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巢人(A Rolling Stone):痛過才懂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築巢人》不是一個太有明確邏輯的紀錄片,不以時空或話語做出明顯邏輯的敘述,破碎的畫面和時空,上一刻還是溫暖、平和的,下一場氣氛頓時凝結、不安。全片僅53分鐘,但才過10分鐘,就讓人極度不耐,弄不清導演的意圖和此片的主軸,但這似乎就是陳爸和立夫的日常。是否他也曾問過命運要帶他走向何處?
我在電腦上看這部片,按了數個暫停,但陳爸的人生暫停不了。
導演沈可尙並不在此片中去解釋自閉症,我們只看到了「立夫不開心」、「立夫罵髒話」、「立夫喃喃自語、自問自答」,我們在破碎的畫面中想要找到一些線索來解釋立夫的行為,但我們也許就跟陳爸爸一樣,想破頭也毫無頭緒。很多時候,我們試圖用科學去找出自閉、過動、憂鬱的成因,但回到現實,我們終究難以用理性邏輯指導我們如何面對相處上的難題。
最後一幕極為震撼,在鏡頭前耐心、開朗、接受的陳爸,上一場還在沙巴自在的泅泳,還西裝筆挺地分享帶大立夫的感動,下一場給了一個結局,陳爸和立夫的距離愈來愈遠,埋著頭徑直往前的陳爸,不顧身後的立夫跟上了沒,急匆匆的背影,好似想把一切都拋下。那是個令人幾乎停下呼吸的畫面,一個孤獨的身影被大片墨綠給包圍,往遠方的光亮走去,卻幾乎看不清50公尺外的路,腳步急促卻不知走向何方。鏡頭拋下立夫的身影,卻讓他的低吼揚長揮散不去。
那一刻,心緊緊地揪著。
我在放映頭條的文章看到導演的訪談:
“剛開始我設計了三種方式作結尾,最初原本是採現場音,覺得那比較接近詩意的方式,但我仍然懷疑那種狀態是我要的嗎?後來嘗試第二種,是立夫爸開口唱著潘越雲的《最愛》的畫面,他每次都喝了酒才會唱,有時候會語帶哽咽,剛放進去時我覺得簡直太完美了,感覺父親好愛這個兒子,很符合應有的形象,如此一來觀眾也能有一個很好的出口,但我終究還是敵不過要「誠實」這件事,誠實是我對這位父親生命觀察的尊重,他日復一日地往返於勞苦與幸福中,那樣的情感有些傷痛無奈,甚至也有點殘忍,恐怕也不只一個自閉症者的家長會有同樣感受。”
陳爸的話語讓人心碎,卻也讓人痛心又同情。若結局只有歌頌、只有光明,也終究只是看完「別人的特例人生」,然後此片就塵封在角落,不在自己的人生中產生迴響。導演終究選擇接受陳爸的黑暗,允許他心痛也逃避,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才有餘力拾起力氣繼續活下去。這不只是陳爸,一個罕病兒家長的人生,這是每個人一生都在面對的課題,接納了黑暗,才敢邁開腳步追逐光明。我喜歡且感謝最後結局的「誠實」。
「愛」的感覺並不是那麼漂浮,有時真的需要先側耳傾聽那些痛,人才能理解愛。 ----沈可尚
大約七年前看《築巢人》,我看不懂也沒看完,五年後重新看這部紀錄片,耐著性子看完,才懂了一點導演的巧思,這部片像一首詩,每一秒、每句話、每個鏡頭都值得細細品味,也只有通篇看完,才能完整。
avatar-img
5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a-Tz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用狩獵的意象來呼應人性,許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自以為揭露了真相,又或是真相並不真的重要,他們只是享受著正義與聖人的自我想像。
《魯冰花》是一個悲劇,透過一個生命的逝去,教會我們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一般來說,我們認識一部電影是從他的類型著手,一部喜劇、一部愛情片、親情片、驚悚片之類,但進擊的鼓手,我總覺得只歸到某一類型,都好像把這部電影給說小了。綜合了音樂、個人成長、懸疑、YA、熱血、家庭、愛情元素,扣除片頭片尾僅100分鐘的片,我認為這部片情感張力十足,也將這些元素拿捏得恰如其分。 故事題材
死亡的實感,也帶來活著的意義。《藥命俱樂部》超脫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熱血框架,在死亡面前,看見生命的格調與光彩。
臺灣不缺故事,卻缺少把故事說好、說得精彩的人。《兩天一夜》沒有特效、場面、動作或炫技,單用故事和角色,就足以讓觀眾收穫滿滿的感動。
用狩獵的意象來呼應人性,許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自以為揭露了真相,又或是真相並不真的重要,他們只是享受著正義與聖人的自我想像。
《魯冰花》是一個悲劇,透過一個生命的逝去,教會我們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一般來說,我們認識一部電影是從他的類型著手,一部喜劇、一部愛情片、親情片、驚悚片之類,但進擊的鼓手,我總覺得只歸到某一類型,都好像把這部電影給說小了。綜合了音樂、個人成長、懸疑、YA、熱血、家庭、愛情元素,扣除片頭片尾僅100分鐘的片,我認為這部片情感張力十足,也將這些元素拿捏得恰如其分。 故事題材
死亡的實感,也帶來活著的意義。《藥命俱樂部》超脫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熱血框架,在死亡面前,看見生命的格調與光彩。
臺灣不缺故事,卻缺少把故事說好、說得精彩的人。《兩天一夜》沒有特效、場面、動作或炫技,單用故事和角色,就足以讓觀眾收穫滿滿的感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母子兩人又親切的交談一陣,不久後,婦人才在陳凡的目送下依依不捨的離去,等到婦人離開後,陳凡輕輕的推開門,看著青石攙扶著母親的背影,陳凡心中的愧疚感更深了。 或許是這具身體主人的情感,又或著是自己取代了陳凡,享受著這份不該擁有的親情。 陳凡嘆了口氣,將門緩緩闔上,事到如今,他無法細想,只能
這是一個關於親人、陌生人、愛與和解的故事。與母親長期失和的兒子在母親罹患失智症後該如何重新面對兩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搬家》最厲害的一點是,影片藉一場場轟鬧的騷動,卻在角落裡不動聲色的揭開事實的本質,最終以溫情收尾包裝了迫切成長下的殘酷。片中運用孩童稚嫩和天真的視角,逐漸理解在大人的世界裡,和諧的家庭不保有永久的期限,反而還會經歷爭吵、分開、苦痛的各種回憶
這是一部詳細描述在離異家庭中適應困難的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的電影,也是描述自殺者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他不是沒有求救,而是求救的訊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罕見疾病的孩子和他母親的故事,描述了孩子在尋找自己生命意義的過程中,以及母親為他做出的努力和選擇。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Thumbnail
原諒自己是情傷最好的藥 哪怕找不到藥醫 也要學習 理解 接受100%的自己 媽媽介紹許多相親對象 總是讓小秦與對方互相挑剔 他已是大齡男子又是家中老大 因家裡出了個老愛出大事的爸爸 小秦心疼媽媽為家計的辛勞 大學畢業後就擔負了整個家計 於是耽誤了戀愛婚姻 沒有什麼戀愛經驗
Thumbnail
1995年,石振邦(張譯 飾演)和妻子淑娟(郝蕾 飾演) 因生不出孩子的事吵架,鬧離婚。 石振邦只想嚇嚇淑娟載她去民政局, 沒想到一直哭哭啼啼,說絕不離婚的淑娟真辦手續簽字,離婚, 轉身揚長而去,留石振邦在那裡心裡嘔死了。 他的鐵哥兒楊武(潘斌龍 飾演)聽了笑得只差沒打滾, 愛面子的石振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母子兩人又親切的交談一陣,不久後,婦人才在陳凡的目送下依依不捨的離去,等到婦人離開後,陳凡輕輕的推開門,看著青石攙扶著母親的背影,陳凡心中的愧疚感更深了。 或許是這具身體主人的情感,又或著是自己取代了陳凡,享受著這份不該擁有的親情。 陳凡嘆了口氣,將門緩緩闔上,事到如今,他無法細想,只能
這是一個關於親人、陌生人、愛與和解的故事。與母親長期失和的兒子在母親罹患失智症後該如何重新面對兩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搬家》最厲害的一點是,影片藉一場場轟鬧的騷動,卻在角落裡不動聲色的揭開事實的本質,最終以溫情收尾包裝了迫切成長下的殘酷。片中運用孩童稚嫩和天真的視角,逐漸理解在大人的世界裡,和諧的家庭不保有永久的期限,反而還會經歷爭吵、分開、苦痛的各種回憶
這是一部詳細描述在離異家庭中適應困難的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的電影,也是描述自殺者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他不是沒有求救,而是求救的訊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罕見疾病的孩子和他母親的故事,描述了孩子在尋找自己生命意義的過程中,以及母親為他做出的努力和選擇。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Thumbnail
原諒自己是情傷最好的藥 哪怕找不到藥醫 也要學習 理解 接受100%的自己 媽媽介紹許多相親對象 總是讓小秦與對方互相挑剔 他已是大齡男子又是家中老大 因家裡出了個老愛出大事的爸爸 小秦心疼媽媽為家計的辛勞 大學畢業後就擔負了整個家計 於是耽誤了戀愛婚姻 沒有什麼戀愛經驗
Thumbnail
1995年,石振邦(張譯 飾演)和妻子淑娟(郝蕾 飾演) 因生不出孩子的事吵架,鬧離婚。 石振邦只想嚇嚇淑娟載她去民政局, 沒想到一直哭哭啼啼,說絕不離婚的淑娟真辦手續簽字,離婚, 轉身揚長而去,留石振邦在那裡心裡嘔死了。 他的鐵哥兒楊武(潘斌龍 飾演)聽了笑得只差沒打滾, 愛面子的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