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從唸小學開始就有生涯規劃的初體驗,就是在畫紙上畫出我以後長大要做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在畫紙上的正中央畫了一架戰鬥機,右下角畫了一個軍人。在圖案的下方還有可以寫作的格子,我就寫下了我長大後要跟我爸爸一樣當軍人,而且雖然他是陸軍,可是我想當的是空軍,因為感覺比較酷!
於是,小學六年過去了,我的童年的回憶充滿了學鋼琴,學書法,學作文,任天堂紅白機,學跳舞(對,小學一年級學過芭雷舞,我跟表弟是班上惟二的小男生!),因為媽媽覺得我太胖!但是沒有任何一件事跟“我的志願”的軍人有關。
上了國中,我上的是一所私立國中,三年都在唸書,目標就是考上最好的高中,為了自己,也為了老師在學校的考績。這時候,就沒有人在乎你的生涯規劃,因為那是不必要的,你的人生目標只有一個 =考上最好的高中。三年之後的事情,沒有人在乎,老師也不會要你去思考你現在做的事對於你之後有什麼幫助,一切彷彿就是只要過了這三年,你考上了最好的高中之後,你就成為了人生勝利組,接下來的人生就是水到渠成,不用煩惱。同學之間不會去談這個,國中是男生班,小男生們每天為了唸書,覺都睡不夠,怎麼會去聊起這種不著邊際的事情。那時候,大家還會看職棒,每天早上,會討論昨天龍象戰的戰績,討論陳義信昨天的投球內容,或是坎沙諾的三分砲。這好像是唯一想著超過未來三年的事情,想著當職棒球員好像不錯,但不知道怎麼變成球員。
三年就在睡眠不足以及考試卷中過去了。我也幸運達標,考上了我們那地區的第一志願高中,接下來的人生就好像沒有了奮鬥的目標,就是開始處於休息狀態,想要一口氣把過去三年的疲勞債一次全部還完。這時候學校要你直接面對未來。在升上高二時就要決定你要往社會組還是自然組去。這非常的刺激,因為在繳交選擇結果前,每天幾乎都是在內心掙扎,我到底想要做什麼,或是能夠做什麼?我的能力夠不夠?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講,其實是一個壓力很大的重擔!往往就是一念之間,因為你的父母,你的同學,或是你最近看了一本書,看的一個電視節目影響了你。一切都很隨機,就像射飛鏢一樣,轉瞬間你就有可能決定了你至少到大學畢業前的未來,或是更甚者,可能是這一生!坐在我前面的同學,昨天說他想要選自然組,但今天又說他比較喜歡歷史地理,所以要社會組;這樣好像並不是一個非常好決定未來人生的一個過程。
或許,我的未來並不侷限於這兩個方向,我的天賦可能是在自然或是社會組所提供的科系之外?但這一切似乎並不在可考慮的範圍內。路越走越窄,原來生涯規劃像個沙漏,越長大選擇越來越少。而且可能是外在的環境侷限了那些選項,或許我根本還不知道其它未知的可能性?
生涯規劃 — 我曾經相信它,但其實它就跟用水晶球預測未來一樣的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