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ep29 美⁠⁠⁣⁠

Vase with flowers, 1924 by Henri Matisse⁠⠀
Vase with flowers, 1924 by Henri Matisse⁠⠀
⁣我很小就開始拍照,大概 6 歲?我媽是攝影發燒友,以前她用 Minolta 單反為我和我姐拍了無數多相。我媽的衣櫃放了個相機防潮箱,我最喜歡玩那些防潮珠,那畫面可能是我最早的記憶。⁠⠀
相機給我玩時,免不了意外開蓋,菲林走了光,氣死老母。後來她索性⁠給我一部 Canon MC 傻瓜機自己玩。那時候我報名去了個名為「小記者訓練」的遊樂日,拍了新界元朗那邊的養魚場和車上同坐的女孩,那應該是我的第一卷菲林。那天活動我們也到了黃金海岸,會記得這麼清楚,因為在海灘,小孩一堆在玩沙,我獨自在一角拍照,拍天空、花草、海龜、貝殼。導師走到我處問,為什麼不去跟其他孩子玩。我答,我在玩呀,拍照好玩多了。⁠⠀ ⁠
人要安靜,才能認真地想,認真地看。要拍照,我們要細心觀察,時刻尋找值得記下的畫面,過程逐漸對美變得敏感。可能從小拍照,讓我非常熱衷於感受「美」。⁠⠀
「美麗」這字像「快樂」和「愛」一樣,意義廣泛得不能理解,我嘗試在此定義。美有客觀與主觀。主觀的美有科學審美理論為根基,像是人的外貌,設計上的美醜、色彩配搭,能以像黃金比例或顔色學解釋;而主觀的美就非常個人,根據個人經歷、品味和嗜好而有所不同,而那較是種肉眼看不見,非筆墨能傳遞的,如美德、意義、性格或某些回憶畫面等。⁠⠀
可能寫出我主觀覺得最美的,會更明白。美可能是被光綫染得淺掉,閃閃發光的髮絲、喜歡的男孩那靦腆淺笑、搭火車望出窗外,那讓人心境瞬間平和下那遠處的山景、聽不懂歌詞的藍調外語歌、正午陽光灑落身上,輕輕煮熱肌膚的熾熱感、貓咪舐脷,打喊露時那張開的三角形口。美是在藝術館與世隔絕地純粹欣賞畫作的美、一首讓你想起美好事物的歌曲、偶爾望到鏡子的自己腦海說「今天樣子很不錯」、是敞開心扉通宵談理想、為喜歡的人煮碗麵然後他衷心感激地說聲 thank you。(而客觀最美是鍾楚紅。)⁠⠀
在我看來最美的,看似是真摯自然、能觸動五感、讓人賞心悅目,心境舒暢的事物。像大自然一樣,不喧不鬧,靜靜存在,卻平靜人心,經典永恆。⁠⠀
「你值得擁有美」 - 社會日以繼夜地向我們灌輸此概念。如何擁有美?追求外在美和美物看來是最直接可取的手法。有位朋友,總是控制不了自己。任何看上去漂亮的東西:衣服、包包、鞋、海報、毛公仔,就希望得到手。我說,你不用買美的東西,因為你本身就是美。當然,這只是哄女孩的花言巧語。真正想説的是,美是買不來的。⁠⠀
很多經濟產業,依賴於人對美的病態追求,對美的上癮,對美的物化。Consumerism promises you a quick fix,讓你以為購買了美麗的衣服、化妝品、家品、藝術品,就可瞬間擁有,並成為美本身。消費對修飾皮囊之美絕對有用,擁有美麗之物讓你歡愉數天,但總有生厭一刻,變得不再美麗,驅使你又再渴望另一美物。現在流行的打卡文化,只是將眼前的美物化,成為獲取更大利益的資本,是資本主義的高度展現。瘋狂拍照打卡,拍到食物冷了、心情沒了、夕陽退了,卻沒有真正 process 過美。⁠我是發現,無論如何想要擁有眼前的美,美只能透過意識刻意處理,才拿捏到,掌握到,最享受到美本身。
拍照是享受美的手段。要拍到有趣美麗的照片,需要思考美、欣賞美、了解美。何謂美、醜是否美、爲何追求美、爲何美、如何美、如何更美、感受美。畫畫更甚,畫家付出何其多精力心血,才可把美了解得透徹。現在我連照都拍少了,因爲美值得我的全心全意。⁠⠀
愛一朵花的美,你不會把它摘下,而是讓它繼續盛放。愛吃魚不等於愛魚,前者在於擁有,後者欣賞尊重。所以沒搞清楚愛是什麼,就沒有比愛更自私,更累人的事。⁠⠀
為了能快活做人,我決心不去佔有美,繼續用五官感受美,用感受記載美。⁠⠀
Image: Vase with flowers, 1924 by Henri Matiss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