起經驗會讓此階段有個雛形,二來是上次綜合活動的收尾也會連帶影響到這次的引起動機,所以當課程的架構較為完備時,我才會開始想這個。

許多人往往會把動機看成最重要,於是花了大把的時間在教具、教學媒材上頭,然而,我們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應該是要幫助學生習得某些概念才是,所以我會覺得引起動機只是輔助,重點是內容夠不夠好,足夠引起動機讓學生有想學習的念頭才是。

引起動機的部分有幾種:第一種是回顧上一堂課的內容,然後直接進入正課,這也是最多老師用的方式。(雖然大部分老師這部分做也沒做,因為上課趕進度) 第二種是依上一堂課的引線,為這堂課做開頭,例如上一堂有說這堂課大概會幹嘛幹嘛,或者檢討作業、講學習目標等等。第三種是我比較喜歡,但很難每次都執行的 ─ 想一下喚起經驗的部分,如何將其引導出來,並直接連結到本次上課內容。而一些遊戲式的暖身手法也比較適用這類型的方式。

raw-image

好了,我的理論講完了!該要來實際操作囉!

課程設計 ─ 以小數的除法為主題

raw-image
預備條件:
  1. 課堂時間約有 75 分鐘。
  2. 人數約有 24 人,皆為小學六年級,在課堂上以 四組六人 的方式進行。
  3. 每一組都有一張自己的大桌子,前方有黑板區可供講解書寫。
  4. 該節不需要道具,僅需廢紙、黑板即可。
確定主軸

首先先確認知識點,要上的課程是「小數的除法」。
以此為出發點,我會稍微看一下參考書的內容決定以下知識點:

  1. 除法中含有小數的處理 (整除情形)
  2. 除法中含有小數的處理 (不整除以概數處理的情形)
  3. 有餘數的小數除法
  4. 除法性質的收尾 (被除商餘的關係)

許多直接教學法會直接教學生面對這個問題該怎麼解,
但在這邊我會嘗試用思考脈絡讓學生去連結到該主題。

思考脈絡

在沒學過小數除法的情況下,學生怎麼處理小數除法的問題?所以這是一個問題型的課程。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硬除,雖然課本上通常不會寫這個方式,但實際上是可以這麼做的。這時問題來了!這樣的運算方式對於抽象概念還不強的學生們並不好算,那可以怎麼連結到以前學過的內容呢?畢竟學生會的是整數的除法而非小數,那麼有沒有一個方式能夠將原本的小數的除法轉換成整數?

raw-image

這時可以透過給一些如上圖的例子,讓學生去連結到以前的學習內容,進而推出可以在被除數與除數上同乘以十的概念,在過程中他們就會學到小數除法的計算。唯一要注意的是,這地方的衍伸方法很多,像是分數除法也可以去連結,重點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方式。(這地方挺吃老師的數學專業及彈性) 最後,將這樣的概念活用在橫式或直式的除法上頭,到此為止算是第一階段的學習。

再來,會了計算後,給予學生仿造的例題,讓學生去想該怎麼處理整除、不整除取概述、有餘數的情況。這個算是思路延伸的第二階段。最後一階段的除法收尾則放在綜合活動。好!思路構思完畢!

喚起經驗

學生們的先備知識應該要有:

  1. 整數除法
  2. 小數的位值概念
執行目標

將上述思考脈絡所談的內容具體化:
( 一階段 )
→ 引發動機 / 喚起經驗
→ 丟一個小數除法的問題: 14.4÷1.2 =
→ 讓小組討論解開這個問題的方法 (預測有硬解、數倍數、前後同乘、分數)
→ 再出一個問題:1.795÷0.5= ,讓小組討論 (數倍數法不行)
→ 指出前後同乘的好處!(乘2)
→ 再出一個問題:1.795÷1.8=
→ 先發表後再給予上方內容的提示紙,請觀察提示的做法來計算
→ 指出前後同乘的好處!(乘1000)
→ 完整示範一個例題的解題,並利用同乘
→ 給予 3 題小數整除做練習

( 二階段 )
→ 給予學生在整數除法中整除、不整除取概述、有餘數的情況,並給予小數的題目,請學生討論怎麼模仿算出,並進行發表
→ 給予學生純粹計算的相關題目六題
→ 給予應用問題的題目,請學生閱讀並討論
→ 時間若充裕的話可以發表,若不足可以自行講解收尾
→ 綜合活動

綜合活動

除了發作業外,可以帶領學生探討整數除法中的被除數、除數、商、餘數的關係,一樣也可以套用在現在小數除法的情境中。

引起動機

前面這邊結束後就要銜接 14.4÷1.2 的問題,所以這邊可以先做個搶答遊戲。
舉例來說,我會說的出有關於除法的題目,數字都是整數,並且以搶答的方式,快速與學生周旋來回,讓學生熟悉除法的運算。

到目前為止就是針對課程設計的規劃,最後面三個步驟就是實際上會執行的內容細節。現在,各位老師也可以選擇你們自己課程內部中的任何一個章節,以這樣子的方式來嘗試轉換看看,實際執行後,說不定也會有不錯的成效喔!

歡迎大家有任何想法的話都可以留言或是案個愛心表示喜歡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喝吧!
102會員
181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喝吧!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我覺得我 一直都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一個生活在很幸福的時間線裡的人。
Thumbnail
2025/04/20
我覺得我 一直都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一個生活在很幸福的時間線裡的人。
Thumbnail
2025/04/10
我覺得我 一直都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一個擁有不少選擇權的人。 (原文發文於4/8)
Thumbnail
2025/04/10
我覺得我 一直都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一個擁有不少選擇權的人。 (原文發文於4/8)
Thumbnail
2024/06/29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2024/06/29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現在的時代,教學早已不是只有學校老師才能進行的事了,凡具有相關專業,幾乎都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教學課程或教學模式。
Thumbnail
在現在的時代,教學早已不是只有學校老師才能進行的事了,凡具有相關專業,幾乎都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教學課程或教學模式。
Thumbnail
學習歷程檔案是108課綱的新措施, 老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寫」,是現場相當苦惱的課題。 本文希望透過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三大能力的區別, 幫助大家更有系統地思考學習歷程檔案的「教」與「學」。
Thumbnail
學習歷程檔案是108課綱的新措施, 老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寫」,是現場相當苦惱的課題。 本文希望透過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三大能力的區別, 幫助大家更有系統地思考學習歷程檔案的「教」與「學」。
Thumbnail
概念為本的課程中,親身經歷整個「概念探索、通則形成、遷移應用」的過程是最重要的。 在這堂課中,設計的引導問題會導引思考的方向,由學生自己探索概念的界線與面向,產出微觀概念(元素)或特性;再從歸納這些元素、特性的過程中,對「學習能力」這個概念產生自己的理解......
Thumbnail
概念為本的課程中,親身經歷整個「概念探索、通則形成、遷移應用」的過程是最重要的。 在這堂課中,設計的引導問題會導引思考的方向,由學生自己探索概念的界線與面向,產出微觀概念(元素)或特性;再從歸納這些元素、特性的過程中,對「學習能力」這個概念產生自己的理解......
Thumbnail
一、用知識地圖來逼著自己成長吧! 大家早安,今天要來分享我自己的公開班課程資訊,不過在介紹相關內容之前,我真心推薦下圖這個課程架構(本圖參考自孫治華老師的課程地圖) 關鍵的原因有三: 1、避免學習焦慮,試著以終為始吧! 因在資訊爆炸的外在環境下,我們時常會感到焦慮,好像沒報名什麼線上課程、沒讀那本書
Thumbnail
一、用知識地圖來逼著自己成長吧! 大家早安,今天要來分享我自己的公開班課程資訊,不過在介紹相關內容之前,我真心推薦下圖這個課程架構(本圖參考自孫治華老師的課程地圖) 關鍵的原因有三: 1、避免學習焦慮,試著以終為始吧! 因在資訊爆炸的外在環境下,我們時常會感到焦慮,好像沒報名什麼線上課程、沒讀那本書
Thumbnail
懶人包的概念和投影片很像,整理投影片的基礎邏輯不難,只要能妥善運用排版技巧梳理文本,多練習幾次,也就八九不離十。議題設計麻煩且複雜得多,我們的意識要與廣大的資訊之海搏鬥,從洞察受眾的需求開始,一步步打撈、拼湊、梳理、補遺、解釋、引導...要說得有趣,不能教條化,頗有道理又令人心裡為之觸動。
Thumbnail
懶人包的概念和投影片很像,整理投影片的基礎邏輯不難,只要能妥善運用排版技巧梳理文本,多練習幾次,也就八九不離十。議題設計麻煩且複雜得多,我們的意識要與廣大的資訊之海搏鬥,從洞察受眾的需求開始,一步步打撈、拼湊、梳理、補遺、解釋、引導...要說得有趣,不能教條化,頗有道理又令人心裡為之觸動。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線上課程製作流程(三):蒐集市場回饋》中,我們已經把 demo 課程提供給目標學員、蒐集到初步市場回饋、也根據回饋調整了課程大綱。本篇文章會分享正式製作的課程流程建議,馬上來看看吧! 前置準備:根據市場回饋優化課程大綱 以《兩小時學會子彈課程》為例,我們透過問卷調查發現,學員除了製作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線上課程製作流程(三):蒐集市場回饋》中,我們已經把 demo 課程提供給目標學員、蒐集到初步市場回饋、也根據回饋調整了課程大綱。本篇文章會分享正式製作的課程流程建議,馬上來看看吧! 前置準備:根據市場回饋優化課程大綱 以《兩小時學會子彈課程》為例,我們透過問卷調查發現,學員除了製作
Thumbnail
嗨~封關超過一個月的你,週末過得如何呀?想跟你分享,因為這段WFH的日子。讓我有機會上到一堂超級酷的課程。 「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三週陪你做出線上課程」 老實說,一開始報名前是有些懷疑的,但經過目前兩週的學習,成果,是不證自明的!
Thumbnail
嗨~封關超過一個月的你,週末過得如何呀?想跟你分享,因為這段WFH的日子。讓我有機會上到一堂超級酷的課程。 「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三週陪你做出線上課程」 老實說,一開始報名前是有些懷疑的,但經過目前兩週的學習,成果,是不證自明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