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租屋處的途中總會經過這間館子,玻璃門上擺明寫著「不做沒有口感的餃子」,每當腦袋浮現「好大的口氣!不曉得味道如何?」後,我又總是緩緩地路過。身為和台北人沒有共同回憶的外地遊子,這一坐下,猛然看到菜單上的價格,才驚覺自己闖進了老字號名店。一顆水餃15元?我的好奇心已被挑逗得停不下來。
一、記憶中的價值
走進店內,三面米黃色的印花瓷磚牆映入眼簾,由矩形的出餐口透視過去,能看到泛著微微黃綠光線、有著中華大鐵鍋與滿是磁磚的老廚房。對背景故事半點不知情的我,嗅到了舊時代濃濃的外省氣息,戴著徐志摩式圓眼鏡一身俐落的老闆娘應聲招呼,不知咋的,讓人彷彿置身幾年前以傅培梅故事翻拍的《五味八珍的歲月》劇中。
吃的是餃子,更是回憶。
看著牆上掛滿一幅幅的圖樣,其中一幅的文案大略是在傳達:「常青餃子館,吃的是老台北人的回憶。」雖然我並不出身台北,年代也相隔久遠,但不得不說,一家店能從一個小攤子傳承至今,並原始地保留了我們父祖輩那年代的韻味,是很了不得的。看著客人一家大小和老闆娘開著老套玩笑、從小吃到大的人在網路媒體上回味著:每回台灣一定得吃一頓「記憶中的滋味」,彷彿在昭告我們,舊時代的光輝隱約還在閃耀。
而我身為外人,在此刻竟也能細微地感受到這份老店情誼,也是其一價值吧!
二、用心的價值
沒有老店「破舊、髒亂」的印象,更沒有一般餐飲店惱人的油耗味,連隨桌附上的老醬料罐都沒有半點黏膩,店家在環境和料理的衛生上十分用心。這時你一定很想知道,除此之外,料理本身呢?
出店門後我拿起手機,發現常青在網路上的評價兩極,大多是談論「價格過高」的問題,而另一群人或許是因著價格過高,對食物抱了「超高期待」,所以感覺口味不怎麼樣。而我的感受呢?馬上來嚐嚐吧!
我認為吃餃子最重要的,一是外皮、二是肥瘦比例、三才是口味,誒!這不代表口味不重要,而是口味畢竟非常主觀。
韭菜餃子
不愧有著「山東魂對麵皮的堅持」,我特別喜歡這種帶有筋道、紮實口感的餃子皮,越嚼越有麵香。
內餡吃起來瘦而不柴,蔥花和韭菜鮮美且整顆餃子有著飽滿的汁水,真的不用沾醬油反而才能享受這得當的調味。
白菜餃子
餃子皮和上述韭菜口味一樣,吃起來非常過癮。一口咬下,首當其衝是淡淡的薑香氣,白菜意外地沒有那股草味,所以反而要細細地咀嚼較能感受到白菜的口感。有一點特別之處,這顆水餃宛如一顆清爽版的「白菜滷」,內餡吃的到切成小丁的蝦米,為平凡的肉菜餡增鮮,並和韭菜餃子做出區隔。
我認為,兩個口味的餃子都好吃,除了外皮口感極佳,尤其美妙的是餃子內的汁水非常的清甜,像是真的把一碗清燉的湯品端到你面前「吃一口餃子像喝一口燉湯」。
不過,說句真心話,常青餃子的美味在於「平凡、食材與層次上的用心」,而我最愛的餃子店巧之味(干貝水餃)則是美味於「驚艷、濃厚的鮮味」,兩者完全是不同路線的。
來到文末,如果你是期待「吃一口,背景會出現小當家特效」的人,那常青不一定會滿足你的期待,常青的餃子吃完,味蕾上不是走「驚為天人路線」,反而是很「平靜的」,隨著細嚼慢嚥、沾醬吃與不沾醬吃、吸吮湯汁或整顆餃子下肚,在這些過程中漸漸發現,它不膩口,而且竟如此樸實美味。
當然,口味是很主觀的,上述兩種價值是否真的值得餃子一顆15元呢?還要吃的人自己判斷了,而我呢?沒意外應該會改吃便宜一點的吧。
提醒:它的煎餃(炸餃子)似乎才是招牌,但我沒本錢點到二十顆,若你有心可以試試!
「價格過高」只能體驗 但拿來宴客或許很體面
想當然,身為一介小資女,還是得看看血淋淋的CP值,過高的消費大家恐怕也很難餐餐光顧,就當作吃過體驗吧!不過我想,有常青的存在或許宴客吃餃子也能很體面喔!除了擺盤超美的炸餃子外,還可以點一些中菜或湯品做搭配喔!(沒吃過的部分就不保證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