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時事翻譯】最強大的媽媽其實很脆弱。駐足在「單親母子家庭」底下的女性們。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是被「最強的媽媽」一手養大的。
媽媽忍著爸爸的家暴、婆婆的騷擾,直到爸爸的毒手伸向小孩,媽媽終於忍不住決定要離開這個家。我跟哥哥還有媽媽三人,坐在車上背對著鄉下夜晚的道路。擠在那小小車內的感受,即便在過了10年的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記憶鮮明得令人討厭。
媽媽總是說服自己「總有一天我會需要他」掩蓋婚姻帶來的心理陰影。她努力地美化跟爸爸在一起的記憶,希望它純白無垢。
但是他們離婚後,外婆提起了扶養費的減額訴訟,在調解還在進行時,我們就收到了爸爸的死訊。據說死因是承受不住失去家人的孤獨,同時服用酒跟鎮定劑,就此喪生。
媽媽的意念更堅決了,她想:「我要變強,用女人的力量把這些孩子一手養大」
她這樣想,她也不得不這樣想。
在那之後我們搬了家,3人流滿了無法計量的淚水。
我們兄弟倆在新的城鎮找尋跟社會接軌的方法,探索了又受傷、受傷了再探索,就這樣一天過一天。哥哥常謊稱要去學校,在公園打發一整天的時間;而我敏感的心靈又受到刺激,情況惡化,除了在學校吐、還在午休時為了躲開霸凌者逃到校舍的角落。
媽媽把無處可去的情感、與沒時間當個「好媽媽」的罪惡感,狠狠地、粗暴地寫在筆記本上。她明明很累卻老是睡不好、晚上會從廁所傳來嘔吐的聲音。她對各式各樣的人低聲下氣、努力付房租、早上跑去打掃社區、一天在餐廳工作10小時、努力付了哥哥應考時的補習班費用、回家後還要盯著哥哥念書。這樣的日子,持續了4年。
即便如此,她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示弱。
媽媽真的很強,是最強大的。
從我們的生活中,傳出了這樣的聲音:「有那種時間示弱的話,我還不如努力到吐給你看」
在這樣痛苦的生活中掙扎了一段時間,我們家多了一個人。
現在我們稱之「大哥」的那個人,是我們兩兄弟的新爸爸,媽媽的伴侶。之所以叫他大哥而不是爸爸,是因為他知道我們(曾經)有親生父親,這是他的溫柔。我現在,也把逐漸褪色的爸爸的回憶,寄託在夾在日記本裡的那張照片上。
大哥跟我們兩兄弟一開始相處起來很尷尬,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花了時間經營彼此關係,最後變成真正的家人。跟大哥感情好到,當媽媽說她在考慮跟大哥再婚時,我們異口同聲地答「當然好啊」我是大哥的孩子,這是我很重要的一個身分。
奪回過往荒廢的時間、療癒千瘡百孔的心靈,我們全家人終於得到了幸福。會一起吃晚餐、一起在休假時出門買東西。我緊緊地抱住這美滿的日常,不讓它溜走。
當然幸福有很多形態,但我們三人,因為遇見了「大哥」終於走到了一個,能打從心底感到幸福的地方。
而媽媽堅韌的愛,也終於、終於開花結果。
每年都會去爬的金比羅山。
喊著已經爬不動的媽媽跟看起來很輕鬆的大哥。

最強大的媽媽其實很脆弱

進了大學,我開始學習有關性別的知識,加深了思考的深度。性別議題好像不經意就會碰觸到,在學術兩個字背後,幾乎都是在探討「沒有血緣關係的親子」「女性權益」等等,很貼近生活的議題。但是,我學了之後,價值觀上的不同,讓我在某方面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我才知道原來「女性的社會地位經常被壓低」
與其說是單聽一位倡議者的論述就領悟,還不如說這些道理,我是透過日常對話、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慢慢、慢慢地打開社會的殼,才逐漸注意到。
最強大的媽媽,其實很脆弱。
一邊痛苦掙扎一邊寫出來的性別畢論
日本以女性為家庭照顧者的單親家庭約有123萬戶,多數生活窮困。原因來自於女性難以成為正式員工、同工不同酬,因為社會要求的性別分工對女性不利。
成為單親家庭的理由大約8成都是因為離婚,而拿不到對方的贍養費的情況意外地並不稀奇。
在離婚的單親媽媽當中,有2成沒有拿到贍養費。理由有很多,像是「對方付不出來」「對方不想付」「不想再跟對方有牽連」等等。
有些人聽到「不想再跟對方有牽連」這個理由可能會感到奇怪。但實際上離婚也有很多形態。例如有些案例是,跟家暴者持續打離婚訴訟、協調金額時敏感的心靈不斷受到刺激,有些人考慮承受精神壓力所要付出的成本,決定「錢不拿了,只想永遠不再跟對方往來」
即便想出去工作,但在大家都把性別分工當成社會常規的日本,認為「女性就是應該結婚離開職場」要帶著小孩做正職難度非常高。
在社會制度不夠完備的社會,當員工說「小孩身體不舒服必須早退」或「沒有辦法工作到太晚」對雇主而言也是一種負擔。
如此一來,女性能選擇的職業必然只剩下領最低薪資的打工。但是一旦小孩發燒媽媽就不得不請假,又增加了更多減少收入的要因。這種雇用制度就是我們那4年的根源。
我們的情況是住在阿嬤家,跟阿嬤還有阿姨同住,幸虧還有人一起陪我們吃飯,雖然到最後都沒能買上浴缸,但託他們的福在他們家泡上了澡。我們算起來可能還是比較「幸運」的那群。但即便如此,痛苦的生活跟大家並無二致,每天敲打著計算機,「痛苦」的感覺已經開始漸漸麻痺了。
2014年發生了一起案件。住在千葉縣銚子市社會住宅的母子兩人,因為繳不出房租被迫搬離。帶著年僅13歲女兒的單親媽媽忍受不了長久以來的生活困頓,找不到出路。媽媽想到唯一能解脫的方法,就是帶著小孩一起去死
被勒令搬走的那天,媽媽掐死了女兒,在女兒的屍體旁邊,一言不發地看著女兒的影片。她在心裡想:「等這個影片播完,我也該上路了」但協助搬離的執行人員剛好過來,媽媽想死卻沒死成。就是如此悲傷的故事。
一想到「這種事情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就忍不住打了個寒顫。然後,再想到現在還有人站在懸崖邊隨時可能掉下去,就覺得無法忍受。

敵人不是「女性」也不是「男性」而是「男女」這個概念本身。

我身邊的朋友幾乎都是生理女性。即便都是「女性」但有人比我更強壯、更「像個男人」也有人熱衷於「像個女人」
「男女」這種固定的概念,好像已經沒有改變的餘地了。
但是,在與她們的對話片段當中,可以窺見作為一個女性生存下去,要遇到多少無可避免的性別歧視與偏見。
「跟同鄉的人聊工作,他們說反正女性結婚就會辭職了叫我隨便做做」
「在駕訓班被說了好幾次反正女人又不用開車」
「明明女性的內褲照就這樣大喇喇地登在地鐵廣告上,但當我想談論床事跟身體卻會被投以異樣眼光」
滿滿的都是近在眼前,我卻完全不了解的事。
而一旦開啟了這樣的對話,我也能敞開來說身為男性的困境。
「很討厭要跟人打好關係就得先開黃腔」
「明明不想在大家面前脫衣服,但在學校男生卻被要求直接在教室換」
我一這樣講,女生們就擺出一副「原來如此」的表情,努力想要理解我說的話。
大學的朋友。念書念到累後拍的一張。
我想一定有人光聽到「性別議題」「男女平等」態度就變得很消極,我一開始也很害怕,害怕我從小到大養成的潛意識價值觀會被說是性別歧視。有時候性別議題就像在玩大風吹一樣氣氛緊張,彼此互相指控「女的都這樣」「男的都這樣」
但我們的敵人並不是女性或男性,而是男女這個概念本身。在社會、文化所構築的「男女」概念下,即便程度不同,但誰都是加害者,也都是被害者。
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是局外人。
雖然因立足點不同,可能無法完全用同樣的視點俯瞰世界,我的想法也可能會被笑說是不切實際的雲端思想。
但是,只有討論才能使我們前進,我們也不得不前進。
當然,要不要結婚生子是個人選擇,但是我周遭的好朋友們,卻很可能體驗到跟我媽媽一樣的痛苦經驗。而活在現今社會的我,已經沒有辦法冷眼旁觀,認為「那是女性自己的問題」現在的我已經不再如此愚昧了。
舉起理想的大旗,挑戰男女的枷鎖。不論你是男、是女、是任何人。

媽媽的現況

媽媽現在主要從事心靈輔導以及婦女運動。大家口耳相傳,很多人都來尋求媽媽的幫助。他一個禮拜會空下一天,拉著喀拉喀拉響的沉重行李箱出遠門走走。最近還開了銀髮族教室。
越過種種傷痛的媽媽,現在正伸手拉住其他人。
看吧,果然我的媽媽是最強大的。
結婚紀念日跟生日收到最喜歡的玫瑰,非常開心的媽媽
現在問起媽媽,才知道當初他跟「大哥」交往時,周圍盡是反對的聲浪。
媽媽放棄休假,為了給我們買國中制服。而連這一切都不知道的路人甲,卻對著媽媽說「明明是個單親媽媽,現在是找男人的時候嗎?」像這樣從旁說教。而在他們再婚得到幸福之後,那個路人甲又馬上變臉,笑著跟他們說恭喜。
媽媽對這件事情並沒有太在意,倒是我忿忿不平,覺得憑什麼只因為是單親媽媽就得放棄一切?
如果,法律跟制度能讓單親媽媽也能當正職、好好工作呢?
如果,這是一個能理解離婚背後複雜成因的社會呢?
如果,這個社會對單親媽媽再婚沒有偏見呢?
雖然社會有在改變是件好事,但我腦中還是會浮現這樣的疑問。
媽媽帶小孩的單親家庭,比爸爸帶小孩的情況多了6倍。當然,在父子家庭中也有因「男性」這性別而生的痛苦,沒辦法說單親爸爸帶小孩就一定比較輕鬆。
但對被簡化的「單親母子家庭」與在其之下的,那些女人的故事,不論是我們還是社會,都必須思考再思考,不斷向前走。
這個春天,身為二兒子的我從大學畢業,媽媽「育兒」的責任也畫下了休止符。那個坐在車上離家的夜晚,也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謝謝妳。
還有我愛妳。
今天想要將平常不太會講的話,寄託在文章上傳達給媽媽。然後一邊祈禱,希望妳的努力與堅持,能讓這個世界變得稍微清澈一點。
媽媽今天也很淺眠,悄悄地關上房間的門,我也差不多該睡了。
“最強大的媽媽其實很脆弱。駐足在「單親母子家庭」底下的女性們。”
這篇文章,是給她們的回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6會員
    45內容數
    寫我的病、我的傷、我那些還沒癒合、還在流膿的傷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大家重新審視網路言語霸凌的現在,很多看起來沒問題,實則內藏攻擊性的詞彙不經意地混在生活當中。如果我們這個社會能注意到這點,那該有多好。 最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地雷妝容」這
    「你根本沒有憂鬱症吧?」 你知道自己講的話有多失禮嗎?對患者本人就不用說了,這種話等於在諷刺下診斷的醫生不夠專業,有夠沒禮貌。
    「你比我想像得還有精神」 如果他狀況不好,根本一開始就不會跟人見面。還有,症狀有高低潮之分,光靠短期狀況去判斷對方病情如何,會不會太快了? 在憂鬱症患者中,也人不想讓人看見自己狀況不好的樣子,討厭讓別人擔心。 多體諒對方的心情再謹慎發言比較好。 「你只是在討拍吧?」 這些患者至今都在不斷勉強自
    https://www.nicovideo.jp/watch/sm37085913 せいぜい指くわえて見てな あぁ 見世物に心馳せている馬鹿者共よ どうしたってイケニエでしょ? インスタンスな秘め事 羨むくらいに 堕ちていく未来 及び腰ならここでお帰り 含著手指用力看吧 你們這些等人出糗的笨蛋們 這
    原文:共通言語は手話。スターバックス、国内初の「サイニングストア」をオープンへ どんなお店なの? 作者:生田綾 不會手語當然也能去光顧。該店店員表示:「想要改變大家對身障的印象,身心障礙者與一般人只不過是傳達、接收訊息的方法不同罷了」
    原文:貧困、肥満、人種格差…新型コロナで次々と露呈する米社会の恥部https://news.yahoo.co.jp/byline/inosehijiri/20200523-00179941/ 黑人死亡率是白人的2.4倍ー在新冠肺炎死亡率世界最高、已超過9萬人的美國,媒體相繼報導種族歧視帶來的社會問題
    在大家重新審視網路言語霸凌的現在,很多看起來沒問題,實則內藏攻擊性的詞彙不經意地混在生活當中。如果我們這個社會能注意到這點,那該有多好。 最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地雷妝容」這
    「你根本沒有憂鬱症吧?」 你知道自己講的話有多失禮嗎?對患者本人就不用說了,這種話等於在諷刺下診斷的醫生不夠專業,有夠沒禮貌。
    「你比我想像得還有精神」 如果他狀況不好,根本一開始就不會跟人見面。還有,症狀有高低潮之分,光靠短期狀況去判斷對方病情如何,會不會太快了? 在憂鬱症患者中,也人不想讓人看見自己狀況不好的樣子,討厭讓別人擔心。 多體諒對方的心情再謹慎發言比較好。 「你只是在討拍吧?」 這些患者至今都在不斷勉強自
    https://www.nicovideo.jp/watch/sm37085913 せいぜい指くわえて見てな あぁ 見世物に心馳せている馬鹿者共よ どうしたってイケニエでしょ? インスタンスな秘め事 羨むくらいに 堕ちていく未来 及び腰ならここでお帰り 含著手指用力看吧 你們這些等人出糗的笨蛋們 這
    原文:共通言語は手話。スターバックス、国内初の「サイニングストア」をオープンへ どんなお店なの? 作者:生田綾 不會手語當然也能去光顧。該店店員表示:「想要改變大家對身障的印象,身心障礙者與一般人只不過是傳達、接收訊息的方法不同罷了」
    原文:貧困、肥満、人種格差…新型コロナで次々と露呈する米社会の恥部https://news.yahoo.co.jp/byline/inosehijiri/20200523-00179941/ 黑人死亡率是白人的2.4倍ー在新冠肺炎死亡率世界最高、已超過9萬人的美國,媒體相繼報導種族歧視帶來的社會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女人很脆弱也很堅韌,脆弱在於弱不禁風,膽子小而且力氣有限,堅韌在於為母則強,當了媽媽的女人為了孩子可以上刀山下油鍋。柔弱又吃苦的女人很多,有一個女人發現柔弱無法生存,為了孩子選擇堅強到底,也為同病相憐的人提供一個可靠的臂膀歇息。 芳菊八年的婚姻都在嚴重暴力中度過,在芳菊即將失控的最後關頭決定離
    Thumbnail
    如果子女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會在他們身上加倍感受,而人生的起伏又是不可避免的,那通往幸福的道路或許便是重拾快樂的能力吧!
    Thumbnail
    「親愛 女人」是描述具有母性的女人。她在生命過程經歷相戀、婚姻、或為人母親等人生階段,在思想上所發揮無論是傳統、或是女權意識型態上,發展對待自己所愛的各種行為表現。以其堅毅及內斂的性格,表達、流露出內含母愛的感情。還有為母則強的人生百態.....即使性別相異,卻值得省思。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的于奶奶竟然要長子于爸爸,必須幫助弟弟老二、老三創業、買新房、辦婚事。連同老宅購地、父親後事都被迫包辦。 當于二叔因病昏迷時,于媽媽、于二嫂跟于奶奶三人遍尋名醫無果後,私下因某女法師逆天施救,得以甦醒。 可于奶奶卻打破誓言告知外人。 術法反噬了全部人,於是女法師的先生身亡;于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母親獨于二叔,身為家中老大的于爸爸,不僅一人事業有成,在娶妻生子的同時。還依照父母的意願幫助老二老三創業,連同老宅新房婚事都被迫包辦。 甚至連老父後事也一力承擔,就當于爸爸一家人以為終於塵埃落定時。 于二叔,病倒了。 于媽媽為了苦惱的于爸爸,她決定要站出來幫忙。但這個決定,卻
    Thumbnail
    女人的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韌性與柔軟兼俱。面對生活磨難的堅韌,以及面對先生孩子情緒暴發的柔軟,女人與生俱來的特質可以讓一個搖搖欲墜的家得以扶正,繼續幸福下去。綜觀父母那一輩人,父親通常大男人脾氣,母親總是小媳婦任勞任怨,孩子長大了,回憶起來多半是母親的耐心與愛心讓他們在外遇到困難而能順利紓通排解。
    Thumbnail
    我對養母的記憶雖然稀少,但她給我的影響卻深遠難忘。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家庭暴力所造成的嚴重問題,並反思家庭中成員之間應有的愛與尊重。讓我們從養母的遭遇中學習如何更好地珍惜與父母之間的親情,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在一家可以看到夜晚飛機起降的餐廳裡,聽到一段夫妻的對話。妻問夫下輩子還願意在一起嗎?夫小心翼翼的反問:那妳能投胎在正常一點的家庭嗎? 我見過的許多例子裡,女婿給力或優秀的,那個國舅爺真的是爛到可以。自以為能力強的,捅的簍子更大。有時候因為補過太多次漏洞,補到夫妻離婚的,也不是沒有! 我的父親是公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女人很脆弱也很堅韌,脆弱在於弱不禁風,膽子小而且力氣有限,堅韌在於為母則強,當了媽媽的女人為了孩子可以上刀山下油鍋。柔弱又吃苦的女人很多,有一個女人發現柔弱無法生存,為了孩子選擇堅強到底,也為同病相憐的人提供一個可靠的臂膀歇息。 芳菊八年的婚姻都在嚴重暴力中度過,在芳菊即將失控的最後關頭決定離
    Thumbnail
    如果子女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會在他們身上加倍感受,而人生的起伏又是不可避免的,那通往幸福的道路或許便是重拾快樂的能力吧!
    Thumbnail
    「親愛 女人」是描述具有母性的女人。她在生命過程經歷相戀、婚姻、或為人母親等人生階段,在思想上所發揮無論是傳統、或是女權意識型態上,發展對待自己所愛的各種行為表現。以其堅毅及內斂的性格,表達、流露出內含母愛的感情。還有為母則強的人生百態.....即使性別相異,卻值得省思。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的于奶奶竟然要長子于爸爸,必須幫助弟弟老二、老三創業、買新房、辦婚事。連同老宅購地、父親後事都被迫包辦。 當于二叔因病昏迷時,于媽媽、于二嫂跟于奶奶三人遍尋名醫無果後,私下因某女法師逆天施救,得以甦醒。 可于奶奶卻打破誓言告知外人。 術法反噬了全部人,於是女法師的先生身亡;于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母親獨于二叔,身為家中老大的于爸爸,不僅一人事業有成,在娶妻生子的同時。還依照父母的意願幫助老二老三創業,連同老宅新房婚事都被迫包辦。 甚至連老父後事也一力承擔,就當于爸爸一家人以為終於塵埃落定時。 于二叔,病倒了。 于媽媽為了苦惱的于爸爸,她決定要站出來幫忙。但這個決定,卻
    Thumbnail
    女人的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韌性與柔軟兼俱。面對生活磨難的堅韌,以及面對先生孩子情緒暴發的柔軟,女人與生俱來的特質可以讓一個搖搖欲墜的家得以扶正,繼續幸福下去。綜觀父母那一輩人,父親通常大男人脾氣,母親總是小媳婦任勞任怨,孩子長大了,回憶起來多半是母親的耐心與愛心讓他們在外遇到困難而能順利紓通排解。
    Thumbnail
    我對養母的記憶雖然稀少,但她給我的影響卻深遠難忘。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家庭暴力所造成的嚴重問題,並反思家庭中成員之間應有的愛與尊重。讓我們從養母的遭遇中學習如何更好地珍惜與父母之間的親情,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在一家可以看到夜晚飛機起降的餐廳裡,聽到一段夫妻的對話。妻問夫下輩子還願意在一起嗎?夫小心翼翼的反問:那妳能投胎在正常一點的家庭嗎? 我見過的許多例子裡,女婿給力或優秀的,那個國舅爺真的是爛到可以。自以為能力強的,捅的簍子更大。有時候因為補過太多次漏洞,補到夫妻離婚的,也不是沒有! 我的父親是公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