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未來圖書館|對愛書人而言好殘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You'll have to die to get these texts.」——衛報的標題。
不喜歡這個標題,對於每一個愛書人而言,這豈不是太殘忍的現實?越南裔作家、詩人Ocean Vuong近期加入了「未來圖書館」,這意味著他接下來完成的手稿將被封存於挪威Deichman公共圖書館中,直到2114年才會被公之於眾,屆時,這些手稿將會使用在2014年就種下的1000顆樹製成的紙張出版。Ocean Vuong是第七位加入「未來圖書館」的作家,之前,已經加入的作家有韓江Margaret Atwood等。
這七位加入「未來圖書館」的作家中,除了韓江、Atwood之外,我新近讀了Ocean Vuong的詩集Night Sky with Exit Wounds,成了Ocean的讀者,至少,他寫的詩歌,我不再想錯過【英文書評在這裡】。可是,越是這樣,看到「未來圖書館」裡存著他的手稿,而出版的時候我們早已不再,越是沒有耐心,被一種遺憾、不甘、怨懟裹挾了整整一天。
Stephen King談到他為什麼寫恐怖小說時表示,人類的種種情緒如若要歸根究底,總是會追隨到對於死亡的懼怕上;然而,就正是有了這種懼怕,人們又無法避免地想要去窺探他人是如何死亡的,似乎是好奇,又好像是mirror出了自己可能面對的境況一樣,也因此,他寫恐怖小說,每每觸碰這種千奇百怪卻幾乎全部都通往死亡的故事。
人沒有辦法預知自己的死亡,克莉絲蒂娃甚至斷言,一個人是無法真正地去想像自己的死亡的。無法想像的死亡像是一條路,看不清卻一定要走的路,路上散落著幾本書,是自己最喜歡的作家百年前為之後所做,簡直是為這好奇加上了重重的份量。本來,有這樣一種期盼,是pre-order喜歡作家新出版的作品,可如今,「未來圖書館」令這個期盼成了愛書人永遠看不到的文本,如果要一直期盼下去,卻知道這個期盼無解,是不是會放棄這個期盼呢?
在此,創建了一個新標籤——「未來圖書館」,用以收錄之後加入的作家,以及一些關於這些作家的作品,也或者,到了2114年,那時候打開這個標籤,看看百年前的我們是怎樣期待他們捧在手中的這本書的。而衛報也出了同樣的「未來圖書館」專題,裡面收錄了這幾位作家將手稿深藏的報導,列出僅供追蹤與垂涎。
蘇珊•桑塔格承襲了Canetti,都有寫出相似於「五百年太短」,這個世界不夠我看完的句子,更有藏書家不收藏完全整套書籍就徹夜難眠。是不是我們這些愛書人總是想著下一本?是不是我們這些愛書人總是念著下一個靈感?不過,至少可以希望將來的後代能在我長眠的地方給我講講書。
這樣,也好。
© St. Gregorius im Elend in Köln
週末雨中游,發現了這樣一座教堂,幾次路過竟然全然沒有發覺。雨中的世界安靜下來,倒是讓匆匆的行人睜開了尋找的眼睛。教堂裡面很多人在做禮拜,驚訝於裡面有很多的年輕人。教堂的死亡theme實在一下吸引了我,駐足快照,不想膠卷沒有了,空空響了兩聲,更顯得鬼影忡忡。避開人群,只好用手機取了這張,紀錄下門楣上的書卷和💀。旁邊靜悄悄的是聖母堂,幽暗得很。在教堂theme這方面沒有研究,本該問問友人的,也沒來得及,本以為忘了,居然就被「未來圖書館」一路又帶著回到了這個主題上。查了一下,似乎14、15世紀就開始了,教堂進門處的一塊墓園也有提到。建教堂的人早已不再,門楣上的書卷和骷髏層疊交錯著,銘記著那些苦痛。
想了想,建一座教堂往往幾百年,就好似科隆的教堂從未停止修建一樣,是幾代人的事情,但是摧毀卻可以是一瞬間、一個決定;與此相同的,是書。寫書人瀝血淚,愛書人踏破鐵鞋,然而,付之一炬竟也可以是一瞬間、一個決定。想了想,「未來圖書館」把未讀過的文字封存起來,保護百年,似乎,也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4會員
226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ary Ventu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他告訴我,白骨壤是他在香港的紅樹林裡第一次見到的,問了很多人才知道了這種植物的名字。他說這種植物在地球上的生存方式、它展現在世界面前的形態以及它的名字都似乎是一個完全無法剝離的整體。當他看到白骨壤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的靈魂受到了觸動,奇怪的是,那一刻,他並不知道究竟被觸動了哪裡,只是覺得,我們每個人
俾利喇街的市牢門楣上刻著1912的字樣,是葡國人建的。鋸齒狀的女兒牆總能令人想起蜿蜒在中國北方崇山峻嶺上的長城,同樣的「牆」,同樣的功用,千百年來,古今中外,何其相似。在市內設立監獄也從來不是葡國人的發明。1912年的時候,俾利喇街還是人煙稀少的城郭外,所以葡國人才在那裡建起了這座看上去牢不可破、如
之前從未細想過博物館裡所陳列之物與近旁所列信息多寡的關係,更不用說其關係對策展、觀展收效的影響,甚至連「博物」二字都沒有仔細想過,今天寫文倒是注意到這「博」、「物」二字的恰到好處。 這間博物館位於德國科隆,建於1913年,是最老的一間此類博物館。這間博物館換展的頻率並不高,但是展品的價值都非常高,觀
這個空間本是要取名「坤伶」的, 為著「乾坤」及「合二而一」之意。後來,不知是誰提出,這兩個字顯得「英雄氣短」,反倒是空間更應該罩住人們的「兒女情長」。「紅」字就是這麼來的——有「紅燭高照」、「紅紅火火」,也有「綠肥紅瘦」的意思。 在很多人眼裡,「紅伶」遙不可及;在Mandy眼裡,「紅伶」逐漸變成向外
澳門的夜給人以幻覺,滿街昏黃色的燈光,總讓人思忖,夜晚為何要藍天退卻。出租車經過菜農子弟學校的時候,邱灝雯突然意識到已經離隔街處的祐漢新村很近了。她對於這邊並不熟悉,感覺這裡是祐漢的邊緣,倚靠著林則徐紀念館和遠方的望夏山。然而,沿著狹窄街區左右蜿蜒的出租車卻將她們帶進了一個邱灝雯只在書中讀到過的世界
——香港不是一夜之間變成「曾經」的。 ——香港是一夜之間成為「曾經」的。 究竟香港與「曾經」還有多少重複之處,又有多少遠去不復,每個人心裡也許有不一樣的衡量。 要是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去年五月春日裡會從香港轉機,再看一眼那翡翠般的海水,那山、那人、那飛鳥,那個「舊世界」。立於現在能望著過去那一刻道出
「他告訴我,白骨壤是他在香港的紅樹林裡第一次見到的,問了很多人才知道了這種植物的名字。他說這種植物在地球上的生存方式、它展現在世界面前的形態以及它的名字都似乎是一個完全無法剝離的整體。當他看到白骨壤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的靈魂受到了觸動,奇怪的是,那一刻,他並不知道究竟被觸動了哪裡,只是覺得,我們每個人
俾利喇街的市牢門楣上刻著1912的字樣,是葡國人建的。鋸齒狀的女兒牆總能令人想起蜿蜒在中國北方崇山峻嶺上的長城,同樣的「牆」,同樣的功用,千百年來,古今中外,何其相似。在市內設立監獄也從來不是葡國人的發明。1912年的時候,俾利喇街還是人煙稀少的城郭外,所以葡國人才在那裡建起了這座看上去牢不可破、如
之前從未細想過博物館裡所陳列之物與近旁所列信息多寡的關係,更不用說其關係對策展、觀展收效的影響,甚至連「博物」二字都沒有仔細想過,今天寫文倒是注意到這「博」、「物」二字的恰到好處。 這間博物館位於德國科隆,建於1913年,是最老的一間此類博物館。這間博物館換展的頻率並不高,但是展品的價值都非常高,觀
這個空間本是要取名「坤伶」的, 為著「乾坤」及「合二而一」之意。後來,不知是誰提出,這兩個字顯得「英雄氣短」,反倒是空間更應該罩住人們的「兒女情長」。「紅」字就是這麼來的——有「紅燭高照」、「紅紅火火」,也有「綠肥紅瘦」的意思。 在很多人眼裡,「紅伶」遙不可及;在Mandy眼裡,「紅伶」逐漸變成向外
澳門的夜給人以幻覺,滿街昏黃色的燈光,總讓人思忖,夜晚為何要藍天退卻。出租車經過菜農子弟學校的時候,邱灝雯突然意識到已經離隔街處的祐漢新村很近了。她對於這邊並不熟悉,感覺這裡是祐漢的邊緣,倚靠著林則徐紀念館和遠方的望夏山。然而,沿著狹窄街區左右蜿蜒的出租車卻將她們帶進了一個邱灝雯只在書中讀到過的世界
——香港不是一夜之間變成「曾經」的。 ——香港是一夜之間成為「曾經」的。 究竟香港與「曾經」還有多少重複之處,又有多少遠去不復,每個人心裡也許有不一樣的衡量。 要是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去年五月春日裡會從香港轉機,再看一眼那翡翠般的海水,那山、那人、那飛鳥,那個「舊世界」。立於現在能望著過去那一刻道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標題,這可能會是我2024年聽到的,最美麗的話。 很久以前買了一本書:「當我們死後,靈魂去哪了?:死亡不可怕,靈媒大師的暖心臨終陪伴」。 這本書很棒的部分在於⋯⋯當我閱讀它就能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與愛,這本書帶來的感受很飽合,想必作者是一位感情豐沛、狀態非常好的人,她叫Echo B
我可能真的身體太疲累了,或者出於轉換心情的需要,我有深讀硬書的決心,卻少了續寫小說的鬥志。今天,我聚焦「澳」特里.歐文《致命的誘惑:柴爾德的政治人生與思想》(商務印書館,2024-3)這部政治性傳記,因為我極欲了解這位考古學家晚年跳崖自盡的生涯。   說來奇妙,大概是小說之神的召喚吧,就在我閱讀
單篇-2018 玄幻、微血腥。 2018是正式開始接觸單篇小說類型的起源。 含挑戰: 開場主角死亡 兩句對話 不出現「汰強留弱」四字   我死了。   準確來說,我是被殺死了。   那個人說要守護那些低賤的物種,所以把我殺死了。   儘管死後我的靈魂藏匿在冥府的地獄門之中,但那
正在讀王爾德獄中之書後半段,好幾段都能深感受。我經歷過痛苦,就像他在獄中一樣,想死過,卻又不斷理出一層又一層(現在看來很無敵的)人生信念。好幾次的痛楚已化成經驗深刻在骨子裡,讓我能感受更多,「就像天啟,讓我看見從前所未看見。」雖然靈魂同在,我卻和他不同,我還是一塊未被世人注意的一塊小石子,沒有產出。
Thumbnail
被巨石堵住入口的地下建築、隨時間水位上升的死亡倒數、必須犧牲一人才有辦法開啟入口的機關,究竟是誰選擇在這樣的危急時刻動手殺人?
Thumbnail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莎士比亞 神不在場發現一本突如其來、年代久遠的書,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每60分鐘才會開啟一次。 僅知道它一直在邀請不同的人進入,期待有人能改變什麼…這本書我們所知甚少,進去過的人,對它的說法眾說紛紜,你願意冒險進到魔書裡,接受它的邀請嗎?
書籍《生命的禮物》歐文·亞隆◉著 第41篇 談論死亡 & 第42篇 強化死亡與生命的議題 關於「死亡」兩個字,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最直接的恐怕就是沒了呼吸心跳,不再對人世間有任何的反應,肉體軀殼將因終止正常運作而腐壞。身邊的親友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到憂傷。 回到個人身上,如果不曾面臨死亡的威脅
Thumbnail
《血觀音》的精神主旨在於:「世界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未來是指還未發生的事情,是否百分之百會發生,不知道,但我們「相信」之所以會有未來在於,我們能夠「想像」未來。既然未來是建立在想像之上的,那麼可怕的不是無愛的未來,而是對未來沒有了盼望的想像。 19世紀丹麥哲學家
Thumbnail
  這是某位讀者的來信。   這位作者想知道,如果在台灣「以寫作維生」的話,要有怎樣的步驟和計畫之類的。   「以寫小說維生」這件事情,應該是許多創作者的夢想,但以我在業界中的體會與經驗,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這件事情是極其不容易的。   原因我也在直播說講過很多遍了,寫書要時間、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標題,這可能會是我2024年聽到的,最美麗的話。 很久以前買了一本書:「當我們死後,靈魂去哪了?:死亡不可怕,靈媒大師的暖心臨終陪伴」。 這本書很棒的部分在於⋯⋯當我閱讀它就能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與愛,這本書帶來的感受很飽合,想必作者是一位感情豐沛、狀態非常好的人,她叫Echo B
我可能真的身體太疲累了,或者出於轉換心情的需要,我有深讀硬書的決心,卻少了續寫小說的鬥志。今天,我聚焦「澳」特里.歐文《致命的誘惑:柴爾德的政治人生與思想》(商務印書館,2024-3)這部政治性傳記,因為我極欲了解這位考古學家晚年跳崖自盡的生涯。   說來奇妙,大概是小說之神的召喚吧,就在我閱讀
單篇-2018 玄幻、微血腥。 2018是正式開始接觸單篇小說類型的起源。 含挑戰: 開場主角死亡 兩句對話 不出現「汰強留弱」四字   我死了。   準確來說,我是被殺死了。   那個人說要守護那些低賤的物種,所以把我殺死了。   儘管死後我的靈魂藏匿在冥府的地獄門之中,但那
正在讀王爾德獄中之書後半段,好幾段都能深感受。我經歷過痛苦,就像他在獄中一樣,想死過,卻又不斷理出一層又一層(現在看來很無敵的)人生信念。好幾次的痛楚已化成經驗深刻在骨子裡,讓我能感受更多,「就像天啟,讓我看見從前所未看見。」雖然靈魂同在,我卻和他不同,我還是一塊未被世人注意的一塊小石子,沒有產出。
Thumbnail
被巨石堵住入口的地下建築、隨時間水位上升的死亡倒數、必須犧牲一人才有辦法開啟入口的機關,究竟是誰選擇在這樣的危急時刻動手殺人?
Thumbnail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莎士比亞 神不在場發現一本突如其來、年代久遠的書,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每60分鐘才會開啟一次。 僅知道它一直在邀請不同的人進入,期待有人能改變什麼…這本書我們所知甚少,進去過的人,對它的說法眾說紛紜,你願意冒險進到魔書裡,接受它的邀請嗎?
書籍《生命的禮物》歐文·亞隆◉著 第41篇 談論死亡 & 第42篇 強化死亡與生命的議題 關於「死亡」兩個字,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最直接的恐怕就是沒了呼吸心跳,不再對人世間有任何的反應,肉體軀殼將因終止正常運作而腐壞。身邊的親友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到憂傷。 回到個人身上,如果不曾面臨死亡的威脅
Thumbnail
《血觀音》的精神主旨在於:「世界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未來是指還未發生的事情,是否百分之百會發生,不知道,但我們「相信」之所以會有未來在於,我們能夠「想像」未來。既然未來是建立在想像之上的,那麼可怕的不是無愛的未來,而是對未來沒有了盼望的想像。 19世紀丹麥哲學家
Thumbnail
  這是某位讀者的來信。   這位作者想知道,如果在台灣「以寫作維生」的話,要有怎樣的步驟和計畫之類的。   「以寫小說維生」這件事情,應該是許多創作者的夢想,但以我在業界中的體會與經驗,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這件事情是極其不容易的。   原因我也在直播說講過很多遍了,寫書要時間、審