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實.7/5(日)《從樂活到善終:王英偉醫師的全人健康照護》新書分享會】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7/5(日)《從樂活到善終》新書分享會,因傳主王英偉醫師的好人緣,讓各界的貴賓和長官都前來參加,靜思書軒信義店的現場,湧入了100多位讀者。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 攝/張秋燕
他不只是一個醫生,也是醫學生的教科書。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室醫務秘書李毅醫師,擔任現場主持人,回憶20年前到花蓮時,就遇到王英偉醫師,第一眼覺得王醫師是非常內歛不是剛見面就會熱情擁抱的人,但相處久了覺得他其實很好相處。當時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稿,花了兩天的時間翻閱,書中可看到一個醫師要怎樣做才是一個好醫生,很多醫生可能醫術很好,但王醫師身為家醫科醫師卻把這個功能發揮到無限大。他讓大家在困苦的環境快樂活下去。
大家都知道他是香港人,有一次去香港演講,最後說以後還是用國語好了,因為廣東話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李毅醫師分享大學時有一個學長曾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好死一點。人這輩子求的就是活得快樂,最後能善終,王英偉署長幫台灣不同的人創造一個善終的環境,在樂活之餘,也可以走向善終。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室醫務秘書李毅醫師 攝/張秋燕
王英偉主任竟然親自來偏鄉接我並幫我帶便當,讓我很感動!
曾一起工作的同事花蓮慈院心蓮病房主任謝至鎠醫師說,這本書拿到後,很認真的閱讀,從書裡面看到了心蓮病房草創時期的過程,能了解和這樣的人做事有多辛苦。
並分享私底下和署長相處點滴,書中寫到王醫師不是一個熱情的人,寫信給他問什麼事,通常第二天不會回,後來追問他這封信,才告知你要怎麼處理。幾次後,就很想問他,訊息究竟有看嗎?後來終於忍不住寫了一封信問他「你到底有看信嗎?」現在主任終於有改變,會簡短回覆「收到!」「謝謝! 主任」。
主任很少會告訴同仁做的好或是做的不好,但也不是不會關心別人,有一次去關山偏鄉支援,快到中午時,打電話問辦公室同仁是否可來接?剛好是主任接的電話,主任竟然親自來接,並還幫他帶個便當,讓他很感動!
問主任什麼問題絕對不會不耐煩,他不會告訴你答案,但是會給你很多資料,教你如何思考去解決問題。這麼多年,自己還是希望能成為像主任一樣,對病人、學習很熱情、對病人真誠付出,感謝主任在成長過程中常常鼓勵他們,從主任身上學習的過程,終身都受用。
花蓮慈院心蓮病房主任謝至鎠醫師 攝/張秋燕
護理師在王主任帶領下,自然而然就不會漠視病人
花蓮慈院心蓮病房護理長轉任護理部督導的張智容則分享,王主任很會發想,在臨床上,常常提出照顧病人的點子、加強護理師的大補帖,從一早就會問護理師「這個病人怎樣?」「你做了什麼事?」「有沒有什麼事可以做得更好?」「這個病人的心願是什麼?」護理師在這樣的帶領下,自然而然就不會漠視病人,很感謝主任一點一滴帶著團隊一起進步。
花蓮慈院心蓮病房護理長轉任護理部督導的張智容 攝/張秋燕
「病人需要我們」、「我們需要病人」、「我們幫得到病人」,這樣的病人,我們就收到安寧病房
台北慈院社服室主任吳芳茜分享,記憶中的王英偉主任情感表達很內歛,從來不生氣,在爭執中,會先給一點提示,比如護理人員和他有一些挑戰性的對話時,會問他們「你怎樣想的?」「有沒有查過資料?」大家就愣在那邊,隔天主任就帶著一堆英文的paper請大家讀,並問大家從中學習到什麼?團隊就是這樣被訓練起來的。
當護理人員猶豫是否要收病人時,主任會跳出來說:
「病人需要我們」
「我們需要病人」
「我們幫得到病人」
這樣的病人,我們就收到安寧病房,這樣的舉動,讓家屬很感動!
當病人留一口氣要回家時,從花蓮到鳳林、玉里、台東、關山沿線讓醫護人員送病人回家,主任一定全力支持。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主任帶大家到日本參加安寧療護會議,當護理人員寫好所有稿子,一進到大飯店,主任就說要一個一個練習,被關到房間練到可以為止。準備正式上場時,主任幫每個人錄影,讓大家以後都可以看,等到全部報告完後,主任才說可以出去玩了,其實隔天就要回台灣了,根本沒辦法玩。
她們一直把主任當兄長一樣,周末帶病人出遊時,都是護理師和病人出去玩,主任都在照顧病人。她的第一隻無線滑鼠就是主任送的,印象最深的是主任曾說,團隊成員總有一天會離開團隊,即便同仁要離開,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將滿身技能帶出去到外面的世界。
台北慈院社服室主任吳芳茜 攝/張秋燕
16年前從心蓮病房出院的11歲病人女兒,寫來的一封感謝信
李毅醫師提到,書中278頁中,有一篇感謝信,這是一封女孩的手寫信,兩年前,有一天我去看時,很感動,就將它拍了下來。但這是16年前從心蓮病房出院的病人女兒,當時她還是11歲。感謝護理師、社工師當時給他的力量、陪伴她,對一個11歲小孩來說,非常重要!
當時王英偉被借調到國健署署長時,當時同仁都不看好,因為署長是不愛跟人辯解的人,國健署畢竟是一個公家機關。但後來他做了很久,他在國健署也推出很多案子,貢獻非常大。
如果我們的國健署、醫院的醫師、從事公衛的人,都將這本書好好閱讀,會知道我們國家應該如何將人民健康走對方向。證嚴上人說的好:「只要方向對,不怕路遙遠」,並請問王英偉署長:一個人秉持著偏鄉熱情的人,要如何找到有病、抽煙、喝酒的人?王醫師則回覆,在資源很稀少的地方,就要想辦法運用現有的資源去突破,當時會找小朋友幫忙,寫下來哪家爺爺、奶奶生病了,這樣就能掌握當地的病況。
李毅(左)與王英偉醫師(右) 攝/張秋燕
他不擅於框住你的想法,鼓勵同仁可自由思考
同事四年的賈淑麗副署長特地前來現場,一上台即說「有人說他要走了嗎?有人放他走嗎?國健署有要放他走嗎?」引來現場笑聲不斷。並分享署長剛來時,也覺得這個署長做不久,我們喜歡叫他老師,關起門來,老師就會上課。來的第一天覺得辦公室沒有白板,上台劃白板的人只有署長跟她,他一直帶領我們做這件事,補強在公務人員的方法和能力。
署長常常教大家可以天馬行空發想,不要侷限在公務人員的思維中,他不擅於框住你的想法,鼓勵同仁可自由思考。從四年的教育中,看到王署長對同仁、民眾的愛,讓她非常感動!最近看同仁都在讀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太好看了,從年輕到現在,這本書國健署的內容就佔了他生命歷程三分之一。
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 攝/黃淑琴
我是王醫師、也是王老師,這是一輩子都不會改變的職銜
王英偉表示,很多人覺得我很冷、不太會說話,但我認為我與人的互動是溫暖的,溫暖是去感受,而不是去看的。這幾年對病人、同事、學生都是這樣的心態, 我有三個身份: 老師、醫師、公務員,覺得最難當的是當老師,當老師要想盡辦法讓學生能有成長。但也告訴大家,我是王醫師,也是王老師,這是一輩子都不會改變的職銜。
以前在偏鄉,常想出很多點子,這些點子都可化成實用的方式,這幾年包括在偏鄉、學校、國健署,各位都可以看到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也推出很多不一樣的方案。我希望當我離開時,能留下一些東西給大家,大家也都能學習到東西再離開。
王醫師走進病人的家裡與心裡,推出「定時、定期、定人」的偏鄉診療方式
李毅醫師分享,我們知道要突破框架是不容易的,疾病在一個家庭形塑成一種氣氛,在偏鄉行醫的醫生會有無力感。以往的偏鄉醫療中,很多醫療人員,都是有去看到病人就算了,但是王醫師不是這麼做的,王醫師帶領他的團隊,推出「定時、定期、定人」的偏鄉診療方式,他覺得固定醫師對病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王醫師走進病人的家裡與心裡。國民健康署在王署長的帶領下,他的思維若能繼續讓它開枝散葉,我們的健保費用就能減少很多。
王英偉醫師回想起在年輕時,要去巡迴醫療時,大多數的人就開始準備釣竿,玩水的工具,因為偏鄉是山明水秀的地方,可以好好去玩。一般的醫師,因為不是自己的病人,也比較不會重視,只要看過就好了,病人可能有時遇到這個醫師、有時遇到那個醫師,難免感到焦慮,但是如果有固定的醫生來看,病人就會感到安心。
李毅與王英偉醫師 攝/張秋燕
心靈工坊與慈濟醫療法人合影 攝/張秋燕
《從樂活到善終:王英偉醫師的全人健康照護》
【我要購買】
博客來
讀 冊
金石堂
心靈工坊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是一個跨世代創傷的地方。至少有兩代在日據時代被殖民、另外一些是從中國到台灣來,經歷戰爭逃難。在這過程中,一代代的焦慮不安,不自覺傳到現在。在安娜的書中也說明,為了因應整個社會的動盪,我們的基因也會因應調整。有時候我們不曉得為什麼會如此焦慮,但也許這焦慮不是我的,是從上一代來的。這不是他們的錯……
    心理學要從語言下手? 宋老師在一開場,就表明心理學要對語言學下功夫,他憶起幾年前和他的譯作《關係的存有》、《翻轉與重建》作者肯尼斯.格根見面時,就有跟他提過這一點,但格根似乎不以為然,反覺得那會殺了心理學。宋老師指出,他所說的語言學是站在較廣義的觀點來看的,可能格根尚未了解這點。知識奠定在語言上,思
    黑人是野獸,黑人壞,黑人凶,黑人醜;瞧,一個黑人,他會冷,那個黑人在發抖,那個黑人發抖是因為他會冷,小男孩發抖是因為他怕那個黑人,黑人因為這種絞骨的陰冷而發抖,俊美的小男生之所以發抖,因為他認為那黑人是由於憤怒而發抖,白人小男孩投入母親的懷裡說:媽媽,那個黑人要吃我。
    我寫這本書所抱持的目標,就是要告訴臨床工作者如何「逐步」和具有複雜創傷的兒童工作的「方法」。全書對於 EMDR 治療的八個階段都有詳盡的探索,並在每一個治療階段都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技巧和策略,以清晰、實際、具體、創意的方式來幫助難以治療的兒童。
    治療師該如何向兒童本人和照顧者解釋EMDR治療,並且獲得兩者同意參與治療的過程呢?這本書充滿了協助建立治療關係的寶貴資源,並且幫助兒童及照顧者不僅與治療師建立穩定、信任的關係,而且彼此之間也能建立這樣的關係。
    在EMDR治療的過程中,治療者必須確認準備工作已經到位。換句話說,治療師要幫助當事人能夠做好進入治療的療程,所以治療師也要非常努力地使當事人在一個充分信任與放鬆的治療關係下一起合作。因此,治療師要不時地評估當事人的心理狀態,以確保治療過程能依既定的步驟進行,使當事人重新回到生活的常軌。
    台灣是一個跨世代創傷的地方。至少有兩代在日據時代被殖民、另外一些是從中國到台灣來,經歷戰爭逃難。在這過程中,一代代的焦慮不安,不自覺傳到現在。在安娜的書中也說明,為了因應整個社會的動盪,我們的基因也會因應調整。有時候我們不曉得為什麼會如此焦慮,但也許這焦慮不是我的,是從上一代來的。這不是他們的錯……
    心理學要從語言下手? 宋老師在一開場,就表明心理學要對語言學下功夫,他憶起幾年前和他的譯作《關係的存有》、《翻轉與重建》作者肯尼斯.格根見面時,就有跟他提過這一點,但格根似乎不以為然,反覺得那會殺了心理學。宋老師指出,他所說的語言學是站在較廣義的觀點來看的,可能格根尚未了解這點。知識奠定在語言上,思
    黑人是野獸,黑人壞,黑人凶,黑人醜;瞧,一個黑人,他會冷,那個黑人在發抖,那個黑人發抖是因為他會冷,小男孩發抖是因為他怕那個黑人,黑人因為這種絞骨的陰冷而發抖,俊美的小男生之所以發抖,因為他認為那黑人是由於憤怒而發抖,白人小男孩投入母親的懷裡說:媽媽,那個黑人要吃我。
    我寫這本書所抱持的目標,就是要告訴臨床工作者如何「逐步」和具有複雜創傷的兒童工作的「方法」。全書對於 EMDR 治療的八個階段都有詳盡的探索,並在每一個治療階段都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技巧和策略,以清晰、實際、具體、創意的方式來幫助難以治療的兒童。
    治療師該如何向兒童本人和照顧者解釋EMDR治療,並且獲得兩者同意參與治療的過程呢?這本書充滿了協助建立治療關係的寶貴資源,並且幫助兒童及照顧者不僅與治療師建立穩定、信任的關係,而且彼此之間也能建立這樣的關係。
    在EMDR治療的過程中,治療者必須確認準備工作已經到位。換句話說,治療師要幫助當事人能夠做好進入治療的療程,所以治療師也要非常努力地使當事人在一個充分信任與放鬆的治療關係下一起合作。因此,治療師要不時地評估當事人的心理狀態,以確保治療過程能依既定的步驟進行,使當事人重新回到生活的常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20240727 陪你走一段 - 謝謝大體老師 有幾次特別的臨終關懷,與中陰引導經驗。 第一次,在士林的新光醫院。 個案癌末,應家屬請求,前往臨終關懷。 我教導家屬持念「藥師經」( 當時,我正修持此本尊 )。 基於緣分,我每天在個案病床前,修法、持經迴向。
    Thumbnail
    後來我便離開了大寮那間醫院,因為實在太累了、工作量繁雜又重、薪水也不高 加上每次晚餐都無法好好吃完,導致胃痛>< 但那間醫院真的是正妹護士海,只是大都結婚了 離開後到一家位於屏東的診所工作 真覺得這間的醫師(老闆)可以排名南部最好老闆前幾名 客氣和善、也從不發脾氣、待人親切 而我在這間診
    Thumbnail
    護心善循有限公司執行長黃丞志先生,從小由爺爺奶奶拉拔長大,隔代教養出身的他由衷感謝長輩的辛苦教養。因為契機而致力於長照產業,更善用大學所習得的醫療相關知識,為長者們打照更完善的長照服務。
    Thumbnail
    以下是黃維仁博士最近113.04.02日實體講座的重點:“人生是最好的學校,愛是最重要的功課”,說明若能持續浸泡在親密關係的學習成長+SOP化=可以持續“自助+助人”喔。
    因為愛大的《#內在成就》,讓我想找這本書來讀。不看則已,一讀才發現。天啊!《請問侯文詠》這本書好好看喔!原本沒有打算要寫讀書心得,但想想,還是很簡短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了! 作者侯文詠,身為照顧癌末病人的醫師。他在與數百位病人的對話中,發現,對於臨終病人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都是關於內在價
    Thumbnail
    『醫師,病人現在怎麼樣了?』宏彬老師問。 『很抱歉,我們已經盡力了。病人想見你們,快點進去見他最後ㄧ面,他撐不了多久的。』負責執行開刀手術的陳醫師遺憾地表示。 『森祐,你現在覺得怎麼樣?』宏彬老師緊握住林森祐的手。也許在這一刻,所有的恩怨已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Thumbnail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或許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大體捐贈",那些大體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除了教育醫學院的學生,亦教化了所有的參與者;藉由了解每個大體老師的人生故事、生活背景,讓參與者放下了我慢心,啟發參與者內心層面的良知,並讓所有參與的醫生了解何謂真正的良醫?良醫的心態應該是甚麼...
    Thumbnail
    我的主治醫師是一個直接,但溫柔的人。
    Thumbnail
    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卸任後投身公益事業,極少出現在鏡頭前,沒想到最近受訪時透露,健康狀況不太理想,他罹患攝護腺癌,妻子也患有阿茲海默症、肌少症。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20240727 陪你走一段 - 謝謝大體老師 有幾次特別的臨終關懷,與中陰引導經驗。 第一次,在士林的新光醫院。 個案癌末,應家屬請求,前往臨終關懷。 我教導家屬持念「藥師經」( 當時,我正修持此本尊 )。 基於緣分,我每天在個案病床前,修法、持經迴向。
    Thumbnail
    後來我便離開了大寮那間醫院,因為實在太累了、工作量繁雜又重、薪水也不高 加上每次晚餐都無法好好吃完,導致胃痛>< 但那間醫院真的是正妹護士海,只是大都結婚了 離開後到一家位於屏東的診所工作 真覺得這間的醫師(老闆)可以排名南部最好老闆前幾名 客氣和善、也從不發脾氣、待人親切 而我在這間診
    Thumbnail
    護心善循有限公司執行長黃丞志先生,從小由爺爺奶奶拉拔長大,隔代教養出身的他由衷感謝長輩的辛苦教養。因為契機而致力於長照產業,更善用大學所習得的醫療相關知識,為長者們打照更完善的長照服務。
    Thumbnail
    以下是黃維仁博士最近113.04.02日實體講座的重點:“人生是最好的學校,愛是最重要的功課”,說明若能持續浸泡在親密關係的學習成長+SOP化=可以持續“自助+助人”喔。
    因為愛大的《#內在成就》,讓我想找這本書來讀。不看則已,一讀才發現。天啊!《請問侯文詠》這本書好好看喔!原本沒有打算要寫讀書心得,但想想,還是很簡短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了! 作者侯文詠,身為照顧癌末病人的醫師。他在與數百位病人的對話中,發現,對於臨終病人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都是關於內在價
    Thumbnail
    『醫師,病人現在怎麼樣了?』宏彬老師問。 『很抱歉,我們已經盡力了。病人想見你們,快點進去見他最後ㄧ面,他撐不了多久的。』負責執行開刀手術的陳醫師遺憾地表示。 『森祐,你現在覺得怎麼樣?』宏彬老師緊握住林森祐的手。也許在這一刻,所有的恩怨已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Thumbnail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或許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大體捐贈",那些大體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除了教育醫學院的學生,亦教化了所有的參與者;藉由了解每個大體老師的人生故事、生活背景,讓參與者放下了我慢心,啟發參與者內心層面的良知,並讓所有參與的醫生了解何謂真正的良醫?良醫的心態應該是甚麼...
    Thumbnail
    我的主治醫師是一個直接,但溫柔的人。
    Thumbnail
    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卸任後投身公益事業,極少出現在鏡頭前,沒想到最近受訪時透露,健康狀況不太理想,他罹患攝護腺癌,妻子也患有阿茲海默症、肌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