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Art vs Reality】藝術與你和我的日常生活(上篇)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網站,此影片公開分享於youtube【Art vs Reality】網站Peter Drew編劇演出,Frazer Dempsey導演拍攝。2013。
第一段影片摘要: 藝廊與現實
影片主要在談論,為何在當今的世界裡我們需要藝廊、以及藝廊在當代所扮演的角色。在當今我們稱之為「藝廊」,大約在距今三百年前被發明的。在藝廊出現之前如果想要欣賞藝術品,有幾個選項:如果你是富人的話,可以到沙龍裡看看你貴族朋友們的收藏品;如果你是窮人的話沒關係你也有權利,可以到教堂去欣賞。在1793年的法國大革命巔峰,這樣的情勢卻開始轉變了。路德成立第一座公共的博物館,而收藏品開始向公眾開放。現今大部分的博物館,都是對大眾開放的。但這在1793年的當時完全是全新的想法。這樣的現象背後說明了,博物館所扮演的幾個重要角色:
我們可以區分成一、宗教信仰的藝術,用來解釋世界的運行方式;二、藝術品有能力成為奢侈的商品。但由於法國此時正處啟蒙時期思想,大大降低了宗教的影響力,隨之教堂的功能性也逐漸萎縮。至教堂欣賞宗教有關的藝術品,也逐漸式微。這樣的情況在未來的影響,使藝術留下的只剩奢華的玩意兒,用來奉承達官貴族的自我想像。
然而,一個新的情勢在新的想法之後產生:當代藝術的改變,所帶來一切的革命。
當代藝術樹立了一個獨特的教派,專門提供藝術帶給人們精神慰藉、與審美經驗的感官滿足。天才的藝術品,則有極大的穫利,仍舊被人們使用來膜拜。於是為了收藏這樣龐大的藝術作品,及提供藝術創作的場所,給這些所謂天才型的藝術家,藝廊便形成了。這一切都可以說是哲學家康德的想法,他曾提到藝術品可以藉由其形式來傳達真理,不需要借助任何信仰的教條,而這一切所需只是一個場所讓這些藝術品可以被欣賞與傳遞知識。一開始,藝術只是用來提供精神價值滿足的來源、國家認同,任何一個莊嚴的國家都需要有莊嚴的藝術來陪襯,並且有一座莊嚴的美術館,用來提供這些莊嚴的藝術品做展示。但在過了兩百年之後,人們仍舊相信,美術館就像圖書館一樣,提供人類精神滿足與知識精進的作用,能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然而哲學思潮,所追問的藝術核心為何,這些問題可能最終都找不到真正的答案。唯一能夠肯定的是:一、藝術成為奢華的;二、提供娛樂的;三、剝削渴望真理的精神代價。
為什麼在藝廊看到的藝術,會比你在街上看到的藝術還要來的有地位?
短評
從這片段中,我們可以發現藝廊的簡單演變過程。藝廊早先所扮演的角色、與今日所扮演的角色。比較有疑問的是,究竟這是從專業的藝術史研究觀點來看待藝廊與藝術品的關係,還是影片的編劇希望藉此來告訴大眾,我們不要再繼續賦予藝廊一個想像的位階?而這些『事實』,是否又能夠打破觀眾對於『藝術品』及藝廊的想像?
筆者的看法是,幾乎所有人生下來就有『審美』的能力,幾乎每個人都有!只是每個人的審美經驗都不甚相同,對於一件事物的判斷力也是如此。我想,也許我們不見得需要許多供奉藝術品的場所,可以的話,去創造讓生活都充滿藝術的場域。
這段影片讓我感嘆的是,所謂『好的』、『美的』東西,看起來好像都只能屬於社會上的某些特定階級,即使美術館在朝大眾開放,大眾也無法真正的接近藝術品。
主要因為觀眾放棄自己去感受藝術的權利與評斷美的權力,他們甘願相信學者或某權威的解釋,甚至是附屬於某些商業機制特定階級的預設品味。這些現實,似乎就是在整個社會一個固定的框架之下,被某些壟斷權力的人給建構好的,就像是一個圈套。然而,筆者認為要讓大眾接近藝術品,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審美,而不是建立機制。我們可以發現,美術館與藝廊都是一種社會機制,甚至所謂的「審美」本身也是機制。
第二段影片摘要: 觀念藝術與現實
影片一開始就問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我們如何能夠把垃圾變成藝術品呢?
所謂的觀念主義,就是「任何的東西都可以成為藝術品」,這一切的想法都要回歸到杜象(Marcel Duchamp)。甚至你和你四歲的孩童都可以成為「藝術天才」。最早可以追溯至1912年,前衛主義杜象自認畫了一張屬於立體派的圖,卻被立體派的成員拒絕承認,並且認為這不夠「立體」。然而,在當今什麼都可以成為藝術品的時代之下,到底我們該如何定義藝術品的價值、以及「什麼是藝術」而什麼「不是藝術」?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檢視:一、技巧,二,政治性,三、價格,四、情緒的張力,五、豐富性,六、誠實,七、原創性、八、純粹性,九、純粹的抽象,十、寫實性、十一、與歷史的連結,甚至一件好的藝術品,是要能夠經過時間的考驗。然而上述提到的幾項,最終都要歸根於重要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取悅觀眾的能力。換句話說,觀念主義的藝術看似無釐頭,使用的卻是非常獨特取悅觀眾的方式。更重要的,這些元素都存在一個社會事實底下:那就是『金錢』,有著主宰著藝術的能力。列舉:我們所看到的傑夫・昆斯(Jeff Koons)、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安迪沃荷(Andy Warhol),這些當代藝術在今日,以可見的生產樣式、結合大量生產、工廠制度的生產結構,創造大量的營收,並以此給藝術家奠定重要的社會地位,及其名聲與成就。
右圖為杜象的《噴泉》(Fontaine)並署名「R. Mutt 1917」簽名字;左圖則是他的《腳踏車輪》(Roue de bicyclette),1913。
短評
這段影片稍微提到『觀念主義』(Conceptualism,一般而言翻譯做概念論)與所謂的『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區分。這裏也許可以稍微釐清一下,簡言之以概念論的說法是:「凡事都可以成為藝術」、與觀念藝術的『語言學』【1】基礎是有所不同的。這也解決過去許多人容易混淆的一些觀念,畢竟要成為一個專業的藝術學研究者,總不能連藝術史的發展、定義都弄不清楚。這樣說來,觀念藝術所發展的語言學,受到維根斯坦分析哲學【2】重要的影響,這也就明確區分了約瑟夫·科蘇斯(Joseph Kosuth)的藝術作品【3】,與當代觀念主義明顯的不同。
約瑟夫·科蘇斯的裝置藝術《一把和三把椅子》 (One and Three Chairs),1965。
簡而言之,每件藝術創作都有其觀念性存在,當代藝術多元化的創作形式,更加促使藝術與商業利益難以區分。很顯然地,觀眾很容易看出在當代藝術的許多創作當中,不少作品擺明了是要展現「媚俗(Kitsch)」。一來是諷刺藝術市場的虛偽逐利、二來則趁機製造話題、趁機抬高拍賣價格。有人就是專門收藏村上隆的藝術品,並在豪宅裡擺滿了各式各樣卡漫風格的可愛插畫、以及限量的模型與玩具等⋯。筆者對傑夫昆斯也曾做過專題研究,對他的創作有著些許無奈的感觸。藝術創作在當代很明顯被劃分成兩條道路:一調是要靠自己的,就必須找到服膺藝術市場規則的生存手段;另一條的,就只剩下微薄且稀少的社會福利政府的補助資源,且競爭激烈。

舉台灣的例子來說,藝術學校每年生產那麼多『藝術工作者』(除了三所頂尖藝術大學台藝、北藝、南藝,還不包括海外歸國及各大公私立院校師範體系藝術領域相關科系),假設每位畢業的學生都想當藝術家,也都想堅持自己的理想,但服膺現實生存法則,凌駕藝術創作的最根本來源,還是要得先考量生存問題,其次才是被藝術市場給接受的問題。作為藝術生產者,不能去比較藝術創作與生存何者為重。都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藝術創作該如何維持?

在研究昆斯的同時,個人特別看重他的情色系列,並認為作品中精準地處理了人類的慾望,無論是情欲上的、愛情之美的、或是關於權力的想像。此外片中提到『藝術天才』的觀念與創作藝術的關聯性。筆者認為,曾在藝術學院裡頭最大的感受,就是有許多機會有看見有創作力、有才華的同學,其中更不乏獨特創見的人。比較可惜的是,在校園裡你學不太到「與現實妥協的能力」。這是在出社會工作時才相對能去體會到的。校園裡的創作有自由、好快樂,期許能創造出與社會共鳴的作品,甚至自己的作品是能夠對社會有貢獻的。藝術作品不能夠僅僅滿足藝術家的個人慾望,更是要去提升與社會大眾對話的能力,我認為『大眾文化』則提供了一個可能性,即便有許多人認為大眾藝術過於膚淺,但可以如何改進?人類終究是要相互去溝通與瞭解的。
註解:
1.語言遊戲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開發的一種哲學概念,指的是語言使用的簡單示例以及語言所融入的動作。維特根斯坦認為,一個單詞甚至一個句子只有在玩『遊戲』的『規則』時才有意義。
2.1918年6月20日,哲學家維根斯坦(Wittgenstein)的《邏輯哲學論》於一次世界大戰服兵役時寫成。另有一本《哲學研究》,兩書分別是維根斯坦哲學思想前後期的代表作。身為語言哲學的奠基者,維根斯坦開創的日常語言分析學派促成了20世紀的語言學轉向。他認為語言不應是僵化的,而是一種生活形式,其意義會隨著不同的歷史情境脈絡而有所改變,只能透過它們被使用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莫問意義,但問使用。」摘錄自Readmoo news閱讀最前線。
3.創作於1965年《一與三把椅子》(One and Three Chairs)為其最為著名的一件作品,科蘇斯將一把真實的椅子與椅子的照片、及辭典中關於椅子的說明文字影印出來,並將三者以並置的手法進行展示。
第三段影片摘要: 街頭藝術及藝術市場
影片幽默地從班克斯(Banksy)知名的的街頭塗鴉牆面《親吻中的警察》(Kissing Coppers)被整個拆除搬走開始。這裏文中所提及「街頭藝術」【1】與「藝術市場」兩者間的關係,以我們熟知的班克西為例,影片以數據呈現目前世界上有90%的藝術都是在藝術博覽會,68%的藝術品在拍賣市場的買賣中出現並進行銷售,雖然筆者不是很清楚編劇這數據從何而來。但數字會說話,這說明了即便我們考慮不進入藝術交易買賣的商業市場之中,去進行創造藝術品,但仍舊無可否認的事實存在:「藝術吸引金錢,金錢吸引藝術」這點。
班克斯,《親吻中的警察》,位於英國Brighton,2004
整段影片的重點在於:使觀眾去釐清藝術事件與商業市場的關係,尤其是特別提到的藝術拍賣會,在這個場域裡並不需要藝評的角色,唯一需要的是名人、賣方代表、投資客三者主要關係人物,在這個關係鍵裡,便形成所謂的商業場域。至於這個拍賣會的存在歷史,早在現今的拍賣會出現之前,英國的皇家學院(Royal Accademy)、法國的沙龍,就曾主宰整個藝術的商業市場,超過數個世紀之久。過去任何對繪畫有興趣的人都有進入學院的機會,進入到體制下學習,然而卻要通過嚴酷的篩選機制。如果被拒絕的話,表示藝術家的生涯即將畫下句點,這是極為殘酷的考驗。當然,過往也存在著當今的訴訟機制,但這也表示了這些評審法官的介入,關於藝術話語權的掌控,將近150年之久的時間。
從藝術史的事件來稍作解釋,1874年間藝術界發生一場巨大的轉向,這就是印象派的被沙龍所拒絕的事件(莫內、馬奈)。從藝術事件的發生背景來看、也可以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理解印象派與巴黎沙龍兩者所扮演的角色。隨後,由於攝影機技術及印刷術等傳播媒體的發展,印象派獲得突破過去藝術風格的特殊機會。漸漸地,隨著時代與科技媒體的演進,沙龍的地位逐漸下滑,越來越多獨立藝廊的出現,藝術創作出現越來越多元的風格發展,逐漸演變成當今的藝術世界。
裁判機制也隨著沙龍的沒落,而逐漸失去其中心的地位。然而事實上,這樣的裁判機制並未真正的消失。藝術作品也如同其他物品一樣,重複自身。在1970年代,世界上只有三個主要的重大藝術會展,現今每年卻超過兩百多場的重要藝術博覽會正發生著,而且還持續增加當中,多數『藝術品』也許都還沒有通過嚴肅的審理機制,但實際上這些藝術品的確通過機制而存在。更重要的原因是,無法逃過經濟市場的審查。舉例來說,交易成功率最好的藝廊,則擁有更嚴格地審視標準,要成為所謂的『藝術品』也需要符合申請進入展覽的條件。但同時,在這些展覽會場外,也有所謂的『藝術創作』正在進行中,以每年十月邁阿密海灘「全球頂級的」巴塞爾藝術展為例,許多街頭藝術的創作行為,就曾在周圍伴隨發生,同時圍繞鄰近展覽會場邊緣的區域。
註1.簡而言之,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街頭」的意思是街上。街頭藝術是一種創作於公共場域的視覺藝術,通常是在未經批准的狀態下創作,而非傳統的藝術場所。之所以稱為「街頭藝術」(street art)而非「公共藝術」(public art),主要是為了強調其平民(非藝術專業界)性性格、低科技、甚至是無政府主義的性格,這個詞在八零年代早期的塗鴉蓬勃期間開始廣為人知。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詼諧地展現出藝術難以不依賴市場環境生存的窘境。
短評:
在看有關於第三段的回答時,Peter Drew提到他本人也不願藝術淪落商品化的事實,然而這並非是可以獨自決定的,而且似乎處於失控的狀態當中。隨後他補了一句說:「enjoy while lost」。筆者覺得挺有意思,享受吧!當我們都迷失的時候。這似乎還蠻符合中國佛家或道家『隨遇而安』的思想。但究竟要怎麼斷定藝術商業化本身是迷失的事情?我們可以推得更遠地說,不去否認藝術商業化的可能性,但如果資本主義是目前存在於當前社會最有效的一種模式,金錢成了交易互換的一種手段,難道還有比進入市場更好的辦法嗎?影片也提及街頭藝術試圖擺脫藝術商業體制的買賣結構,但後來仍舊失敗的事實。有一點值得討論就是:「街頭塗鴉的財產權歸誰所屬?」(這裡同時區分智慧財產權及所有權兩者)
顯然地,如果藝術家只是「隨機」選擇在街角創作,那麼他勢必考慮過他所塗鴉的對象所有權為誰擁有的問題。假設街頭藝術家今天塗鴉的地方發生在某棟公共建築物,那麼是否這樣的創作也能夠進行買賣呢?又或者,藝術家故意地塗鴉創作在貧民戶的住宅牆上,貧民是否擁有拍賣藝術品的權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我先大致說明一下寫這邊文章的原因:首先是我一直以來,很想找個時間好好探討關於當代社會的愛情及婚姻商品化的問題,另外就是思考寫作關於交友軟體與當代人的情感價值觀念。這次,好不容易有了這個緣份,就想說開始來著手進行這些問題的梳理
      看書名,本來以為是個提供人類為什麼不理性以及如何解決關於不理性的問題的方法論,其實不過就是是一本關於杜克大學行為學大師的勵志演講稿,麻雀變鳳凰的自圓其說。只能說,讀完之後還蠻失望的,或許因為當初看到書名標題時對其副標題所及的『工作、生活及愛情』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的談論方式深感好奇。
愛情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是佛洛伊德還是柏拉圖? 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的做飯 吃飯 睡覺 做愛...        
《紅色氣球》電影劇照 斯瑪特/2020.05.16 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國家,並於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釋字第748號解釋文,宣布現行《民法》未保障同性二人的婚姻自由及平等權已屬違憲,並在2019年2月20日,中華民國行政院根據釋憲案及公投結果,提出確保同性婚姻之法律草案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我先大致說明一下寫這邊文章的原因:首先是我一直以來,很想找個時間好好探討關於當代社會的愛情及婚姻商品化的問題,另外就是思考寫作關於交友軟體與當代人的情感價值觀念。這次,好不容易有了這個緣份,就想說開始來著手進行這些問題的梳理
      看書名,本來以為是個提供人類為什麼不理性以及如何解決關於不理性的問題的方法論,其實不過就是是一本關於杜克大學行為學大師的勵志演講稿,麻雀變鳳凰的自圓其說。只能說,讀完之後還蠻失望的,或許因為當初看到書名標題時對其副標題所及的『工作、生活及愛情』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的談論方式深感好奇。
愛情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是佛洛伊德還是柏拉圖? 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的做飯 吃飯 睡覺 做愛...        
《紅色氣球》電影劇照 斯瑪特/2020.05.16 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國家,並於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釋字第748號解釋文,宣布現行《民法》未保障同性二人的婚姻自由及平等權已屬違憲,並在2019年2月20日,中華民國行政院根據釋憲案及公投結果,提出確保同性婚姻之法律草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時代潮流的演化,人心也都跟著精神生活領域精進,所以,有的收集古董,有的收集字畫,有的收集圖繪,有的收集各類雕塑的藝術品,這表面都是很好的人生價值觀,可是,很少有人去注意真正藝術品的價值,例子很多: *. 藝術品最好是有「禪」意境者為上品,因為它能啟發人的佛性。 *. 藝術在客廳佈置最好以重點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當你走進美術館,看到一件作品展示了一把實際的椅子、一張椅子的照片,以及一段解釋「椅子」一詞定義的文字時,你會認為這是一件藝術品嗎?還是你會感到困惑,為什麼這樣的展示能被稱為藝術呢?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做藝術個人的自我認識非常重要。本文探討了過去被不同觀念影響而產生的矛盾心理,並提出了將這些觀念融合在一起的想法。藉由誠實面對自己的慾望,找到真正想要的答案。
Thumbnail
​所謂創價,意指創造生命最高價值。信仰日蓮佛法的目的。即在於開啟每個人生命中所具有的佛性,透過不斷人間革命,一方面建設自己的生活、家庭,一方面獻身於社會及人群,以構築自他彼此皆幸福的和平樂土。秉持此一宗旨,創價學會美術館就是落實推動藝術社區化、社區藝術化的藝術扎根理念而成立。 創價學會美術館宜蘭館
Thumbnail
多年前曾被學生問的一個問題, 如何用一句話來說明「藝術」是什麼? 猶記得當時自己無語, 近期聽到一些有創意的答案, 在此分享(回應)! 藝術是什麼? 藝術它是一個在有限的框架裡面最高的自由。 例如一幅畫, 你可以透過畫框,去感受裡面的故事、情緒。 例如一段表演、一首歌, 它的
Thumbnail
時代潮流的演化,人心也都跟著精神生活領域精進,所以,有的收集古董,有的收集字畫,有的收集圖繪,有的收集各類雕塑的藝術品,這表面都是很好的人生價值觀,可是,很少有人去注意真正藝術品的價值,例子很多: *. 藝術品最好是有「禪」意境者為上品,因為它能啟發人的佛性。 *. 藝術在客廳佈置最好以重點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當你走進美術館,看到一件作品展示了一把實際的椅子、一張椅子的照片,以及一段解釋「椅子」一詞定義的文字時,你會認為這是一件藝術品嗎?還是你會感到困惑,為什麼這樣的展示能被稱為藝術呢?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做藝術個人的自我認識非常重要。本文探討了過去被不同觀念影響而產生的矛盾心理,並提出了將這些觀念融合在一起的想法。藉由誠實面對自己的慾望,找到真正想要的答案。
Thumbnail
​所謂創價,意指創造生命最高價值。信仰日蓮佛法的目的。即在於開啟每個人生命中所具有的佛性,透過不斷人間革命,一方面建設自己的生活、家庭,一方面獻身於社會及人群,以構築自他彼此皆幸福的和平樂土。秉持此一宗旨,創價學會美術館就是落實推動藝術社區化、社區藝術化的藝術扎根理念而成立。 創價學會美術館宜蘭館
Thumbnail
多年前曾被學生問的一個問題, 如何用一句話來說明「藝術」是什麼? 猶記得當時自己無語, 近期聽到一些有創意的答案, 在此分享(回應)! 藝術是什麼? 藝術它是一個在有限的框架裡面最高的自由。 例如一幅畫, 你可以透過畫框,去感受裡面的故事、情緒。 例如一段表演、一首歌, 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